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丹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媒體融合”的動因,并對其未來可能的發展走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媒體融合;動因;未來走向
一、引言
媒體融合開始于20世紀60、70年代,①是一個可以作廣義與狹義解讀的概念?!懊襟w融合”(media convergence),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提出,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寬泛一些,長遠一些,把“媒體融合”的“媒體”理解為“媒介”,認為“媒體融合”包括“媒介融合”,那么它的歷史就可以追溯到很遠很遠,僅以中國而論,在上古時代的倉頡造字,實際上就是倉頡對于當時的可以用作媒介進行人際傳播的“人的肢體”和人以外的其他物體比如結繩記事的“繩子”等等這些傳播媒介的一種融合;到了東漢時期,蔡倫在總結了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明的造紙術。實際上也可以視為是對包括但不限于以往曾經陸續存在的可以用作傳播介質的龜甲、獸骨、鐘鼎、石頭等等這些媒介的一種融合。到了近現代,隨著西學東漸先后問世的中國本土的報紙、廣播、電視,無一不是對于當時已有的各類媒介融合的產物。只不過當時沒有使用“媒體融合”這個概念,但是賢者們仍然有他們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到了1983年,美國學者在認真總結了前人的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媒體融合”的概念。
二、媒體融合的相關動因
(一)技術動因
大眾傳媒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技術動因肯定也是媒體融合的諸多種動因中的一種。按照是否為媒體融合而直接研發,我們可以把媒體融合的技術動因分成“直接動因”和“間接動因”兩類。所謂“直接動因”就是指該項技術是直接為媒體融合而研發的,這種技術的好處是,它相當于醫療系統的“靶向治療”方法,具有很強的精準性,其缺點是往往投入產出比并不一定合理,因為僅僅只為媒體融合而研發,可能它的使用范圍比較小,造成經濟學上所說的不經濟,所謂“間接動因”,就是該項技術并不是直接為媒體融合而研發,但是卻可以為媒體融合所使用。這種動因實際上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外部性”或者“溢出效應”的結果,這種“歪打正著”的情況確實比較普遍。
(二)經濟動因
媒體傳播也是一種生產力,因為相關傳播不僅傳播信息,而且傳播本身也往往會創造經濟價值,使得媒體具有一定的經濟屬性。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二者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一種生產力必然有一種與它對應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在其剛剛問世之初確實有利于當時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雖然外界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是由于包括但不限于慣性等方面的原因,這種生產關系卻往往滯后于生產力的發展,并且在存在著其他生產關系促進其他生產力的情況下,仍然會想辦法通過種種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既得地位,這就形成了經濟學上所說的“路徑依賴”和“自我強化”。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推動單一生產力的發展,往往“功夫在詩外”,必須從其他相關領域引進新的助力,也就是要通過“雜交”的方式將其他傳播領域的生產關系引進到此一領域中來,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這種新型的生產關系,有可能在新的語境中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媒體融合傳播的經濟方面的動因。
(三)文化動因
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軟約束。作為萬物之靈長,人類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觀察身邊的萬事萬物以及自己的言行,觀察的結果是他們至少有兩種發現,一種是周圍的萬事萬物包括人本身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用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話說就是,“人一生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另一種發現是周圍的萬事萬物,從某種意義言說又是靜止不變的,用中國古代文學家蘇軾的話說,就是“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對這種“變”與“不變”之間的關系,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先生在撰寫《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的時候,曾經形象化地將其概括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貫中老先生說的雖然是天下大勢,說的是中國古代歷史,但是以之來作為對周圍萬事萬物的一種觀察和概括,也未嘗不可。正是基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觀察以及觀察后的思考,人們才會不斷推出新的媒體,而且不斷地從各個方面想方設法推動已有媒體的融合,并為此而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四)政治動因
所謂政治動因,是指一個國家的主流話語層出于種種考量,直接或間接地推動所在國家的媒體融合工作。這里所說的“直接推動”是指該國的主流話語層中有影響力的人士直接出面來推動該國的媒體融合工作,其所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由有影響力的人士直接出面召開相關會議,以所在國執政黨和政府名義出臺與媒體融合有關的文件,由所在國立法機關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等等;所謂“間接推動”是指這個國家的主流話語層通過相關議程設置,掀起一場與媒體融合有關的運動,進而營造一種與媒體融合有關的文化氛圍,就是以參與媒體融合為榮,以不參與或者不積極參與媒體融合為恥。這里所說的種種考量,包括但不限于“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兩個方面的考量。近些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各種各樣的社會化媒體在社會組織和動員方面越來越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這一點給予主流話語層以很大的啟發,為了增強自身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主流話語層有必要積極推動自己所在國家的主流傳統媒體與包括社會化媒體在內的各種各樣的新媒體進行融合,以便增強主流媒體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并通過提高主流媒體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來提升主流話語層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所謂國家治理指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方面媒體融合也將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三、媒體融合的未來走向
媒體融合至少有以下兩種走向,一種是同化與反同化將繼續博弈,另一種是異化與反異化將繼續博弈。下面分別展開加以闡釋說明。
(一)同化與反同化將繼續博弈E884F99A-0FE3-400E-ABD2-623404BF5FD1
媒體融合肯定有不同的行為主體,新進入的行為主體往往借著新技術之威,對原有的媒體進行同化,而原有的媒體在對于新技術的應用方面,可能由于種種原因要遜于新進入者,也就是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往往處于被同化的狀態,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種情況與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之間的關系有某種相似之處。在中國歷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當時憑借他們的戰勝之威,曾經以“同化者”的身份一度凌駕在被他們統治的中原漢民族之上,但是很快,他們就不得不面對著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漢民族的反同化。在這種反同化面前,這些少數民族外來政權至少有兩種選項,一種是拒絕同化,拒絕被具有悠久歷史的漢民族的文化同化,還有一種是在不傷及自己統治基礎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接受擁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漢民族的同化,甚至敞開胸懷接受漢民族文化的同化。前者的例子如元朝,因為拒絕具有悠久歷史的漢民族文化對他們的同化,所以存在的時間不到100年;后者的例子如清朝,由于較好地解決了同化與反同化的問題,所以清朝存在時間長達近300年之久。我們完全可以想見,在一個可以預見的將來,人們通常所說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都將繼續存在,就像當年的廣播出現并沒有消滅報紙一樣,躲過了“第一輪打擊”之后的“傳統媒體”可能就像當年的漢民族一樣憑借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適時對新媒體進行逆向同化,這種情況在某些所謂的新媒體的組織架構中,甚至內部文化中都已經初露端倪,套用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一句話,就是“氣宗的門徒像劍宗,劍宗的門徒像氣宗”,其中的微妙恐怕是蘇軾所說的“如鴨飲水,冷暖自知”的。
(二)異化與反異化將繼續博弈
“異化”一詞有多種語義指向,其中一種是指人所生產出來的精神或物質產品,本來應當受到人們的影響或左右,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由人所生產出來的精神或物質產品卻反過來影響甚至左右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產品生產,如果對這種解釋還不明白的話,不妨想象一下佛教寺廟中的各種塑像,想像一下這些由人塑造出來的塑像對于人們甚至包括塑造這些塑像的能工巧匠的影響?!爱惢边@個概念最早只局限于神學或哲學領域,后來被引申到其他領域。作為人的精神和物質產品之凝聚的媒體融合,理應受到人的駕馭或左右,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媒體融合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新的精神或物質產品卻可能反過來影響甚至左右人們的物質或精神產品的生產。對于這種情況,學術界已經有了一些觀察,并且得出了一些觀察后的結論,比如說有人注意到了媒體融合產物之一的相關機器借助所謂的大數據按照興趣和算法語言為用戶進行的信息推送,有可能導致所謂的“信息繭房”的出現,再比如說有人注意到機器生產內容有可能造成的相關倫理問題,諸如此類現象,都引發了人們在不同的領域的一些思考甚至警惕,但是很少有人從哲學層面來整體思考因為媒體融合有可能帶來的“負外部性”。筆者認為,我們既要看到媒體融合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好處和技術紅利,同時也不應諱言,尤其應該注意媒體融合有可能帶給人們的一些負外部性??梢韵胂?,隨著人們認識和思考的深入,在媒體融合未來的發展進程中,人們將有可能時刻從不同角度甚至從哲學的高度去關注這種因為技術的發達對于人的精神和物質產品生產造成的負外部性影響,并因此進行相關博弈,這種博弈在一個可預見的將來不會停歇,還將會繼續進行下去,甚至循環往復,以致無窮。
注釋:
①方興東:《重估媒體融合——50年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媒體融合演進歷程與內在價值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
(作者系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編輯)
【特約編輯:劉 原;責任編輯:韓 勇】E884F99A-0FE3-400E-ABD2-623404BF5F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