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云
摘 ?要: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是國之根本,耕地則是農業的根本。保護耕地至關重要。對更低撂荒問題進行解決,能夠進一步維護農業產業安全,推動農業的長久發展。目前我國耕地撂荒存在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農村人口流失、土地流轉體系片面化等。文章基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視角對耕地撂荒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推動土地流傳,提高種植成效、健全農業基礎設施等措施,以期為解決當前耕地撂荒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視角;耕地;撂荒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糧食安全非常關鍵。耕地撂荒問題是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撂荒指種植從業人員按照自身經濟等情況全面可考量提出的一項措施。其體現在降低耕地面積、放棄耕地等。根據有關數據分析統計,根據我國26個省市樣本數據分析,我國的耕地撂荒占比達到15%。還有資料顯示,在2014年-2019年,我國耕地面積縮減了20萬公頃。綜合此數據能夠看出,我國耕地撂荒問題非常嚴重。此種現象長期不得到有效解決,不僅對糧食產量造成影響,也會對耕地周遭此生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此問題深入分析因素多元化,和勞動力、農業政策以及自然環境等方面均存在相應的關聯。并不是的單一憑借體制、土地面積轉變就能夠得到解決的。基于此問題,相關部門對此出臺相關問題,基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視角著手,分耕地整理、構建農村生態自然環保體制等舉措進行分析,力求有效處理耕地撂荒問題,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業發展。
一、耕地撂荒問題的因素分析
(一)農業種植成本過高,生產效益較低
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農業生產,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現代化持續提升,農用物資以及人工成本等持續增高,種植成本大大提升,一些農產品價格對沒有同步上漲,造成農業生產效益大大降低,乃至家庭農業產出年均收益比外出務工月收益還低,農戶耕地種植意愿大大降低,最后造成耕地撂荒現象[1]。
(二)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基礎條件較差
基礎條件差是導致耕地撂荒的關鍵原因,其包括水資源匱乏、排灌渠、機耕路、農田配電設施不健全、耕地零散化等。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區域,耕種缺少充足的水資源給予保障,在干旱季節無計可施。當前時代下農業耕種基本是機械化。輸配電設施不健全機會造成機械設備不能正常運行,進而對生產效率與人員積極性造成極大的影響。我國南方地區炎熱多余,降雨量充足。可是由于地勢因素影響,很難做到有效的雨水儲存,導致資源浪費。很多地區乃至要利用水井對農田進行灌溉。低洼地段,基礎設施不健全就會增加洪澇災害產生的影響,導致一定的經濟損失。在人多地少的地區,由于地區政策影響,耕地難以實現大面積種植,零散化特征明顯,未能充分利用。此外,未構成體系的農產品交易讓鄉村交易難以構成規模化,大大降低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健全農業基礎設施,為農民提供一定的保障,才可以進一步解決耕地撂荒的問題。
(三)土地流傳體系不完善,農民戀土現象較重
耕地流轉體系不完善是造成問題的關鍵因素。土地是農民的主要財產。耕地流轉為農戶帶來失去耕地的顧慮。并且一些耕地流轉體系不完善,缺少法律法規的保護。土地承包方和農戶隨意約定,缺少契約意識,乃至沒有形成書面協議,容易導致土地糾紛,讓耕地流傳產生不良的影響。土地零散化問題較大,缺少合理的流傳途徑,只能閑置。缺少專業化的指導,流程不規范、不全面,均是土地流轉機制確實造成耕地撂荒的問題[2]。
(四)農村勞動力流失,城市虹吸效應明顯
國家改革開放讓商品經濟獲得快速發展。以往小農經濟已經不能適應國家快速提升的物質文化需求。基于長三角珠三角為主的發達城市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農村勞動力逐漸流向城市,逐漸形成在家種田不如在外務工的觀念,農民更加愿意利用相同的時間與經濟,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另外,由于升學、入伍等外遷現象逐漸縮減農村發展力量。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很難承擔鄉村發展的重擔,大大加重農村人口勞動力的流失,導致耕地撂荒的現象。
二、基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視角的耕地撂荒問題提出的相關建議
(一)提升農業生產效益,促使農戶增收
經過耕地整治,實現土地集中連片,提升耕種質量以及效率。經過土地權屬調整,對耕地布局展開優化調整,例如我國南方地區實施永久農田集中連片整治,提升耕地數量以及質量,讓耕地恢復其作用與功能,完成此種規模化的整治以及高效保護。經過引進新型的農業運營主體,推動耕地流轉,實現規模化運營。利用騰退土地建設,提供農業用地,推動一二三產業的有效融合,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提升農業商品的價值,提高農業種植成效[3]。
(二)促進高標準建設,健全農業基礎設施
經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業土地建設,進行耕地平整、土壤改良、排水、灌溉、道路、耕地防護以及生態自然環境保護、農業輸配電設施等建設。充分完成耕地集中化、連片化,有效解決耕地零散化的現象,提升農業土地數量以及耕種質量。另外,健全排灌渠以及機耕路等設施建設,完成耕地培正,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產品穩產高產以及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產品生產效率。
(三)實施政策紅利,完善土地流傳體系
綜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出臺相關政策,例如優化永久基礎農田、增加土地股份紅利、獎勵地方用地建設等,吸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土地承包,享有土地流轉獎勵有關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從而推動土地流轉。另外,健全土地流轉管理體系,強化土地流轉系統化建設,規范化流轉流程,確保流轉各方權益,開展委托代理、托管、股份合作等多元化流轉形式,拓展流轉途徑,提升土地流轉成效。另外,加強土地流轉的大力宣傳,大小農戶疑慮,引導農戶思維觀念的轉變,提升農民土地流轉的意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土地流轉效率[4]。
(四)振興鄉村發展,優化地區環境
經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為農民應當本地就業機會,留有農村勞動力兼顧農業耕種,提升農戶經濟收益,降低耕地撂荒問題。與此同時,經過美麗鄉村的建設發展,綜合地區特色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推動鄉村經濟進一步發展,提高農民收益。另外,綜合整治農村居住環境,健全交通網路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積極吸引勞動力返鄉,促使耕地恢復種植,有效解決耕地撂荒。
結束語:
綜上所述,耕地撂荒是由于多種因素造成的,和地區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必須要相關部門大力整治,基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有關內容,通過當前政策,突破部門的各項約束與限制,強化部門的有效溝通與協作,進一步探究耕地撂荒問題的有效策略。基層鄉村部門需要聯合有關部門統籌規劃,突破以往思維理念,釋放紅利政策,吸引更多農業經營主體以及外出務工勞動力回鄉創業,首先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有利于保護與開發農業土地,大力應用資源,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做到土地流轉與耕種規模化,對耕地零散化與勞動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才能夠在根源處解決耕地撂荒,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婷,吳家龍.基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視角的耕地撂荒問題探究[J].農業與技術, 2021, 41(12):3.
[2]張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探究[J].南方農業, 2020, 14(21):2.
[3]李璟.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價值工程, 2021, 40(19):2.
[4]李平云,胡蘇.村莊規劃視角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研究[J].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