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蓉 陳 艷 陳 珺 劉 笑
當前臨床常采用經皮腎鏡碎石術腎結石的治療,主要利用腎鏡、碎石及取石器械完成腎內結石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創傷較小,患者術后恢復較快。但其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方式,患者易因手術刺激、創口疼痛等因素的影響,出現胃腸功能抑制,誘發術后腹脹,給患者預后帶來嚴重影響[1,2]。中醫護理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思想,主要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辨證施護,從而達到促進患者疾病恢復的目的。穴位貼敷與耳穴壓豆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其中穴位貼敷主要依據經絡學說,將藥物研磨成細粉,調成糊狀并制成藥餅,結合患者臨床癥狀辨證選取相應穴位,將藥餅敷于穴位進行藥物與穴位刺激[3]。耳穴壓豆由中醫針灸衍變而來,通過對耳部穴位進行刺激,以達到通經絡、調氣血之功效[4,5]。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19年10月—2020年12月于新余市中醫院行經皮腎鏡碎石術的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在經皮腎鏡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0月—2020年12月于新余市中醫院行經皮腎鏡碎石術的患者9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43.15±3.92)歲;結石部位:雙腎5例、左腎19例、右腎24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42.98±3.77)歲;結石部位:雙腎5例、左腎18例、右腎25例。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腎結石,肉眼可見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發作時腰腹絞痛、面色蒼白。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對腎結石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對腎結石的診斷標準,并采取經皮腎鏡取石術進行治療;②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悉知;③患者精神狀態良好,意識及溝通能力正常,能夠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②合并皮膚系統疾病者;③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難以耐受者。
1.4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常規向其宣教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囑其配合各項措施有效開展;保持病區環境整潔;結合患者病情與機體營養狀態為其制定飲食方案;宣教用藥、導管護理相關注意要點,告知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對應的干預措施,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結合患者疼痛情況給予恰當的鎮痛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穴位貼敷與耳穴壓豆,內容如下:①穴位貼敷。選用大黃、木香、桃仁各9 g,牽牛子、赤芍各6 g,冰片3 g。將上述中藥研磨成粉末,使用香油調成半糊狀,并制成直徑為1 cm的藥餅;選取關元、足三里、三陰交、中脘、天樞等穴位,將上述穴位局部皮膚清潔干凈后,使用藥物貼敷,并使用塑料薄膜封包外固定,每8 h更換1次,3次/d。貼敷時應注意觀察局部皮膚變化情況,如有瘙癢、紅腫等不良感受時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進行處理。②耳穴壓豆。選取腎、脾、胃、交感、大腸、小腸、三焦、內分泌及皮質下等穴位,將王不留行籽使用75%酒精浸泡5 min,晾干后,將其貼于上述所選穴位上,刺激程度以出現酸麻脹痛感受且患者能夠耐受為宜,15 min/次,囑患者每天揉按所選耳穴3~5 min,3次/d。
1.5 觀察指標①術后腹脹:對比2組患者術后腹脹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選擇一根10 cm的尺子,按0~10分次序進行評估,0 cm端為無腹脹,10 cm端為難以忍受的腹脹,其中1~3為輕度腹脹,4~6為中度腹脹,7~10為重度腹脹。②圍術期指標水平:對比2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水平,包括患者下床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③術后疼痛:對比2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價,選擇一根10 cm的尺子,0為無痛,10為疼痛感受劇烈,其中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④護理滿意度:對比2組護理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進行評價,共19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法,滿分95分,非常滿意(≥77分),滿意(57~76分),不滿意(≤56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術后腹脹觀察組術后腹脹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腹脹程度對比 (例,%)
2.2 圍術期指標水平觀察組術后下床、肛門首次排氣、肛門首次排便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水平對比 (例,
2.3 術后疼痛觀察組術后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對比 (例,%)
2.4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經皮腎鏡取石術作為重要的腎結石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當前已在臨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但受到手術創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患者胃腸蠕動受到抑制,氣體難以順利排出,易引發腹脹[7,8]。為改善患者預后,應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常規護理中,內容較為單一,護理人員多遵從醫囑為患者提供基礎性的護理服務,缺乏針對性的特點,在減少術后腹脹以及促進術后恢復等方面效果不甚理想。
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腹脹程度輕于對照組,術后下床、肛門首次排氣、肛門首次排便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針對行經皮腎鏡術的患者應用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進行干預,能夠有效減輕其術后腹脹及疼痛程度,利于縮短患者術后下床、通氣、通便及住院時間。穴位貼敷與耳穴壓豆均是具有代表性的中醫護理技術,將其應用于經皮腎鏡術后患者中,依據“未病先治”的原則實施預防性干預,達到加快術后康復的目的[9-11]。本研究選取的穴位貼敷方中含有大黃、木香、桃仁、牽牛子、赤芍及冰片等中藥,其中木香辛開苦降,牽牛子瀉水通便,大黃瀉熱通便,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赤芍活血化瘀以利行氣除脹,冰片清熱解毒、通經活絡,香油潤腸通便、芳香走竄,可促使諸藥經穴位由表入里,利用經絡氣血運行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病灶,進而達到改善患者預后,減輕術后腹脹的目的。同時,將上述藥物制成藥餅貼敷于中脘、天樞等具有和胃降氣、益氣健脾功效的穴位進行刺激,可利用藥物及其對穴位產生的刺激作用,使得患者經脈通暢,氣血條達,改善臟腑功能,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肛門排氣,進一步減輕術后腹脹。中醫認為,耳與臟腑有著密切聯系,如人體某部位出現病變,可通過刺激相應的耳廓穴位,通經絡,調氣血,從而達到消除病因的目的[12]。本研究針對經皮腎鏡術后患者應用耳穴壓豆進行干預,利用王不留行籽對腎、脾、胃、大腸、小腸、內分泌等穴位進行良性的按壓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利于促進胃腸道內氣體順利排出,有效減輕患者疼痛、腹脹等主觀臨床感受,縮短下床與住院時間,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應用于經皮腎鏡術后患者中,能夠減輕其術后腹脹及疼痛程度,利于縮短其術后通氣、排便時間,促進早期恢復,患者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