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梅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人民醫院,山西 長治 046300)
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是一組以呼吸道炎性反應為基礎病理,以發熱、咳嗽為主要病理特征的小兒常見病。目前西醫針對MP已形成了以對癥支持、抗感染及抑制氣道高反應等為主體的較完善的治療體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仍有部分患兒療效欠佳,復發率較高,整體療效不甚理想[1]。中西醫結合是近年來小兒肺炎臨床治療的重要路徑,炎琥寧是目前臨床治療MP應用較為廣泛的中藥之一。本研究探討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炎琥寧治療MP患兒的療效及作用機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長治市武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MP患兒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奇偶數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7.28±1.12)歲,平均病程(3.11±0.31)d。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7.13±1.06)歲,平均病程(3.71±0.28)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19XB-01)。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制定:體溫38.2~41.0℃,表現為劇烈刺激性咳嗽、胸痛和咽痛,血象表現為白細胞正常或偏高,胸部X線片可見點片狀陰影,彌漫性網狀陰影,大片實變影[2]。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有外感風邪病史或傳染病史;起病較急,輕者發熱咳嗽,喉間痰多,重者呼吸急促,鼻翼煽動,嚴重者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溫或厥冷,短期內肝臟增大;或持續壯熱不已,神昏譫語,四肢抽搐;初生兒、素體氣陽不足的嬰兒上述部分癥狀可不典型;肺部聽診可聞及中細濕啰音[3]。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能配合完成各項臨床診療工作;病歷資料完整;入院前2周無抗生素、抗病毒藥物使用史;患兒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對本研究所用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式有禁忌證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呼吸系統疾病者;有嚴重心、腦、肝、腎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基礎治療,如吸氧、營養支持、止咳、化痰、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取注射用阿奇霉素(浙江亞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284)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靜脈滴注,劑量為10 mg/kg,每日1次,治療7 d;布地奈德混懸液(AstiaZenecaPty Ltd,國藥準字H20140475)1 mg與0.9%氯化鈉注射液2 mL混合,霧化吸入,每日2次,共治療7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炎琥寧治療。注射用炎琥寧(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179)適量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 L中靜脈滴注,劑量為5 mg/kg。每日1次,共治療7 d。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兩組患兒咳嗽、痰鳴、發熱、呼吸急促、面白口渴、鼻煽、口唇紫紺等癥狀積分,按無、輕、中、重度依次計為0、1、2、3分[4]。②氣道神經源性炎癥因子:采集患兒血液標本,分離血清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P物質(SP),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評定臨床療效。痊愈:中醫證候積分下降≥95%;顯效: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0%~<95%;有效: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70%;無效: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支原體肺炎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支原體肺炎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觀察組 50 8.33±1.16 2.03±0.25△▲對照組 50 8.24±1.12 4.20±0.56△
(2)血清SP、CGRP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SP、CG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SP、CG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支原體肺炎患兒治療前后血清P物質、鈣素基因相關肽水平比較(ng/L,±s)
表2 兩組支原體肺炎患兒治療前后血清P物質、鈣素基因相關肽水平比較(n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P物質 鈣素基因相關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380.45±45.26 156.77±20.20△▲ 128.57±18.23 75.12±8.22△▲對照組 50 376.23±42.33 224.54±25.15△ 124.43±15.54 100.54±12.15△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0%,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支原體肺炎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支原體感染致呼吸道、肺泡、肺間質炎性反應是MP的基礎病理,而氣道高炎性反應可造成氣道黏膜上皮損傷,痰液黏度增加,進而引發一系列呼吸道癥狀,包括咳嗽、咳痰、發熱等。近年來,隨著呼吸內科醫療技術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及肺炎疾病治療體系的日益完善,西醫治療該病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探究療效更佳的治療方案仍是呼吸內科醫學工作者探討的重要課題。目前,西醫治療該病以止咳、化痰及抗感染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控制病情,但隨著抗生素耐藥現象的加劇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風險的增加,整體療效不甚理想[5]。
MP屬中醫“肺炎喘嗽”范疇,又稱為“肺脹”。《麻科活人全書》述“熱邪壅遏肺竅,氣道阻塞”,從而出現“喘而無涕,兼之鼻煽”的癥狀,稱為“肺炎喘嗽”。小兒MP多因風寒、風痰、風熱襲肺而致,以“熱證”最為常見,肺為嬌臟,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于鼻。外感風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衛,致肺氣郁閉;肺失宣降,閉郁不宣,化熱灼津,煉液成痰,阻于氣道,肅降無權,從而出現咳嗽、氣喘、痰鳴、鼻煽等肺氣閉塞的證候,發為肺炎喘嗽[6]。故治療主張從肺論治,清熱解毒[7]。本研究在阿奇霉素、布地奈德基礎上聯合炎琥寧治療MP。
阿奇霉素屬半合成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該類藥物為治療支原體感染性疾病公認的首選藥物,能有效抑制支原體蛋白質的合成,發揮抗病原體的作用[8]。布地奈德是具有顯著效果的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質激素藥物,能有效抑制氣道高炎性反應,增強支氣管平滑肌細胞穩定性,從而改善氣道神經源性炎性反應狀態[9]。炎琥寧是由植物穿心蓮的提取物穿心蓮內酯制成的中成藥,外祛風溫之邪,內清肺經之火,具有清熱解毒功效[10]。現代藥理學證實,炎琥寧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解熱作用:抑制細菌內毒素引起的發熱,使發熱消退[11]。②抗炎作用:對抗化學刺激物二甲苯及人體炎癥介質組織胺所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12]。③抗病毒作用:能特異性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促進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釋放,增加垂體前葉中ACTH的生物合成,體外具有滅活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等的作用[13]。炎琥寧的聯合應用能有效提高小兒MP的臨床療效。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臨床總效率為96.0%,高于對照組的80.0%(P<0.05)。因此,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炎琥寧可有效提高小兒MP的臨床療效,與寇寧等[14]研究結果一致。
SP、CGRP是反映氣道神經源性炎性反應的敏感性指標,與機體炎性反應程度、氣道高反應程度密切相關[15]。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血清SP、CGRP均低于對照組(P<0.05),即炎琥寧的聯合應用能有效提高抗炎效果。考慮原因為,阿奇霉素和布地奈德均為抗炎藥物,而炎琥寧的主要成分穿心蓮內酯可通過對相關信號轉導通路(NF-κB、MAPKs)的阻斷,抑制機體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進而發揮顯著的抗炎功效[16-17]。
綜上,炎琥寧聯合阿奇霉素、布地奈德治療小兒MP療效顯著,可通過對SP、CGRP指標水平的調控發揮抗炎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同時,本研究因納入的樣本量較小,易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倚,在今后的研究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以提高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