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意圖最終是指向:減少發行在外的流通股,以提高每股收益。基于此操作,會減少上市公司的賬面現金,提高負債率。回購表示實控人或管理層認為股價低于公司價值,是一個積極信號。
但是,回購有時卻只是一個“煙霧彈”,要尤其小心以下情況:
1、一方面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另一方面實控人、或大股東、或管理層卻在減持股份;
2、上市公司回購時,下意識看看大股東質押率是不是很高?如果是,這時要留意大股東是不是要爆倉了?
3、回購的同時,釋放各種“利好消息”,發布非必要披露的“自愿性”公告,頻繁接觸機構投資者(異常熱情)。對于前者回購來說,當然是股價越低越好,但為何卻積極開展一些“提振”股價的活動,這不是矛盾?上一個這類的股票,在停止回購后不到一個月就腰斬了,我多留一分心眼才躲過一劫。
4、短期內上市公司的股價大幅上漲之后,公司突然決定回購。其實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投資者還是多留個心眼。心理學上的“后悔”心理,人是很難跨過的,之前低價的時候不回購,短期大漲之后才回購,對回購決策者來說是很痛苦的——但如果回購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提高股東利益,而是為了掩護某些資金撤退,那就完全不會痛苦了。
5、上市公司遭遇利空消息(包括未經證實的傳言)、或遭遇做空報告,此時上市公司發出的回購,并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它只是管理層想要穩定股價的舉動(穩定投資者和債權人),并不代表公司就沒問題。投資者不要因為有回購就貿然介入,通常股價短暫激靈一下(因回購刺激),又繼續朝著該去的地方去了——如果利空因素是子虛烏有,股價會回升至正常水平;如果利空實錘,該去地獄的還是會滾回地獄。
6、上市公司在8元的時候使勁回購,而在4元、3元的時候卻沒了動靜,這種情況是不是也常見到?其實,它回購的意圖只是為了穩定股價,而不是提高股東回報。如果它發現穩定股價的努力失敗了,那它就沒必要也沒心情再“裝”下去來。
7、高負債公司回購。對于高負債上市公司來說,回購不僅不是利好,反而更偏向于利空。當然了,股價可能會受到短期刺激而抬升,如果你覺得事情不妙,此時是跑路的機會。
這里稍微難理解一點,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明——分紅——大部分投資者對持股的分紅比例都不太滿意,為何?因為對于管理層來說,他們自然是希望手中握有的資源越多越好,這樣他們可以應對更復雜的不利環境(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以擴大規模坐進更大的辦公室,所以他們總是希望少分紅從而保留更多的利潤(現金)在手上。
再來看回購這個舉動,它會消耗上市公司手中的現金,使得公司管理層手中可掌控的資源減少,這是反人性的。同時,回購使得本就高企的負債率會變得更高,這會引起債權人的警覺,如果債權人抽貸的話,上市公司就嗝屁了。
既然如此,為何高負債的上市公司還要冒險回購呢?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為了穩定股價,維護上市公司的正面形象,或保持大股東的質押不爆倉。
我們了解一下股票的“反身性”:當股價下跌時,會引起社會對上市公司的不利猜想,這時不利的信息突突突地冒出來,壞到一定時候,供應商不敢賒賬,要求貨到付款;客戶不敢買它的產品,擔心交不了貨,又或者售后得不到保障;合作伙伴急于撇清關系,害怕影響了自己的聲譽。最要命的,是債權人一個個都想著收回本金。(作者:那一水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