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紀玲
像李偉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做到的是不拋棄、不放棄,剖析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加強家校合作,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若是對孩子不管,孩子惡習一旦形成,學校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對他進行再教育,無論是對孩子、家庭和學校都是巨大的損失。”可見父母的言行及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李偉(化名)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別看他年齡不大個子不高,在老師和同學眼中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兒童:上課時,李偉不但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還經常違反課堂紀律,在教室里到處亂爬,在課桌上、教室墻壁上亂涂亂畫。課間休息時,他更是不消停,經常拿著尺子和鉛筆與別人追逐打鬧。
調皮搗蛋、不遵守紀律的李偉不僅讓老師們很是頭疼,更引起了許多同學的不滿。據學生反映,李偉經常不經過別人的同意就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有一次竟拿剪刀偷偷剪前面同學的頭發,還有個同學被他打破了頭。入學才一個多月,全班同學都對李偉意見極大,沒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不少學生家長為此多次找到我告狀。其他科任老師也反映,李偉不遵守課堂紀律,每次批評教育他,他都充耳不聞,把眼睛一翻,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讓人束手無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難道真的會有孩子天性頑劣嗎?在有的老師跟我抱怨李偉“無藥可救”、學生家長提醒我對李偉“敬而遠之”時,我卻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李偉。
每當到了放學的時候,李偉的父母很少準時來學校門口接他,看著班里的同學一個一個拉著家長的手離開學校,李偉一改往日的不屑,眼神里顯露出的是深深的落寞;當體育課上老師要求分組活動時,李偉永遠是被“甩”下的那一個,孤單的他雖然強裝著無所謂的樣子,可眼神里的窘迫與失望是藏不住的;分發作業時,有些同學不會把李偉的作業本放在他的桌子上,而是氣哼哼地扔過去……
這樣的一個孩子,哪里是老師與同學眼里的“混世魔王”,明明就是一個渴望被關心、被尊重卻不知道該怎么做的“小可憐”。為了弄清楚李偉行為背后的原因,幫助他脫離成長的困境,我來到李偉家進行了家訪。
通過家訪,我了解到李偉的父母都是外來務工的農民。父親在飯店里當廚師,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根本沒時間和孩子溝通,父子倆平日里基本上沒有交流。母親做推銷員,平時忙于業務,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關心兒子。因此,李偉小時候只能在農村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不懂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老人,從小就對孫子特別溺愛,對孫子的一些行為習慣不加約束和限制。父母逢年過節回老家,懷著虧欠孩子的心理對孩子百般呵護,疼愛有加,致使李偉變得越來越“天不怕地不怕”。
據李偉的母親說,該到上學的年齡了,才把孩子接到身邊,由于夫妻倆沒時間照顧李偉,只能讓孩子在“小飯桌”吃飯,晚上九點多才接回家,回家后也沒時間跟孩子交流。而孩子在課堂上經常搗亂、作業不寫的情況,她也是聽老師和其他家長反映才知道的,可她也沒有好的辦法管教,氣急了夫妻倆不是打就是罵,可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甚至對父母產生了怨恨和敵對情緒。感覺教子無方且心力交瘁的他們逐漸對孩子失去了信心,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
聽了李偉媽媽的一番話,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同學和家長眼里的“混世魔王”,其實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孩子”。
由于李偉的父母工作繁忙,對他關心很少,因此在李偉的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親情的滋養。在校園中,李偉既沒有歸屬感,也沒有得到同學的尊重與認可,更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導致沒有同學愿意和他相處。他因為不遵守課堂紀律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別的同學也對其產生了厭惡,導致李偉更加孤立,也助長了他我行我素的性格。
李偉本性不壞,只是想在同伴中表現自己、展示自我,但由于自控力不夠,就想方設法地通過一些怪異動作或者聲音以引起老師和同學的關注,殊不知如此南轅北轍的做法,更增加了同學們的厭惡和排斥。該如何幫助像李偉這樣的學生走出困境、健康快樂地成長呢?這是作為班主任的我需要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多與家長溝通交流,轉變教育方式。為了更好地教育和幫助李偉,我多次與他的父母進行微信溝通和電話交流,也進行了多次家訪。一開始家長不是很配合,甚至對我這個班主任表現出不理解、不信任,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家長逐漸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懷著感激的心說一定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我首先建議家長要抽出甚至擠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不要放在“小飯桌”里就覺得萬事大吉了。為了照顧媽媽的工作,我提議放學后暫時先幫著看管孩子,讓家長晚點來接,這樣一方面能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也便于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一個月后,孩子各方面有了明顯進步,家長也非常配合地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李偉把教室的墻壁弄臟了,媽媽沒有和以前那樣責罵他,而是和孩子一起粉刷墻壁,讓孩子懂得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李偉在教室與同學打逗,把同學的臉磕破了,家長就連李偉一起帶到醫院讓他看著醫生給同學包扎,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給同學帶來了多大的痛苦,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內疚,也能理解父母掙錢的不容易。
我建議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把心里對孩子的那份愛和關心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學會理解和體諒父母。漸漸地,李偉和父母的隔閡逐漸消失,距離也拉近了。李偉感覺到,父母是非常愛自己的,老師也是非常關心自己的。父母看到孩子可喜的進步,更加支持我的工作。我在和家長談話的時候提到要重視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多鼓勵,及時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思想動向,爭取讓孩子有更大的轉變。
發揮集體的力量。為了充分發揮集體力量的作用,讓李偉感覺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心、相互團結的溫暖大家庭中,我引導同學們積極發現他的閃光點,并安排一個樂于助人的班干部和他同桌,在課堂上時刻提醒他,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會有人熱情幫助他,讓他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集體的溫暖,學會與人友好相處。
在課堂上,我會問他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與學生們一起鼓掌鼓勵,使他逐漸樹立起了自信。我還經常讓學生幫他找優點。李偉在別人給他找出十多個優點的時候大吃一驚,激動地說:“我以前只知道調皮搗亂,給同學們和老師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對不起,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
像李偉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做到的是不拋棄、不放棄,剖析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加強家校合作,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