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父親是孩子的“燈塔”,給孩子以方向性引導;母親是“護航員”,給孩子以情緒上的疏導;孩子是“舵手”,乘風破浪,向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

養育孩子,睿智父母應該明白,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應該出演的角色永遠不是主演,而是擺渡人。父母對孩子的養育,要有界限,懂得放手,孩子可以處理的事情,不要代勞。管得多,不僅是越界管閑事,更不利于孩子養成對自己負責的品質。孩子遇到挫折,不會反思自己,反而把原因歸咎于父母。家長適當放手,彼此成全,才是親子關系正確的打開方式。
孩子都會慢慢長大,即便再舍不得也要讓他去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不要代勞。放手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教會孩子獨立完成,切不可直接把事情拋給孩子。就拿穿衣服來說,剛開始家長可以幫助他們穿,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經具備了獨立穿衣服的能力,這時家長需要做的是引導:“媽媽把衣服變成山洞,你自己鉆進來吧!”等孩子能獨立穿衣服了,家長可以再把衣服、褲子、鞋子的反正面告訴孩子,讓他們自己穿,然后逐步讓他們學會自己洗手、洗臉、刷牙、上廁所。摔倒的時候則要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如果只是受了點小傷或驚嚇,即使心疼,也不要表現出來。再大一點,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整理房間,自己打水洗腳、洗襪子,幫忙擇菜、擦桌子等。帶孩子去超市或酒店,可以嘗試著讓孩子結賬。總之,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父母不要插手。
朋友的孩子上二年級時,有一道應用題:小明爬一層樓需要2分鐘,請問從一樓爬到8樓,需要多長時間?孩子很難理解。朋友陪孩子從一樓走到四樓,又從四樓走到八樓,兒子哈哈大笑,因為他懂了!
包辦型父母,在孩子還沒動手前就把所有事都做好了,這就減少了孩子遇到困難的機會。家長每為孩子代勞一件事,就等于減少了一點孩子將來在這個社會中的競爭力。從小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不能什么都代他去做,特別是媽媽,事必躬親、事事參與,什么事情都不放心,一個孩子后面跟著好幾個家長,最終把孩子培養成了“無想法、無目標、無能力”的“三無”孩子。孩子獨立能力的養成,需要家長給孩子創設獨立成長的機會和空間。
教育界里有句話:“養育孩子,六歲前用心,六歲后省心;六歲前省心,一輩子操心。”這句話除了普遍適用于對生活習慣、規矩的培養,也可用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每個孩子對安全感都有天生的要求。想要建立安全感,需要父母有強烈的同理心,跟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需要自己做什么,然后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比如在外面遇到陌生的環境或孩子畏懼的活動器材,正確理解孩子釋放的信號,做出及時、恰當的回應。家長要尊重孩子,慢慢地與孩子共情,不要去強迫,更不要用“別的小朋友都可以”這樣的話來要求孩子。積極關注孩子,與孩子交流,了解情緒背后的需求,建立牢固的情感鏈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家長可以創設游戲或者活動,讓孩子在游戲或活動中建立安全意識。
不要嚇唬孩子,不要在孩子哭鬧不停時說“再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或在和其他孩子打逗時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理你了”,要在小事中幫孩子建立安全感。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夫妻關系比親子關系更重要。父母之間關系不好,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父母吵架,最受傷的是孩子。夫妻間有矛盾或爭執在所難免,但最好避開孩子。如果無法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事后一定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爸爸媽媽只是意見有所分歧,爭吵也是一種溝通方式。這件事情與你無關,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以后爸爸媽媽一定會改變溝通的方式,你可以監督、提醒我們。”
當家長足夠相信孩子的時候,孩子更會相信自己。信任意味著愛護孩子善良美好的心靈,意味著任何時候都支持孩子的決定,意味著放棄家長的權力和優越感,也意味著一種涵養和寬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家長的信任傳遞給孩子的是一份自信、一份勇氣,讓孩子勇于改變自己,奮力進取,不斷突破。
比如,在孩子要求父母給他檢查作業的時候,如果父母檢查完,發現作業中有三處錯誤,這時,父母不要直接告訴孩子錯在哪兒,而要把作業還給孩子,并告訴孩子:“作業里有三處錯誤,請你檢查一遍,把三處錯誤找出來。”如果孩子檢查后只找到了兩處,可以讓孩子再檢查一遍,或者告知這處錯誤所在的大概范圍,請孩子再檢查。如果孩子不想檢查了,父母此時可以跟孩子約定:“如果這個錯誤是你自己找出來的,改掉就可以了;如果是我幫忙找出來的,除了改掉這個錯誤,還需要加練幾個同類型題目。”用這個方法,一步步訓練孩子養成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引導孩子對自己的作業負責。
切忌說:“小孩子懂什么啊,一邊玩去,大人的事少管。”不要只是在嘴上對孩子抱有一定的信心,在行動上一定要表達出來。比如孩子到了三四年級,可以每月舉行一次家庭“研討會”,可以就某一個知識點,也可以就某一個話題,大家各抒己見。觀念相同時,氣氛和諧;觀念有差異時,大家各自舉證,氣氛熱烈。潛移默化中,孩子也養成了“學習、思考、總結、行動”的良好習慣,明白了學習是伴隨一生的事情,家長不需要時刻提醒孩子“該去學習啦”。家長要始終保持對孩子信任、欣賞、接納的態度,在適當的時候可以示弱,但示弱不是軟弱。
包容不是一味地放縱,更不是放任不管。簡單地說,就是做到把孩子生活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司機,而家長坐在副駕駛位置,提供必要的幫助。
一個七歲孩子的故事,有力地說明適當放手的重要性。媽媽帶著孩子去騎自行車,路上孩子看到一架無人機,就問媽媽是誰的,媽媽告訴孩子不知道,鼓勵孩子自己去找,讓家長沒想到的是孩子放下自行車,打聽了三個人終于找到了操作無人機的大哥哥,他跟那個大哥哥問了一些關于無人機的問題并約好下次見面一起玩兒。這次經歷讓家長相信適當放手培養獨立性,會讓孩子長大后更容易融入社會。
另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先詢問原因,并告訴孩子,如果有合理的要求,平和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原則和底線所在,哭鬧發脾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聰明的家長不越位、不錯位、不指責、不包辦,多做陳述性表達,多給予鼓勵性表揚,并允許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有分歧和異議。睿智的家長要明確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父親是孩子的“燈塔”,給孩子以方向性引導;母親是“護航員”,給孩子以情緒上的疏導;孩子是“舵手”,乘風破浪,向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