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有所養,子女無疑是第一責任人,家庭給予老人的不僅僅在于及時的照顧,更有著精神上的寄托。解決老人空巢問題,需要子女和家庭端給予更多的付出和努力。雖然中國已經不再把‘父母在不遠游奉為圭臬,但如何照顧好老人,讓他們老年生活更加幸福,是每個子女所應該承擔的義務,也是平衡好工作和家庭所必須考量的問題,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色,是我們不能丟掉的傳統。”
——根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空巢老人”人數已突破1億。“空巢老人”怎么辦,成為一個越來越受關注的現實問題。人民網評。
“拒收現金不僅給民眾帶來困擾,更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現金的意義不僅在于其支付功能,更在于能夠保障公眾支付權利公平。無論于法于情,支持現金收付并非現代社會對老年人或某些人群的優待與遷就,而恰恰是分內之事,也彰顯出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溫度和包容。”
——一段時間以來,拒收人民幣現金現象時有發生。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2021年四季度,依法對32家拒收現金的單位及相關責任人作出經濟處罰,釋放出鮮明信號——公眾自主選擇支付方式的權利不容侵犯,要堅決向拒收現金說“不”!人民財評。
“清明時節,帶上一顆感恩、緬懷、敬畏、虔誠、沉思的心,通過網絡‘云祭掃,既可以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撫慰和充實生者的精神和心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更深切地體會到‘自由呼吸是多么可貴,生命是多么可貴。凡是有助于‘自由呼吸,有助于呵護生命的事物,我們都應張開雙臂去熱情擁抱。我們有理由期待,‘云祭掃不只是特殊時期的一種替代性祭祀方式,還將會成為清明的新風尚。”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不遺余力地倡導移風易俗,積極引導文明祭掃,鼓勵群眾采取鮮花祭掃、網絡祭掃、居家祭掃等祭掃新方式。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給這種新風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清明“云祭掃”漸漸被更多人接受。《北京青年報》登載評論說。
“老年大學如此熱門,反映出多數老年人都有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精神追求。面對數字浪潮的奔涌、置身子女遠離的‘空巢,老年大學成為許多老年人獲取信息資訊、感受生活美好、保持社交關系的重要依托。即便是與子女住在一起、跟得上智能時代腳步的老年人,也會因為對知識與興趣的學習,而獲得充實和快樂。為老年人創造輕松友好、便捷舒適的學習條件,是對他們現實需求的重視,是對敬老愛老文化傳統的實踐,是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老年大學“一座難求”。《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加快發展老年教育,但據央視新聞報道,3月份正是老年教育機構開學時,各類涉老教育機構學位緊俏,報名出現“秒殺”現象。雖然各地在解決“老年人入學難”上出臺過不少硬招實招,在擴大校舍規模、設置特色課程方面,做出了多項努力。不過,每當各地老年大學啟動春季招生,“學位”的供需矛盾仍會暴露出來。究其原因,無非是老年教育機構的總量和增長速度,與我國老齡基數還不匹配。《北京晚報》登載評論說。0A088039-479B-4AF3-89CE-4EBFECD127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