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顯明 賴惠能 胡堅 徐志宏 周宇 周傳人

偏遠山區縣究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觀察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高質量發展,《小康》長期跟蹤已10年。
多年來,《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持續采訪歷任遂昌縣委書記,報道遂昌的先進做法,形成了上百篇綜合性報道,將“好故事”“好經驗”傳遞至全國。《小康》的足跡也遍布遂昌:從文化照亮產業,遂昌憑借文化走出國門,推動湯顯祖—莎士比亞文化交流,在世界舞臺講好“湯莎文化交流故事”,到全域旅游推動綠色崛起,遂昌打響了傳統年節文化復興的第一槍,以“一部戲一根粽一點紅”來串聯起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趕考路”,再到山區現代化,以“生態工業、數字科創、新型城鎮化”推動跨越式發展,遂昌一直在路上。
多年來,《小康》成為遂昌的“媒體智庫”,抽絲剝繭、歸納遂昌的發展思路,提出諸如“‘農村電商發展總部經濟‘像麗江一樣生活,像義烏一樣賺錢的理想愿景”。《小康》雜志副社長賴惠能曾用“一二三四五”概括了遂昌發展模式的特征:“一”是遂昌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的宗旨;“二”是遂昌發展找到了兩條捷徑,即從一產跨越到三產的跨越式發展和借勢互聯網的發展帶動遂昌的生態環境、農產品迅速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換道超車”;“三”是遂昌縣委縣政府具有勤廉政治、親民惠民、文化自信三個特性;“四”是遂昌在發展生態經濟過程中經歷了自然、自發、自覺、自主這四個階段;“五”是遂昌打造擁有美麗山水、美麗鄉村、美麗縣城、美麗文化、美麗經濟的“五美遂昌”。
2015年正式出版的《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遂昌樣本》為國內山區縣全面小康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遂昌的案例也出現在《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解決相對貧困的浙江樣本》《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麗水樣本》《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鄉鎮樣本·麗水卷》《小康中國》等書籍中。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始終是重要議題。麗水市是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作為麗水綠色發展道路探索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遂昌的一系列創新性探索,深刻地展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邏輯,努力成為展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窗口”。
今年,《小康》召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并成立課題組,對遂昌進行實地調研、走訪、系統梳理,最終形成《以創新為引領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要窗口”的遂昌實踐》課題報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機制,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通道,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現實課題。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萌發地之一,浙江麗水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試點成果和經驗在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會議上得到高度肯定,被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于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充分吸收。
作為麗水綠色發展道路探索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遂昌縣的一系列創新性探索,深刻地展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邏輯。黨的十八大以來,遂昌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形成了全域旅游、健康農業、農村電商等一系列“遂昌模式”。近年來,遂昌更是依托獨特的自然稟賦和文化資源,搶抓大花園建設、山海協作升級版等戰略機遇,以創新為統領,著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穩步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先后被列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單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連續兩年入選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成為浙江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先行者。

闖出新路 遂昌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形成了全域旅游、健康農業、農村電商等一系列“遂昌模式”。
從全國各地的實踐來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探索實踐,同樣存在從生態資源的粗放式開發,到努力實現生態產品價值高質量轉化的演進歷程。遂昌擁有不可多得的生態資源,但遂昌并沒有盲目跟風,以毫無規劃的生態游、農家樂等初級形態的生態產品,去急功近利地獲取生態產品的市場價值,而是高度珍視生態資源的稀缺性價值,堅持以系統觀念和戰略思維,高起點謀劃縣域生態資源整體轉化為生態資產、生態產品的可能性空間,將生態優勢同各種創新要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條以創新為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子。
生態產品是與人類福祉高度相關的產品,它不僅具有遠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的經濟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遠未為人類所認識的非經濟價值,如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等。
2018年麗水市被列為全國唯一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關于支持浙江麗水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意見》,明確要求麗水在建立價值核算評估應用機制、建立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創新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等方面深入開展探索。
遂昌縣抓住機遇,以大柘鎮大田村為試點村,率先進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嘗試。借助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浙江大學、中國(麗水)兩山學院等大院名所的研究力量,大田村對區域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所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進行了核算。2019年5月30日,大田村公布了全國首個村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報告:GEP核算共計1.6億元。核算數據充分表明,相對于8858萬元的GDP,大田村仍有大量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潛力。026B11B2-81E6-4DFF-A1D7-30FBBF6EA1C2
繼大田村的試點之后,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逐步在麗水市和浙江全省得到推廣。從2019年起,麗水市已經連續兩年公布了全市年度GEP核算結果。2020年10月23日在總結麗水等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浙江省發布了全國首部省級《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范陸域生態系統》。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云處處生。”400年前湯顯祖筆下的詩句成為遂昌優美生態環境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遂昌的實踐表明,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最顯著的社會效應,是為公眾感知生態產品的價值提供了最直觀的方式。GEP核算推動遂昌形成了在呵護自然守護自然、促進生態產品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努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高質量轉化的局面,徹底走出了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兩難困局,形成了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
如何將最稀缺的生態資源轉化為高溢價的生態產品,使遂昌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優美的村落、宜人的氣候及其造就的生態產品,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發展成果和富民實效,是貫穿在遂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遂昌沒有選擇做簡單的加法,而是將生態環境的比較優勢植入整個發展進程,融入各個產業,在產業的優勢融合中創造新的業態,形成了一系列以產業形態創新促進生態產品價值提升和轉化的典型案例。
一是生態治理催生高溢價的產業復合形態。被譽為“江南第一金礦”的遂昌金礦,早在唐代就有開采礦石的歷史,宋、明兩代更是成為全國銀礦之冠,礦區擁有浙閩贛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古代文獻記載最詳實的金銀礦冶遺址。同時,多年的開采已使礦區金銀礦及硫磺礦資源趨于枯竭。因開采形成的縱橫交錯的井下坑道、50余萬立方米采空區、近百萬方廢石渣場,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損害。2003年以來,遂昌借鑒國外一些資源枯竭礦區建設遺址公園的經驗,全面加強礦業遺跡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累計投入1.8億資金。2008年,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建成國家4A級景區,擁有包括黃金博物館、古代礦業遺跡在內的大小景點30多處,形成了觀光旅游、礦業科普宣傳、現代金礦生產流程展示等黃金景區。該建設還帶動了周邊鞍山書院、古松長廊、黃金谷漂流等10多個景區的發展,帶動了周邊民宿和農家樂的快速發展,解決了附近鄉村600多人就業。遂昌金礦從單一的黃金白銀開采,轉化為生產與生態并重、治理與開發一體的復合型產業形態,年涉旅綜合收入3億多元,成為中國礦山公園的范本、資源枯竭型企業重生的典范,入選了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成功案例。

深度融合 遂昌依托獨特的湯顯祖文化、紅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旅融合產品。圖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發源地王村口鎮。
二是稀缺生態資源的創新經營造就新型康養度假旅游產業。高坪鄉是一個距離遂昌縣城53公里、平均海拔800多米的偏遠鄉。山高林密、地少人稀。2012年,該鄉利用獨特的原生態環境優勢,在全國首辦“空氣”拍賣會,三個村一年的休閑養生服務權最終以174萬元的價格拍出,成為遂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第一拍”。之后該鄉在原生態精品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全力打造高山避暑旅游產業。如該鄉茶樹坪村首創的“四統一”農家樂經營模式,打造出集“吃、住、玩、游、購、娛”于一體的農家樂集聚區,形成全域發展、全業融合、全民參與的康養度假旅游模式。2020年12月,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還以100元/噸的價格,現場向該鄉箍桶丘村購買了60.36噸碳匯,用以抵消培訓會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倡導全省會議“零碳排放”。
三是在活化鄉村中打造出“主客共享”的理想家園。龍洋鄉茶園村是一個典型的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凋敝的村落。2018年,幽靜、清奇、古樸的茶園原生態景象,吸引深圳樂領生活發展有限公司在此投資上億元,租下村內老房,在保留原始生態和建筑外觀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元素,打造出風情各異的黃泥房高檔民宿。每家農戶通過出租老屋獲得近3萬元的年收入,并受雇成為民宿的服務員。目前基于“鄉村活化”模式的成功探索,全縣涌現出了眾多高端民宿,帶動了普通農家樂向高端民宿的轉型,推動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高端化。
四是以生態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生態產品價值的疊加效應。遂昌依托獨特的湯顯祖文化、紅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旅融合產品,豐富了生態產品價值的文化內蘊。中國明代文學家、戲曲家湯顯祖曾在遂昌擔任知縣,其間創作了中國戲劇的瑰寶《牡丹亭》。早在上世紀80年代遂昌就致力于將湯顯祖文化打造成為縣域文化品牌,近年來更是通過推出湯顯祖文化節、湯公音樂節、湯莎文化交流,建設湯顯祖戲曲小鎮,成功打造了湯顯祖、《牡丹亭》、昆曲三大文化品牌。遂昌還是浙西南革命的重鎮,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個黨支部在遂昌建立。1935年7月,劉英、粟裕率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駐遂昌,建立了以王村口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留下了諸多革命故事和革命遺址。遂昌依托王村口建設省級紅色旅游風情小鎮,開發出紅色旅游、紅色研學、培訓教育等新業態,做好紅綠融合的大文章,在推動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的過程中,也以紅色資源的挖掘豐富了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促進了生態產品的價值提升和價值轉化。
山區縣跨越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遂昌聚焦“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發展主線,以改造優化傳統產業存量、培育做強新興產業增量為支撐,大力推進生態工業經濟轉型創新發展。堅定工業強縣首位戰略不動搖,成為全縣上下加快發展的高度共識和凝聚合力的前進方向。
2022年,浙江遂昌經濟開發區正式獲批成立,標志著遂昌工業發展邁向嶄新階段,被外界視作不斷增強綠色發展動能、以打造生態工業大引擎帶動縣域大發展的強烈信號。026B11B2-81E6-4DFF-A1D7-30FBBF6EA1C2
在“優存量”方面,遂昌以傳統制造業改造為主攻方向,出臺《推進生態工業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三十條》,大力實施“生態工業智能制造攻堅戰”三年行動,梯次推進產業鏈、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和協同化創新,加快打造浙西南智能制造先行縣。
浙江凱恩特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生產和開發高性能特種紙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前身為遂昌造紙廠。多年來企業憑借科技創新、智能化改造,建設了省級特種紙研究院、省級特種紙研發中心、省級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臺,從曾經的“污染大戶”搖身一變為“綠色高新”。目前,該企業是國內唯一能夠系列化生產電解電容器紙的企業,電解電容器紙約占國內市場70%以上、全球市場40%,成為世界高端電氣用紙最重要的研發生產基地。

“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 遂昌聚焦“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發展主線,以改造優化傳統產業存量、培育做強新興產業增量為支撐,大力推進生態工業經濟轉型創新發展。
在“強增量”方面,遂昌始終堅持把“雙招雙引”作為戰略性先導工程,深化“一把手”招商機制,創新以商招商、中介招商、飛地招商、招商小組等機制,以建鏈、補鏈、強鏈、延鏈為重點強化產業鏈招商,進一步優化完善產業鏈條全面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以智能裝備、新材料為主導,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現代生態工業體系。
在浙江遂昌經濟開發區,針對部分企業在發展中亟待轉型升級、新引進企業可能面臨用地不足等問題,遂昌加速推進生態工業平臺建設,實現生態工業經濟提質增效。2022年2月,經開區計劃拓展工業空間35公頃,成功向浙江弘利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和昕立(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出讓了兩宗工業用地。4月,宇恒電池有限公司(麗水市唯一入選國家級重點支持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競得101畝工業用地,將落地“年產3GWh磷酸鐵鋰儲能電池項目”,預計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可達30億元,新增稅收1.19億元。
“數字科創”始終是遂昌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走在前列的法寶。近年來,遂昌縣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后發山區的發展機遇,全面落實浙江省委省政府“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和以數字化改革撬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的戰略部署,圍繞用好跨山統籌、創新引領、問海借力“三把金鑰匙”,制定實施了打造“天工之城·數字綠谷”的戰略決策,著力依托最美的生態環境打造中國分時經濟先行地、長三角創新第二空間,大膽探索跨越大山物理阻隔、實現換道超車的新路徑。
遂昌高起點的謀劃和大手筆的布局,目的是將優質的生態環境打造成為數字經濟頭部企業的創新第二空間,為國內高科技頭部企業提供科研、辦公、團建、會議、度假等服務功能,以此作為“磁極”吸引科技企業落地,努力探索高端生態、高端科技和高端人才高度融合的發展形態,從而最大限度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探索的整體迭代升級。與此同時,“數字科創”通過對生態產品市場化路徑的重塑,使習慣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成為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生態農業、生態休閑、生態養生等多種生態產業的探索者。
談及“數字科創”,遂昌是電子商務的最早擁抱者。早在2012年遂昌就與阿里巴巴集團淘寶網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2013年1月,淘寶網首家縣級特色館“遂昌館”開館,開啟了遂昌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的歷史。2013年3月,全國首家致力于打造縣域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的浙江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趕街模式”應運而生:在每個自然村選擇一個口碑好的超市經營者,建立村級服務站,由“趕街”負責提供網絡設備和相關業務培訓,服務站為村民提供村內購物、售物、繳費等一站式辦理服務,從而實現“消費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
“趕街模式”以縣域農村電商服務平臺為驅動,借助覆蓋全縣各村的電商服務站,將品牌和電商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信息障礙和渠道障礙,為生態產品進入市場實現其價值,提供了新的便捷化的路徑。
目前,遂昌本地已有網店2000多家,農村電商從業人員8000多人,2021年1月以來,遂昌網銷農產品超13億元。同時趕街公司已在全國21個省份、51個縣建立2萬多個村級電商服務站,覆蓋1900多萬人口。“趕街模式”作為電商精準扶貧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很快被推廣到全國各地,覆蓋了1200多個縣。遂昌也因此先后獲得浙江首批電子商務示范縣、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佳縣等榮譽。
鄉村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最重要、最廣闊的空間。無論是鄉村蘊含的豐富的生態資源、鄉村擁有的龐大的生態產品創造主體,還是鄉村普遍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都決定了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必須同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環境治理和產業創新,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美麗鄉村,實現鄉村生態產品價值的整體提升和轉化。
遂昌有著極為豐富的美麗鄉村創新實踐經驗。十多年前,遂昌廣大鄉村以一把掃帚,“掃”出了203個“中國潔凈鄉村”,并在全國率先發布了首個《農村垃圾分類管理規范》,以農村生活環境的大整治樹立了欠發達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之后,遂昌又以“空氣拍賣會”的創新之舉為開端,以一系列開發和經營創新,成為全省鄉村旅游的“一匹黑馬”。2020年9月5日,遂昌發布《未來鄉村建設導則》,明晰了未來鄉村建設的內涵,構建了指導未來鄉村建設的標準體系。
根據規劃,遂昌的“未來鄉村”建設將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化”為導向,以鄉容、鄉愁、鄉風三鄉共建,農創、文創、科創三創共融,智治、智能、智聯三智共享為基本特征,通過對鄉村生態空間、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鄉村治理的系統性重塑,構建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同體”。
目前,遂昌開展未來鄉村試點的三個村莊,大柘鎮大田村正在依托萬畝花海茶園和數字化茶葉小微園,培育聚集有影響力的“茶葉主播”群,全面推進未來數字化的農耕文化建設;湖山鄉湖山村抓住未來科技島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湖與山,以及獨特的溫泉資源,全面推進地心溫泉公園和環湖綠道建設,為分時經濟、數字經濟、度假經濟提供最優美的發展環境;新路灣鎮蕉川村蕉蔭綠天,川流匯海,正在利用得天獨厚的田園地理優勢,培育令人向往的農耕文化、畬鄉文化、禪修文化。
遂昌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上取得的成效,是在持續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創新實踐過程中,堅持跨山統籌、創新引領、問海借力,將創新發展的理念和思路貫穿在布局優化、產業重塑、生態治理各個領域,貫穿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各個實踐環節,有效地推動了政策創新、產業創新、治理創新的良性互動,推動了生態經濟化與經濟生態化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縣域生態產品價值的整體提升和轉化。
未來,遂昌要進一步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探索,就必須對標對表“重要窗口”,強化先行示范的使命擔當,堅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創新引領縣域發展的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以數字化改革撬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相關的體制機制創新,在縣域生態產品價值整體提升和實現上取得更大的實質突破,真正將遂昌打造為展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窗口”。
(作者何顯明系浙江省社科院院長,賴惠能系《小康》雜志社副社長,胡堅系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浙江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徐志宏系浙江省華夏民生與公益研究院院長、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內容來自課題報告《以創新為引領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要窗口”的遂昌實踐》,部分有刪節調整。)026B11B2-81E6-4DFF-A1D7-30FBBF6EA1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