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 ? 要: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當前小麥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極大提升。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和維系社會穩定方面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進一步加強對小麥產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成為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文章分析了小麥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控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8-0018-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 ? ? ?文獻標志碼:B
小麥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農業種植產業中,小麥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在農業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通過完善技術措施保障小麥生長的各個環節,進一步加強對小麥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技術的研究,已經成為提升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舉措。小麥優質高產技術是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守好糧食安全屏障等具有重要作用。小麥產量與品質受遺傳、種植環境以及田間管理技術等影響較大,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小麥種植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不斷提升糧食生產科技水平,助推我國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1 小麥栽培技術
1.1 科學選種
選種工作是小麥種植的首要環節,對小麥的最終產量有決定性作用。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我國已經培育出眾多優良小麥品種,種植人員能夠依據小麥口感以及后期不同的加工需求選擇不同的小麥品種。近年來,相關部門針對小麥品種展開了一系列改良工作,通過不斷創新,改良成果十分顯著,為廣大種植人員選種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種植人員在選種過程中,應當確保所選品種適應本地的環境。種植人員要綜合考慮水文條件、氣候因素以及地理條件等對小麥的影響,如北方地區空氣干冷且溫度較低,應當首先考慮小麥的抗寒能力,而某些干旱地區,則要首選抗旱品種種植,若種植地區大風天氣較多,還應重視小麥的抗倒伏能力。通過結合區位特征科學選擇最合適的品種,為后期小麥生長提供保障。
甘肅省山丹縣的氣候及降水量適宜,非常適合發展小麥產業,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通過建立小麥品種試驗示范田等方式,已經成功篩選出一批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小麥品種,尤其是近年來為了加快推進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示范田,當地積極提升種植小麥的技術含量,山丹縣政府與甘肅省農技總站、甘肅省農科院等多個部門展開合作,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功培育并改良了“寧春”及“隴春”等多類小麥品種,這些品種大多能夠適應本地區的降水、溫度等外部條件,顯著提升了小麥對本地病蟲害的抵抗能力。種植人員可以選擇種植本地技術推廣部門試驗篩選的小麥品種,保障產量及質量,防止由于品種緣故導致小麥減產[1]。
1.2 科學播種
當前機械化設備已經開始應用于小麥播種工作中,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播種的勞動強度,而且通過機械播種更加有利于小麥種子的后期萌發,但是當前自動播種機械僅適用于地勢平坦的地區,一些道路崎嶇或者水分高、土壤黏度大的地區并不適合復雜的機械化作業。小麥作為山丹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當地政府始終將穩定小麥糧食生產擺在首要位置。在小麥種植以及收割季節,山丹縣以“立足主導產業、突出新型主體、緊扣關鍵節點、區域整體推進、全程全員服務”為宗旨,依托機械化優勢,小麥的耕種以及收獲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了98%以上。
在小麥正式播種前,種植人員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常見的工作有地塊選擇、灌水整地以及種子選擇和篩選等。在種子篩選環節,種植人員可以借助自然風或者小麥精選機剔除低質量種子,當小麥種子的精度達到90%以上、含水量控制在13%左右時即可播種。若種植的土壤比較貧瘠,可以在播種前補充肥料,肥料通常以農家肥為主,按照3 000 kg/667 m2的標準施用,同時配合施用鉀、純氮及純磷等肥料,在春季小麥種植前還可以使用春小麥專用配方肥。
我國地域遼闊且溫度環境差異大,因此對小麥的種植時間并沒有統一規定,依據山丹縣的氣候環境以及往年小麥種植習慣可知,當地通常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種植春小麥,這一時期地溫通常在1 ℃以上,達到了春小麥種植的最低地溫要求。小麥種植及前期的施肥過程要盡量避開降水天氣,選擇天氣晴朗的時間進行。小麥播種密度同樣需要依據實際情況決定,如土壤肥力(氮、磷、氧等含量)以及所選品種等,一般小麥品種的播種密度為450~530 kg/hm2 [2]。
1.3 小麥施肥要點
首先,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無機肥能迅速補充小麥所需要的營養,但是過量使用會導致土壤污染引發殘留問題;有機肥來源廣闊,甘肅省養殖業發達,因此畜禽養殖場可以將動物糞便制作為有機肥供農業生產使用,有機肥不僅不會產生殘留,而且具有提升土壤通透性、增加有機質成分以及改善水土特性的優勢,對土壤中各類營養的轉化速率極高。在施肥過程中應當秉持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的原則,以多種形式兼顧兩類肥料的投入量,從而保證土壤培肥地力,使小麥種植朝著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其次,避免盲目施肥。種植人員應當掌握小麥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如氮、磷、鉀在小麥各生長周期中的需求量以及作用等,促進小麥生長。
再次,基肥與追肥相結合。在施用底肥后,小麥會表現出顯著的階段性需肥特性,因此種植者應將基肥與階段性追肥相結合,滿足小麥各個時期的肥料需求。
最后,種植人員應將種地與養地相結合,使投入與產出相平衡。傳統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為了追求產量會濫用肥料,盲目提高肥料用量不僅無法達到增產效果,還會造成燒苗、土壤板結以及植株抵抗能力下降等問題,因此種植人員要正確認識肥料投入與小麥產出之間的關系。此外,種植人員應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與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根據小麥生長特性,采取有機肥替代化肥、施用新型肥料、機械深施肥、水肥一體化等耕地質量提升綜合技術措施,還要測土掌握土壤肥力,依據測試結果科學選定肥料。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
2 小麥病蟲害防控技術
2.1 小麥病蟲害防控現狀
首先,當前已經出現了眾多新型病蟲害防控技術,如生物防控、物理防控不僅效果持久,而且不會產生殘留,相對于化學藥劑,某些生物藥劑的殺菌、殺蟲效果更加顯著,且不會使病蟲害產生抗藥性,但是受到種植人員傳統意識的影響,眾多新型病蟲害防控技術難以在農村地區推行,廣大種植人員已習慣于化學藥劑的便利性及優良的消殺效果,因此在觀念中很難摒棄傳統病蟲害防控思想,這一問題為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開展帶來了一系列挑戰。
其次,當前很多以小麥為主導糧食作物的地區實行病蟲害統防統治的防控方式,不僅提升了病蟲害防控效率,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遏制某些傳染性病蟲害傳播。然而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需要建立在高度的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以及專業設備基礎之上,對于某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政府統籌管理開展大區域統防統治的病蟲害防控工作還存在許多困難。
再次,種植人員對病蟲害的認識存在誤區,某些種植人員認為只有在發生病蟲害后才需開始消殺工作,這樣往往會錯失病蟲害的最佳防控時間,多數病蟲害并不是突然出現的,其發病呈現出一定的軌跡和規律性,借助現代化植保技術能夠精準地預測出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但是種植人員僅是在小麥發病后才展開防控,像赤霉病等疾病只有通過日常防控才能實現有效防控,因此當赤霉病等重大疾病一旦發生后,往往會對小麥種植產業造成直接危害。
最后,測報技術有限,當前很多偏遠地區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病蟲害防控檢測體系,受到基層人員穩定性及專業測定人員數量的影響,小麥病蟲害的測定水平極不穩定[3]。
2.2 小麥主要病蟲害種類
當前眾多病蟲害防控技術已經能夠成熟地應用于小麥產業工作中。我國各小麥種植區規模性病蟲害發生面積越來越小,以山丹縣為例,全縣小麥主要病蟲害累計發病0.6萬hm2(次)左右,發病面積以及危害性有所降低。在眾多小麥病蟲害中,以黑穗病、全蝕病以及蚜蟲等病蟲害的影響最大。
2.2.1 黑穗病
首先,黑穗病的發病主要原因是小麥抽穗期和揚花期大風、降水天氣較多,黑穗病病原體孢子在高濕環境下迅速繁殖,并借助風力傳播,最終對健康小麥造成感染。黑穗病主要對小麥麥穗部位造成影響,發病時會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通常情況下患黑穗病的小麥種植田會減產10%~30%,嚴重時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小麥患黑穗病后麥穗會產生三甲胺等物質,這些物質不僅會散發出刺激性氣味,而且本身屬于有毒物質,當人或者動物食用了帶有黑穗病的小麥后會引發中毒現象。發病初期的小麥抽穗時間要明顯早于健康的麥穗,且患病麥穗的表面會被一層灰色物質包裹,成熟后包裹物破裂并散發出黑粉,黑粉全部散發后只留下殘留的穗軸。
黑穗病的防控措施:首先,由于黑穗病能夠借助空氣和風力進行傳播,且傳播范圍最大能夠達到300 m,因此應當確保小麥良種繁育田周邊300 m范圍內不存在染病小麥,且在繁種田所使用的小麥種子要經過消毒和處理;其次,小麥抽穗期前要做好田間的巡查工作,在發現感染黑穗病植株后可以通過人工拔除的方式進行處理,切斷黑穗病的傳播渠道能夠有效防控該疫病,并減少次年病害發生概率;再次,通過變溫浸種也能夠有效控制黑穗病,在種植前用冷水浸種4~6 h,浸泡完成后使用50 ℃左右的溫水浸泡2 min左右,使種子的溫度升高至50 ℃以上后將種子放置于55 ℃的溫水中,浸泡5 min取出后再浸泡至冷水中,通過變溫浸種能夠有效防治黑穗病;最后,藥劑拌種防控方式較為常見,種植人員可以選擇用2%的戊唑醇10 g、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 g加水700 mL,每份藥劑可拌小麥種10 kg。
2.2.2 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也稱立枯病,發病嚴重時會導致小麥成片死亡,種植人員能夠清晰地看到患病小麥莖基部以及葉鞘內側的灰黑色菌絲層,該病原體對于外界的適應能力較強,在5~35 ℃的環境下均可以分裂,尤其是在19~24 ℃的環境下繁殖速度更快。立枯病的發生與土壤性狀以及耕作條件關系較大,若農田中濕度過高則患病風險更高,常見的防控方式包括輪作倒茬、選用抗病品種以及藥劑防控等。
2.2.3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為害小麥的葉片和葉鞘,白粉病與氣候和日常管理存在密切聯系,當外界溫度達到15~30 ℃時發病概率較高,而在10 ℃以下時發病比較緩慢,若種植地區常年少雨,但是在某一年內降水較多也會引發白粉病。在小麥管理過程中,水肥管理不善、選用抗病能力較弱的品種會導致白粉病。在防控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選用抗病品種防控白粉病,并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降低氮肥用量并提升磷、鉀類肥料的用量,依據地勢以及所選品種等因素科學密植,南方地區在多雨季節要做好田間排水,北方干旱地區要適當補水。
2.2.4 蚜蟲
蚜蟲是小麥等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主要蟲害之一,若小麥的種植密度過大,在施用農藥后由于小麥分蘗較稠,導致難以徹底清除蚜蟲以及蟲卵,未被殺死的蚜蟲產卵后產生的新一代抗藥性更強,為蟲害防控帶來了諸多麻煩。蚜蟲的發生與田間濕度以及溫度存在密切聯系,當田間濕度達到40%以上、溫度達到25~30 ℃時會發生蚜蟲災害,且在雨季后溫度驟增,則會加大蚜蟲發生可能[4]。
2.3 小麥病蟲害防控技術
首先,做好小麥生長過程中各個時間節點的控制工作。當前很多種植人員仍然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控,為了提升防控的有效性,種植人員需要掌握各類病蟲害防控的黃金時期,以科學用藥的原則展開防控。在小麥播種期主要做好紋枯病、根腐病、立枯病以及各類地下害蟲的防治工作,該時期所使用的防控藥物主要包括苯醚甲環唑、各類懸浮劑以及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針對立枯病可以使用50%的多菌靈粉劑拌種處理。在小麥返青期至拔節期時要做好紋枯病、白粉病以及麥蚜蟲等疾病的防控,針對害蟲可以使用阿維菌素乳油或者噠螨靈乳油等藥劑進行防控。在抽穗揚花期主要防控赤霉病、白粉病以及葉銹病等,針對小麥赤霉病可以使用25%的氰烯菌酯懸浮劑進行防控,條銹病可以使用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等藥物進行防控,這一時期的麥蚜蟲可以使用吡蟲啉、啶蟲脒或者植物源性農藥進行防控。
其次,做好田間管理工作也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病概率。選種時選用高抗品種,田間以輪換倒茬的方式種植,均能夠降低病蟲害影響。此外,某些病原體以及蟲卵能夠依附在小麥秸稈中越冬,待來年后再次發病,因此小麥收獲后應當徹底清除田間的秸稈以及雜草等,通過破壞病原體的越冬條件也能起到防控效果。為了進一步提升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種植前應對種子進行包衣拌種處理,常見的包衣拌種藥劑有苯醚甲環唑懸浮劑、吡蟲啉懸浮種衣劑以及戊唑醇懸浮種衣劑等。不同的包衣拌種藥劑作用各不相同,如吡蟲啉懸浮種衣劑能夠有效防治蚜蟲以及地下害蟲等,因此種植人員應根據種植區域病蟲害的實際發生情況科學選定包衣拌種藥劑。
再次,通過多種防控手段并行的方式提升防控效果,雖然化學防控技術具有成本低、防控效果好的特點,但是會對土壤以及作物品質產生極大影響,因此,種植人員可以生態防控方式為主、化學防控手段為輔的方式展開防控,如在田間培育瓢蟲、中華草蛉、食蚜蠅以及蚜繭蜂等方式進行防控,或者通過培育蚜霉菌的方式進行防控,這些益蟲將會在蚜蟲暴發高峰后出現,對控制蚜蟲的數量具有積極效果。
3 結束語
各類病蟲害及不科學的種植方式均會對小麥正常生長造成影響,影響小麥的最終產量和品質。基于此,種植人員要建立現代化的種植體系,將各類技術應用于小麥種植與管理中,并結合各類手段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減少化學藥劑的用量,從而確保小麥朝著健康、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宋來梅.淺析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9(17):119-120.
[2]徐華.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31):131.
[3]王洪生.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推廣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9):204-205.
[4]張九柏.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推廣模式[J].種子科技,2021,39(17):51-52.
(編輯:季 鑫)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