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瑩

口臭、疲憊、焦躁、抽筋……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這些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癥狀竟然都和水有關。
身體脫水,血液最先“感應”
水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含水量呈下降趨勢。通常,新生兒體內的水總量約占體重的80%;嬰幼兒約占70%;十幾歲開始,身體含水量會逐漸下降并維持在60%左右;40歲以后,由于肌肉組織減少,身體含水量也逐漸減少。
由于水是構成細胞的基礎,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消化吸收、輸送營養、排泄廢物、調節體溫、潤滑緩沖……每一項生命活動都離不開它。正常人每天體內水的來源和排出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一旦機體消耗流失大量水分,卻未能及時補充,就會出現脫水。
水在人體器官和組織中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其中血液的含水量最多,占83%左右,身體脫水時,血液也是最先“感應”到的。這是因為,脫水后血液濃度上升,其含有的電解質濃度也隨之增加,刺激血液里的化學感受器,并通過神經傳遞給大腦,進而產生“渴感”。通常,當水分丟失量占體重的2%~3%時,人就會有口干舌燥等感覺。
脫水時身體會“節流”
身體在意識到脫水時,就會開啟“干旱管理機制”——“開源”不成,就得“節流”。身體重新分配體內儲備的水,以保證重要器官的正常運轉。因此,有的組織器官被奪走了“份額”,功能受到限制,比如出現皮膚干燥、聲音嘶啞、煩躁不安、食欲下降、頭暈頭痛、注意力下降、全身無力等癥狀。與此同時,腎臟、腸道則開始重新吸收利用代謝廢物中的水分,導致尿少、尿色發黃、便秘等情況。如果脫水情況仍舊得不到緩解,重要器官也面臨缺水的境地,不僅上述癥狀會加重,還可能出現休克、昏迷,當失水量達到體重的15%,將危及生命。這也是為什么人在斷食、只飲水的情況下可生存數周,但斷水只能生存5~10天。
慢性缺水會導致嚴重疾病
若身體長期“慢性缺水”,則會增加慢病風險,例如心血管病、慢性腎病、痛風甚至癌癥。美國研究表明,與每天喝少于2杯水的女性相比,喝5杯水的女性患結腸癌幾率降低45%;男性每天喝4杯水比喝少于1杯水的,患癌幾率降低32%。此外,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發現,持續出汗90分鐘導致大腦萎縮的嚴重程度,相當于大腦早衰1年。
【 提示板 】
不要等渴了再喝水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都知道“口干”是身體缺水的表現,進而想當然地推斷只要口不干就說明體內水分充足,這就大錯特錯了。建議無論口渴與否,普通成年人都應保證每天飲水1500~1700毫升;可以早晚各喝一杯,其他日常時間里均勻分配;遵循“少量多次”原則,每次以100~150毫升為宜,間隔時間為半小時左右;天氣炎熱、出汗較多時,應及時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