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勇
摘? ? 要:丁香具有抗旱耐寒能力,是甘肅園林綠化重要樹種。結合甘肅實際情況,系統地闡述了丁香植物特性及生態應用價值,歸納了丁香栽培管理方法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從而為丁香大面積種植推廣提供支持。
關鍵詞:丁香;栽培;管理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8-0061-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685.26? ? ? ?文獻標志碼:B
甘肅地處中國西部,境內地形復雜,海拔相差懸殊,山脈縱橫交錯,為山地型高原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0~15 ℃,75%的地區氣候干旱,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干旱、大風等天氣,年降水量是36.6~734.9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
1 丁香概述
1.1 生物特性
植物學中丁香為丁香屬,為常見花卉植物,生長最高達10 m,樹體主要呈黃褐色,枝葉形狀為橢圓形、成對生成,花色以紫色為主,氣味芳香,花朵頂部為圓錐傘狀,花萼呈柱形,十分肥厚,顏色從綠色逐漸向紫色轉變。丁香花多柱頭呈紅棕色,帶有光澤,直徑為5~8 mm,長為1~1.5 cm,種子數粒,3—6月為開花期,6—9月為結果期[1]。丁香生長緩慢,幼樹喜陰,成年樹喜陽,光照充足能早開花、開多花。丁香種子能夠迅速發芽,卻易受到損傷,成熟種子未脫落時,胚芽已經開始發育,若無人采摘,種子直接在樹木上發芽,形成實生苗。丁香樹和一般花卉植物不同,一年開花時期為2次,分別是4—6月、12月至次年2月,4—6月花朵數量最多,也是采摘丁香主要時節。丁香多生長于山溝溪邊、山坡叢林、灘地水邊、山谷路旁,海拔高度為1 000~2 600 m,在甘肅省栽培較為普遍,其光照條件、地質環境、降水量均適宜丁香生長發育。丁香適宜在濕潤、溫暖、陽光充足的棕土壤內生長,多用于庭院、行道、公園植樹綠化,可在秋季落葉后進行裸根移植,選擇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向陽的地方種植,具有一定耐旱性和耐寒性,半陰處和陰處花開稀少,生長衰弱。
1.2 生態應用
1.2.1 園林應用
丁香是優質觀賞樹木,自適應能力強,帶有花香,具有管理方便、土壤適應性強等優點,可將其用于水畔、公園項目中,作為園林綠化樹種,可與火炬樹、云杉等喬木合理搭配,能夠提高園林效果,美化城市,優化城市綠化水平[2]。
1.2.2 生物多樣性
甘肅不同區域丁香均有較大作用,由于甘肅省西部區域易受高原氣候影響,無法種植過多植物,丁香卻能夠適應該地區環境,增加灌木種植種類,成為多層灌木重要組成部分,有效豐富地方植被結構,提高區域種植物毛密度,實現生物多樣性,做到綠色管理。
1.2.3 利用價值
丁香結構統一、材質堅實,具有特殊香味,能夠制作使用用具、木質裝飾等,如煙盒、茶筒等,部分產地還會利用丁香制作碗架。丁香制作的衣柜不會遭受空氣濕度的影響,可保護衣服不受蟲蛀,保鮮性能良好。
2 丁香的栽培技術
2.1 育苗方法
2.1.1 種子繁育
1) 種子采摘。5月是丁香開花和生長旺盛階段,種子通常在9月上旬成熟,成熟后可以采種,丁香成熟蒴果變為棕色或黃色時,需要及時采集,禁止蒴果開裂時采集,以免種子散落[3]。在采種時選擇無病蟲、健壯的果枝,放置在干燥通風處進行陰干,禁止暴曬,2/3蒴果開裂時即可敲打,去除枯枝葉、果皮雜質,放入袋中存儲在干燥的室內。
2) 種子處理。在甘肅省種植丁香通常選擇春播的方式,4月中下旬開始,播種前種子需埋藏于沙子內進行2個月的處理。
3) 圃地選擇。丁香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不高,可選擇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保證圃地光照充足、地勢平坦、土壤疏松,播種前需在圃地內施加腐熟有機肥20 t/hm2,深翻30 cm,耙細整地,苗床高度15~30 cm,寬為1.5 m,長為10 m,做到澇能排、旱能澆。
4) 種子播種。根據行距20 cm、溝深3.7 cm、播幅8 cm完成播種,撒上種子后,覆蓋土層厚度2.3 cm,撒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 kg/hm2,防治土壤感染病害,覆蓋1層地膜。
5) 苗期管理。種子播種后17 d即可出苗,70%苗木出土后,可將地膜撤掉,出齊苗至2葉時,及時間苗,遵循去弱留強的原則,保留160 萬株/hm2,缺苗時需要及時補栽;需結合實際情況松土除草,幼苗前期生長緩慢,雜草生長較為旺盛,需進行除草工作,壟內雜草可人工拔出,壟間除草松土,每隔30 d除草松土2次,注意不能損傷幼苗根部,完成松土需立即澆水,保證土壤和苗木根系緊密結合[4]。苗齊需維持土壤濕潤,高溫夏季勤澆水,切忌水澇,雨季需注意防澇,以免苗木爛根;幼苗出齊后需做好追肥工作,施加尿素120 kg/hm2,葉面根外施肥,每隔15 d追肥1次。8月下旬噴施1次硫酸鉀肥,施肥量為150 kg/hm2,苗齊蟲害以蚜蟲、紅蜘蛛為主,蚜蟲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300倍液防治;紅蜘蛛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100倍液噴霧防治。
2.1.2 嫁接繁育
丁香可采取枝接、芽接方式,砧木多使用小葉女貞,迭部區域芽接通常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選擇壯枝、飽滿休眠芽進行接穗,采取不帶木質的芽接方式,將其嫁接至距離地面8 cm左右的砧木上,保持空氣溫濕度。接穗當年能夠生長至40 cm左右,次年萌動前,需要將距離地面45 cm枝干短截,促進萌發側枝。為育苗縮短周期,嫁接已經成為繁殖主要方法,通過芽接、枝接等方式進行嫁接。
2.1.3 扦插繁育
丁香在扦插繁育中,需做好保濕措施,丁香作為喜光樹種,卻也不能使苗床水分過于干燥,以濕潤為主,不能積水,選擇扦插苗為2年生健壯、半木質化枝條,插穗長度為12 cm左右,利用吲哚丁酸水溶液80 mg/L進行18 h處理,控制扦插深度為17 cm。完成扦插后,覆蓋塑料薄膜,30 d扦插枝條能夠生根,生根率超過80%,生根后15 d將塑料薄膜去掉,30 d后拆除遮陽網,便于幼苗光合作用,加快生長速度。8CA22B3A-68CC-4EF2-A9D5-DDB2EB7860C1
2.2 選地選苗
在園林綠化中,丁香種植需保證土壤肥力高、土質疏松、排灌便利,土壤為沙壤土,土層深厚的土壤條件不適宜丁香栽植,需提前改良土壤。在丁香栽植中,選擇的幼苗應無病蟲害,無根系、枝條損傷,便于栽植后的丁香幼苗能夠早成形、早擴冠。
2.3 幼苗移栽
丁香耐寒抗旱能力強,喜光照,正常情況下無須過多澆水,可在早春萌芽前移栽,先挖好穴坑,規格是70 cm×70 cm×60 cm,挖穴時分別堆放底層土與表層土,栽植穴底部施入有機肥10 kg,將表土和肥料根據體積比1∶3均勻混合填入穴底部,將丁香幼苗豎直放入,扶正后遵循先表土后生土順序填土,向上提苗,保證根系舒展后繼續填土踩實填土后,樹盤覆蓋地膜一層,底土圍一個蓄水圈。在栽植丁香幼苗時,可選用裸根苗,完成移栽保證土壤能順利排灌,養分和陽光充足,由于丁香遇到積水會加重病蟲害發生概率,不利于樹木生長,需做好防澇處理。
2.4 田間管理
2.4.1 除草
丁香生長階段需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每年可開展3~4次,遵循“早除、除小、除了”原則,完成澆水,或是降水后開展除草工作,能夠提高除草效果,結合實際采取針對性除草,持續至丁香樹冠郁閉,能夠抵御雜草,也可將雜草鋪在地面作為綠肥,以降低土壤失水速度,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2.4.2 灌溉
栽植丁香后需進行水分管理,每隔7 d澆水1次,連續3次,每次澆水均勻,松土保墑,為萌發新根提供條件。甘肅省6—8月降水量增多,可去除地膜,強化排水管理,10月上旬進行灌溉;栽植第2年,春季萌芽、開花前后分別澆灌,每次均需保證澆透水,強化中耕管理,特別是丁香開花、生長旺盛階段,需保證水分充足。
2.4.3 施肥
在丁香生長的過程中,有機肥作為良好肥料,能夠將多種養分供給樹體,栽植丁香時可施入1次有機肥,通常選擇根系生長階段,促進根系迅速愈合,切斷細小根,使得丁香萌發新根。秋季丁香樹體生長趨于停止,吸收土壤養分較多以儲備營養,提高樹體細胞液濃度,為次年新芽、新梢萌發提供養分條件。秋季選擇施用放射狀有機肥,樹基部外圍35 cm位置,根據根系伸展方向開溝,長為50 cm、深為30 cm,距離樹基較近位置,將溝挖淺一些,樹莖較遠可適當挖深溝。在此過程中,人員需要注意挖溝錯開粗壯根,分開堆放表土、底土,將表土和10 kg有機肥均勻混合填入溝底,回填底土填平溝后,能夠減少根系損傷,避免根和肥料直接接觸,以防出現燒根的情況。追肥多選用化肥,8月追肥1次,選用45%復合肥,后續每年開展施肥,施肥量為75 kg/hm2。第三年后,隨著栽植年限增加,可結合土壤肥力、樹體需求適當增加施肥量。
2.4.4 修剪
丁香作為維護生態平衡、擁有觀賞價值的綠色植物,需要定期修剪,保證植株長勢正常,以免枝干徒長,降低整體觀賞效果。不同地區修剪最佳時節有所不同,甘肅省在3—4月、春季發芽前修剪,修剪時間過早會導致丁香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傷口易發生旱害、凍害;修剪時間過晚新梢長出,花序伸出,修剪易導致養分流失,遏制樹勢生長。在修剪的過程中,以短剪為主。長勢較弱的細枝確保萌發葉芽后側枝生長旺盛,可在丁香花凋謝后進行修剪;丁香枝條人為破壞或是遭遇病蟲害,需從基部疏剪;植株進入成年期,枝條生長愈發稠密,導致部分老弱枝條喪失活力,需從基部疏剪;植株中年期,老枝條停止生長,會影響新枝條生長,需合理疏剪老枝條,降低植株密度。
3 丁香栽培病蟲害防治
3.1 黑斑病
癥狀:丁香發病初期,葉片呈有褪綠斑,并逐漸向周圍擴展,形成近圓形或圓形病斑,直徑為3~10 mm,呈暗褐色或褐色,有不明顯輪紋,后期病斑將變為灰褐色,生成黑色霉點,密布于葉片上,是病原菌分生孢子梗與分生孢子,病斑相互連接,導致大部分葉片為黃褐色并枯死,甚至產生皺縮碎裂。該病原菌是鏈格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數根集生或散生,呈褐色,多是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在病葉上越冬,雨天隨雨水滴濺傳播。
防治措施:在防治的過程中需減少侵染源,清除病殘體,適當修剪病枯梢,植株發病后噴灑1%波爾多液1 000倍液+70%姆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每隔12 d噴霧1次,連續噴霧4次即可。
3.2 褐斑病
癥狀:褐斑病為害葉片,成齡樹與幼苗均可發生,葉片發病初期會出現近圓形、水漬狀的灰綠色病斑,直徑為3~12 mm,空氣潮濕時,葉片會散生小霉點,病情嚴重時各小霉點會合成大塊枯癍,并布滿葉片,呈灰褐色,遠遠望去如同火燒,會造成丁香葉片干枯,提前落葉,整株丁香僅能留下少數葉片。病源尾孢霉菌菌屬真菌,該真菌還能侵染大葉黃楊、山茶、紫薇、杜鵑、石榴、雞冠花等植株。
防治措施:在早春丁香發芽后,發現病害時應噴灑50%苯菌靈1 2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倍液,每隔15 d噴灑1次,連續噴灑兩次即可。
3.3 炭蛆病
癥狀:丁香炭蛆病多從葉緣、葉尖侵入,病斑較大,呈不規則形或近圓形,直徑為2~5 mm,病斑最大能占據1/2葉面,呈灰褐色,散生諸多小黑粒,為病菌分生孢子,病健交界位置會出現明顯波浪紫黑色紋帶,情況嚴重時會導致葉片畸形脫落。
防治措施:在農業防治的過程中,需強化園地管理,做到合理施肥,保證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還要做好田園衛生,清理園內落地果實、花枝及病死葉片,集中燒毀;在化學防治的過程中,發病初期采取1%波爾多液噴霧、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3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噴霧防治。
3.4 潛葉跳甲
癥狀:潛葉跳甲又名女貞瓢跳甲,為鞘翅目葉甲科。該害蟲1年發生3代,幼蟲和成蟲均會為害丁香葉片,成蟲啃食葉肉,老熟幼蟲在土層內越冬,次年4月下旬羽化成蟲。蟲害多以幼蟲形態潛入葉片內啃食葉肉,表皮將會形成彎曲蟲道,成蟲取食后會形成半透明、黃褐色不規則斑點,種植寄主植物時蟲害危害性較大,能夠與寄主植物的其他病害協作,共同為害丁香,導致丁香葉片大量脫落,嚴重影響景觀效果。8CA22B3A-68CC-4EF2-A9D5-DDB2EB7860C1
防治措施:該蟲害可使用內吸性殺蟲劑防治,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4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 400倍液,或20%斑替凈乳油1 500倍液+20%除蟲脲乳油3 500倍液,均勻兌水進行噴霧防治。
3.5 介殼蟲
癥狀:介殼蟲體壁表面硬化,能夠分泌蠟質介殼,雄蟲有發達腳,雌蟲無腳、無眼、無翅,為兩性生殖,危害性較大,早春樹液流動后,介殼蟲開始取食,雌蟲產卵數日可孵化幼蟲,幼蟲爬行在丁香上,尋找恰當處所后,會將口器刺入植物體內吸取枝液,固定生活,丁香會喪失諸多水分與養分,葉片呈黃色斑點,提早脫落。嫩枝、幼芽受害后,植株生長不良,整體枯萎發黃,葉片也無法完成光合作用,樹勢衰退,導致全株枯死。
防治措施:介殼蟲由于蟲體微小,多寄生于枝條上,需要做好丁香苗木檢疫工作,強化栽培管理,及時松土、灌溉、施肥,滿足丁香水肥需求,增強樹勢,還要加強修剪,集中燒毀帶蟲枝條,減少蟲口數量;介殼蟲存在天敵,可利用人工釋放大紅瓢蟲、澳洲瓢蟲等方式,防治介殼蟲;由于介殼蟲生活居所固定,活動較少,可采取修剪、拔株、刮樹皮等方式,減少介殼蟲傳播;在丁香休眠階段,可噴灑4.5%石硫合劑防治介殼蟲、40%氧化樂果1 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1 400倍液,交替使用殺蟲劑,提高防治效果。
4 結束語
丁香花擁有美麗樹木、柔軟樹枝和鮮艷花朵,每年開兩次花,作為開花灌木,種植在居民區、花園、幼兒園等地,將丁香修剪為美麗形狀,或是和其他常綠植物搭配種植,具有良好觀賞價值。丁香需做好栽培管理工作,通過種子繁殖、灌溉除草等管理方式,提高種植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歡慶,袁會成,馬淑珍.人工栽培祖師麻與不同產地祖師麻中紫丁香苷、祖師麻甲素的含量比較[J].中獸醫醫藥雜志,2020,39(1):5-7.
[2]華彩虹.丁香栽培管理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10):63-65.
[3]韓江萬,韓春梅,楊振國.白龍江流域迭部縣紫丁香育苗及栽培綜合管理技術[J].甘肅林業,2019(3):43-44.
[4]張彥慧,韓小英,趙曉敏,等.裂葉丁香在大武口區引種栽培初探[J].寧夏農林科技,2019,60(4):26-27.
(編輯:申媛媛)8CA22B3A-68CC-4EF2-A9D5-DDB2EB7860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