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善嵐 吳 敏 劉 靜 林小麗
為了貫徹落實《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和《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大力培養高層次中藥人才,促進中藥與中醫事業的協調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開展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傳承人才工作任務繁重,學習精力有限,培訓方式和效果不盡人意,把思維導圖引入培訓項目中,能讓傳承人對培訓項目有更具邏輯性的認識,更好地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東尼·博贊于20世紀 70年代創建的。思維導圖是一種包含了記憶、學習和思考的思維工具,它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零散的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和類別整合起來,并用主題詞、顏色、圖畫和線條形成發散性的層級結構圖在紙上體現出來,將放射性思考方式具體化,可以幫助梳理思路,使頭腦清晰[1]。
2014年8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組織開展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圍繞中藥栽培、中藥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中藥炮制、鑒定、傳統制藥工藝、制劑、醫院制劑開發研究、調劑及中藥藥事管理等中藥特色技術理論和實踐技術內容,制定了培訓及考核方案。至2019年,該項目以各省為單位,選拔條件為副高以上或受聘中級8年以上,連續從事相關專業工作10年以上,共計選拔了四批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共計1245人,分別來自醫療系統、科研院校和藥企公司等,其中醫療系統為1063人,占比為85.38%[2]。
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采取游學輪轉觀摩與自主學習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并在游學結束后完成一份能較全面總結學習掌握的中藥特色技術及心得體會的報告,學習后及時總結,融會貫通,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不足之處為經典閱讀比較少,方劑應用不靈活,科研與臨床應用不能融匯貫通。因此,如何能夠有效地傳遞中醫藥知識,培養中醫藥思維人才成為傳承培訓的重中之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和《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點與核心,學好了中醫藥經典,揣摩歷代醫家的學術觀點和理念,才能更好地應用中醫思維模式把中藥專業課程如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化學、中藥制劑、中藥學、中藥藥事管理學等學科有機聯系在一起,做到多學科共同傳承和創新中藥事業,更好地完成傳承培訓項目。見圖1。

圖1 中藥特色技術人才傳承培訓內容思維導圖
3.1 思維導圖在選擇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基地中的應用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涉及25個省份共有34個培訓基地,每個基地都各自有其鮮明的特征。按照地理分布分為華北地區4個省份8個基地,東北地區3 個省份3個基地,華東地區6個省份7個基地,華中地區3個省份5個基地,華南地區2個省份3個基地,西南地區4個省份4個基地,西北地區3個省份4個基地,基地主要分布于醫院、高等院校、生產企業、研究機構等。
由于每個地區的地理環境不同,也造就了道地中藥材,如:川藥主產于四川和西藏,藥材有川貝母、川芎、川烏、川牛膝、川楝子、川續斷、附片、麥冬等;關藥主產于東三省及內蒙古部分地區,藥材有人參、鹿茸、防風、細辛、五味子、關木通、刺五加等;懷藥主產河南境內,藥材有懷地黃、懷山藥、懷牛膝、懷菊花,被譽為“四大懷藥”;浙江有浙八味,藥材有白術、白芍、浙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參、麥冬、溫郁金。每個基地除了道地藥材,還各有其培訓的特色,如:北京廣安門醫院側重于中醫經典和臨床用藥、處方點評思路和實踐、中醫藥論文的書寫和投稿等;上海曙光醫院側重于醫院中藥制劑、中藥調劑等;廣東省中醫院側重于嶺南地區藥材、中藥藥事質量控制、中藥臨床藥學;吉林長春中醫藥大學側重于實踐教學、學習東北的鹿茸等藥材;山西振東制藥廠側重于企業文化理念和晉藥的生產儲存方式等。按照側重方向選擇感興趣的藥材和中藥學方向,選擇培訓的基地,學習系統知識,了解每個地區的道地藥材和優勢特色,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更好地運用到單位和社會的中醫藥事業中。見圖2。

圖2 中藥特色技術人才傳承培訓基地思維導圖
3.2 思維導圖在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理論培訓中的運用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涉及面廣泛,有經典學習、中藥炮制、鑒定、傳統制藥工藝、中藥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及中藥藥事管理等內容。在思維導圖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借助圖解、符號、線條等的使用,將中藥特色技術各理論內容融入完整的培訓情境,使學員能夠對每個知識體系產生深刻的印象。這種以點連線、由線到面,以面構網的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和工具的使用,讓學生腦海中對整個培訓有了相對完整的知識構架[3]。中藥特色技術理論可以分為傳承方面和創新方面,要傳承好中醫藥經典典籍還有中藥炮制、中藥鑒定、中藥制劑等,從經典方劑中挖掘出具有開發前景的經典方劑進行制劑開發,這樣可以讓傳承和創新相結合,如:在研讀過程中,發現連翹在唐代以前以藤黃科湖南連翹(黃海棠、墨旱蓮)Hyperiumascyron、小連翹HypericumerectumThunb的地上部分入藥;南北朝至唐代藤黃科草本類連翹和木犀科連翹(大翹)Forsythiasuspensa并用;宋代之后,木犀科連翹為主流品種。隨入藥品品種的變化,連翹產區亦有所變遷,藤黃科草本連翹漢代至唐代主要產于黃河流域,宋代以后產于江南地區;木犀科灌木連翹自唐宋至今,主產地集中于山西、河南、山東、陜西至四川北部等地,藤黃科連翹的藥用部位為地上部分,而木犀科連翹以果實入藥,初秋采收初(未)熟、綠色果實,經過產地蒸制為青翹;深秋采收熟透果實開裂(種仁脫落)、黃色帶褐色斑點的二瓣外殼為老翹(黃翹),連翹在宋以后各處方中,多發揮解表發汗作用,主流以青翹為主[4]。通過經典研讀對連翹來源傳承做出解讀,就能知道各個朝代方劑中使用連翹時應使用哪個基源的植物,并通過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青翹的有效成分含量相對較高,就做到了對連翹的傳承和創新,還可以再聯想到從經典名方中挖掘出能夠創新的處方,從而進一步考慮做中藥制劑。通過對思維導圖的概念,構建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的知識學習架構,讓學員了解到培訓的重點內容和需要掌握的內容,學員根據各個學科的相互聯系,對每個知識點起到加深了解,做到傳承和創新。見圖3。

圖3 中藥特色技術人才傳承培訓學習內容思維導圖
3.3 思維導圖在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實踐培訓中的運用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不僅讓學員在教室內學習理論知識,更多的是讓學員走向實踐基地,注重實際操作是中藥人成長的關鍵。每個基地在進行實踐前都會把學員分組,盡可能讓每一名學員都能親自操作。各基地有各式各樣的實訓基地,有博物館、中藥材交易市場、中藥標本館、中藥各傳統工具和炮制技術的實際操作、中醫特色治療技術的展示等等。如:在參觀山東基地,在傳承傳統調劑的同時,要考慮到調劑的創新,從傳統的中藥飲片到中藥飲片小包裝、中藥配方顆粒的發展,傳統手工調劑發展和現在的機器調劑,它們之間各有優缺點,傳統工藝有其幾千年文化的韻味,現代方法有其先進的科學理念。要具備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做到既能傳承傳統工藝,又能做到創新,提高工作效率。參觀上海曙光醫院中藥庫、中藥房,他們采取的是掃描二維碼進行庫房管理和藥房發藥,做到了調劑信息化管理,并能夠追溯中藥飲片的來源,在發藥的同時要進一步思考,在發藥前如何進行處方審核,做到舉一反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緊密圍繞臨床更好地做到藥學服務。傳承人在日常工作中把學到的知識也加以應用,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做到了中醫藥文化推廣,如微信公眾號自媒體,抖音、傳統媒體的科普傳播、傳統膏方的制作、中藥技能大賽等等,做到多形式、多途徑、多樣化的中醫藥文化的實踐拓展。見圖3。
3.4 思維導圖在傳承人自我學習中的運用中藥特色技術傳承培訓除了參加基地游學培訓外,更重要的是傳承人在日常工作中的自我學習,提高業務能力。以十全大補湯為例,應用思維導圖進行具體內容的設計,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將十全大補湯作為中心主題,放在思維導圖中央,十全大補湯是由肉桂、黃芪和八珍湯組成,八珍湯是由四物湯和四君子湯組成,四物湯是由熟地黃、白芍、當歸和川芎組成,四君子湯是由黨參、白術、茯苓和炙甘草組成,這些將各方劑組成、藥物組成、來源、功效構建思維導圖,構建學科之間的知識網絡,把中藥鑒定學、中藥學、方劑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比傳統的死記硬背更高效。方劑的功效與病證的治法,方劑的主治與病證的辨析要點,方劑的藥味組成與中藥的功效特性之間二位一體,緊密關聯,承擔著完善中醫獨特理論體系,為建立中醫臨床思維模式夯實基礎的重任[5]。把中藥鑒定學、中藥學、方劑學都聯系在一起,培養傳承人的大腦,充分發掘潛能,激發靈感和想象力,正確掌握知識點的方法策略,更快、更有效地傳授知識,對各學科內容進行融會貫通。見圖4。

圖4 十全大補湯思維導圖
通過思維導圖來構建中藥特色技術人才傳承培訓的思維網絡,可以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整體的觀念,有助于提高學員的記憶度與理解力;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培訓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傳承人才對培訓的滿意度,加強課程內容的整體把握,做到傳承傳統技術和尊師重道,從而優化培訓,做到傳統技術和臨床科研相結合,不斷創新。采用思維導圖教學,有利于加強傳承人自主學習能力及中醫思維模式的構建;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這種培訓思維模式,有助于提高培訓質量,值得進一步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