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天上的星辰叫做“漢”,本意是天河、銀河、星河,又稱天漢、河漢、星漢、宵漢,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詩經·大雅·云漢》“倬彼云漢”。
有條江從陜西省的西南部,流過秦嶺與大巴山的漢中盆地后東流進入湖北,在武漢注入長江,是長江最長的一條支流。這條江在夏季豐水期時,形狀像天上的銀河,故被叫做“漢水”。漢高祖劉邦是平民出生,參加了反秦朝的起義,在推翻秦朝后,諸侯軍的首領項羽把劉邦封到了巴蜀和漢中,做了“漢中王”。劉邦打敗項羽后建立了統一的王朝,他用自己的封號作為國號“漢”。
漢朝選拔官員實行的是“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管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想做官的人為了討好官員,就立碑張揚官員的功績。再加上當時祭祀天地和山神的活動,都要立碑記錄,所以刻石的風氣非常盛行,幾乎處處有碑刻,事事皆刻碑。漢朝有記載的碑刻有三百多件,碑刻拓片流傳到現在的有約二百件,“一碑一奇,莫有同者”。


方正

秀麗

奇古
漢代碑刻字體以隸書為主,碑額文字多用篆書。碑刻中的隸書根據不同風格,分為三種:方正、秀麗、奇古。這些風格的形成也受碑刻內容的影響,例如《熹平石經》是儒家經典,是由朝廷校訂的教科書標準版,在刻碑時就要求嚴肅整齊,不能有太多個性的發揮。《熹平石經》端莊雄健,如宮殿廟堂般恢弘,是方整平正的典型。同屬方正型的《禮器碑》用筆瘦勁如鐵,端嚴峻逸;《乙英碑》結構嚴謹肅穆,又不失活潑,是漢隸成熟期的作品。
《曹全碑》是漢隸中秀美風格的代表;秀潤飛動的《孔廟碑》為秀麗型增添了色彩。
奇古類以《張遷碑》最為突出,《張遷碑》不拘一格,字體大小錯落而渾然一體,淳古樸茂;《鮮于璜碑》字體大小多變,橫厚拙重;《夏承碑》奇古高渾,飛動暢達,具有古雅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