
1.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擺脫敵人的包圍,紅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長征。一路上,紅軍經歷了無數困難和考驗,其中“吃”的問題尤為突出。但盡管如此,戰士們都堅守自己的信仰,即使餓著肚子行軍,也決不向敵人低頭。

2.1935年春,鶯飛草長的季節,中央紅軍突破重重封鎖來到了云南宣威,這是紅軍戰士回憶中的好地方——聞名遐邇的火腿出產地。宣威是云南東北部的重鎮,是川黔兩省通向云南的要沖,也是滇軍阻截、企圖消滅紅軍的屏障。

3.當紅軍長征進入宣威境內以后,云南省主席龍云立即命令他得力的旅長劉正富,從會澤方向折向宣威城防堵。因為當時龍云估計紅二、六軍團可能按照中央紅軍路線渡江北上,所以劉正富把防堵重點放到了昭通沿線。殊不知,紅軍大部隊卻進入了宣威。

4.大軍出發,前面無糧倉,后面亦無后勤供給,只能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紅軍一入城,就沒收了一家反動大土豪的財物。戰士們到他家一看,琵琶一樣的火腿堆滿了幾房子,一扇疊著一扇,相當壯觀!

5.這些上好的宣威火腿色澤鮮艷,香氣濃郁,不愧是享譽盛名的食材。只不過,火腿這東西,當時主要是有錢人享用的,一般人連怎么吃都不會。連隊的炊事員也不知道如何烹飪這美味,他們把火腿切成塊放入水里煮,倒是煮出一鍋油湯,可火腿卻淡而無味。

6.但也有吃過并知道如何制作的人——紅三軍團參謀長蕭勁光(1949年后曾擔任過解放軍海軍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他就不要燒好的火腿,而是讓分一份生火腿給他。他把這火腿蒸熟,擱在飯盒的菜格子里,每天行軍休息吃午飯時,他就打開來下飯。戰士們學到他這一招,這才品嘗到宣威火腿的美味。

7.宣威火腿為紅軍走過漫漫長征路補充了部分給養,也意外成為了紅軍和群眾之間密切關系的橋梁。紅軍在土豪家中沒收了大量火腿,不忘跟當地窮苦百姓分享,有許多貧民一個人分得了兩三只火腿。宣威及附近群眾爭火腿爭得非常熱鬧,都說:“家鄉的火腿總算讓自己吃個夠了!”

8.老百姓從來沒想過,大軍過境不僅不拿窮人分文,而且還和他們分食火腿,這讓當地群眾對紅軍產生了信賴。聽當地老人講,“紅軍在村里買東西都會給大洋,如果需要派工他們都給工錢。紅軍吃的谷子和火腿都是富人家的。紅軍住宿時多是打地鋪、睡稻草,偶有幾家的門板被卸下當床板,但離開時都裝回原處……”

9.人民心向紅軍,這是長征時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在紅軍長征途經曲靖地區的過程中,不少勞苦大眾為了翻身求解放,不顧生命危險,簞食壺漿,熱情接待紅軍,給紅軍帶路,為紅軍提供情報,或是踴躍參加紅軍。尤其在宣威來賓鋪(虎頭山)等戰斗中,他們主動為紅軍送水、送飯、抬擔架、救護傷員。

10.紅軍英勇戰斗的革命精神給宣威人民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在紅軍走后的幾年中,當地勞苦大眾斗志更加昂揚,他們拿起槍桿子,連續發起了幾次規模較大的農民武裝暴動。他們當中許多人,后來又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最終贏得解放。時至今日,紅軍的革命精神仍然給予著宣威人民巨大的勇氣、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