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先運 史葉明

關鍵詞:區塊鏈;公共圖書館;自建數字資源;版權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2)04-0023-04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當今最具發展潛力的革命性技術之一,對我國社會經濟活動產生了深遠影響,數字城市、數字生活已成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將發展區塊鏈技術納入我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自2019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之后,各行各業紛紛開始研究區塊鏈的應用,區塊鏈技術在教育、電子商務、醫療等領域的應用愈加成熟。但是,區塊鏈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應用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鮮有公共圖書館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案例。目前,學界對于“區塊鏈+圖書館”的研究集中在版權保護、資源建設、信息安全、知識挖掘、閱讀平臺建設等方面,研究成果較少,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1]。
1公共圖書館開放共享自建數字資源過程中的版權保護問題
大數據時代,數據的物質形態特征愈加顯著,基于數據的重要價值,數據生產、管理相關機構應重視對版權的保護。公共圖書館自建數字資源的初衷是為了開放共享,在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的同時,需協調好自建數字資源開放共享與版權保護的關系,尋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目前,公共圖書館在自建數字資源共享過程中一直存在以下與版權保護相關的難題:一是發現難。數字資源易被復制,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取,且很多互聯網用戶的版權意識較弱、付費意愿較低,公共圖書館共享的數字資源往往會被人惡意盜用,而傳統的版權管理方式難以有效解決該問題。二是取證難。公共圖書館共享的數據文件很容易被人篡改且不會留下明顯的痕跡,在侵權行為時間和侵權方式不明確的情況下,很難實現對侵權證據的采集和固定。三是確權難。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之日起作者即取得著作權”,但權利人往往難以有效證明其作品的完成時間,因此,權利人普遍會尋求國家版權機構的幫助,以對其作品確權,而版權登記的流程復雜、時間長、費用高,不利于權利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2]。四是維權難。版權糾紛一般為民事訴訟,具有高頻低額、程序繁瑣、周期長的特點,被侵權方的司法維權成本較高。因此,以較低成本獲取具有公信力的權屬證明,切實采集、固定侵權證據,尋找更加高效的維權途徑,是公共圖書館版權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
2區塊鏈與自建數字資源共享深度契合
2.1法制基礎
版權保護與資源共享并非水火不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強調作者的合法權益,在提高其創作積極性的同時,使大眾能夠分享其智力成果。版權保護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國已逐步構建了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司法服務體系,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第六款確認了區塊鏈的法律屬性。山東省、廣州市、杭州市、北京市的多家省市級法院紛紛開展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版權保護和司法存證工作,并在電子證據的可信存證和高效低成本驗證工作中取得突破性進展[3]。2021年4月,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相關意見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的保護法律服務,探索和建立包括基于區塊鏈技術在內的公證在線存管服務平臺[4-5]。
2.2技術支撐
近年來,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西安紙貴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等以區塊鏈為技術載體的版權運營企業不斷壯大,利用區塊鏈技術在版權保護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區塊鏈被譽為一項革新性技術,其綜合了分布式存儲、點對點傳輸、加密機制、共識機制、信任機制等計算機技術,具有顯著的技術優勢[6]。區塊鏈技術能讓數據與系統扮演可信賴中間人的角色,以較低的成本化解各方的信任危機,擔負起自建數字資源版權共享與交易的職能。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化解共享經濟中的信任危機,奠定交易者之間的信任基礎,增強公共圖書館開放共享自建數字資源的意愿。
2.3行業需求
公共圖書館雖然在自主建設數字資源方面的投入較大,但絕大多數公共圖書館的自建數字資源僅限在館內使用,共享范圍較小。究其原因:一是公共圖書館的自建數字資源館藏保護意識強烈,不愿意分享勞動成果[7]。二是版權人利益與公眾信息共享之間存在矛盾,公共圖書館在共享網絡環境下缺乏完善的確權、用權、維權途徑,難以切實有效地維護自身權益。因此,尋找自建數字資源共享與版權保護工作之間的平衡點,是公共圖書館在資源建設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3基于聯盟區塊鏈的公共圖書館自建數字資源共享模式的構建
3.1區塊鏈的類型與技術特征
區塊鏈分為公有區塊鏈、私有區塊鏈和聯盟區塊鏈。公有區塊鏈是分布式端到端的網絡系統,其節點根據共識算法選擇加入或退出,能夠被授予鏈上數據的讀寫權限,既不受開發者的控制,也不歸任何個人或組織單獨所有,具有“完全去中心化”的特征。公有區塊鏈的特性決定了其不可編輯、不可篡改,因此不適合所有的應用場景。私有區塊鏈僅對特定個體或機構內部開放,由特定的組織機構控制系統讀寫權限,準入門檻較高。聯盟區塊鏈兼具公有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的部分特征,具有“部分去中心化”的特征,其讀寫權限、記賬規則由聯盟規則決定,成員通過授權加入網絡并組成利益相關聯盟,共同維護區塊鏈的運行。聯盟區塊鏈屬于私有區塊鏈的范疇,私有化程度較低,兼具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適用于擁有一定信任基礎的不同實體間的B2B交易。因此,筆者把聯盟區塊鏈作為構建公共圖書館自建數字資源共享模式的基礎。
3.2要素分析
筆者提出的基于聯盟區塊鏈的自建數字資源共享模式需要公共圖書館在系統構建初期根據系統需求及應用環境確定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管理對象。該系統的管理對象是公共圖書館自主創建、具有獨立版權的數字資源,通過購買、捐贈等途徑引進的數字資源由于版權不屬于公共圖書館,故不在系統服務范圍內。二是服務主體。該系統服務于自愿加入聯盟區塊鏈的各級各類公共圖書館,未來可視系統運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引入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景區等文旅機構。三是組織框架。在去中心化的運行機制下,系統成員各掌握一個授權節點,每個授權節點之間都可實現點對點的信息交互,依托共識機制與智能合約機制共同維護聯盟區塊鏈的運行,其構成關系如下頁圖1所示。其中,API、SDK接口可擴展更多聯盟節點并授予相應的權限,為泛化數字資源共享和建立擴展性強且穩定的區塊鏈社群預留了技術入口。
3.3自建數字資源共享版權運作邏輯
3.3.1版權存證上鏈邏輯。版權存證上鏈是實現自建數字資源版權區塊鏈化管理的關鍵步驟,是獲取可信數字版權的重要載體,是構成數字版權生態的基礎設施。版權存證上鏈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原創作品嵌入16進制密碼,生成具有唯一特征的數字資源,實現不可篡改的版權數據固化和分布式存儲。具體的版權存證上鏈邏輯如表1所示。
3.3.2版權轉讓邏輯。在發明專利、商標、版權和商業保密技術等知識產權中,版權最適合產權證券化交易。公共圖書館可在實現自建數字資源版權確權后,進入版權轉讓或版權許可使用階段,此舉能讓自建數字資源版權的自由交易成為可能,充分實現知識產權價值。具體的版權轉讓邏輯如表2所示。
3.3.3版權許可邏輯。與版權轉讓不同,版權許可不轉移版權所有權,僅賦予他人按照約定合法使用的權利,版權許可的費用較低,甚至免費。具體的版權許可邏輯如表3所示。
4結論與啟示
4.1研究結論
對區塊鏈的應用是公共圖書館主動擁抱技術,以科技賦能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舉措,能夠有效推動其由信息傳播者轉型成為信息組織者。目前,雖然區塊鏈在公共圖書館的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已有越來越多的成功實踐案例證明區塊鏈技術在公共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在不遠的將來,區塊鏈技術將會在讀者管理、信息安全、資源建設、信用管理等方面重塑公共圖書館服務業態。
4.2研究啟示
4.2.1構建圖書館界區塊鏈應用服務框架并制定規范。目前,圖書館界既沒有明晰的區塊鏈應用框架,也沒有成熟的服務和技術規范,缺乏對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的規劃,限制了區塊鏈在圖書館界的應用與推廣。圖書館界應從自身實際與讀者需求出發,樹立服務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統一的區塊鏈應用服務框架并制定指導性規范,科學規劃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大力推廣區塊鏈技術,滿足行業需求。
4.2.2布局文旅融合生態鏈。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不應局限于公共文化服務范圍,而應整合文旅資源,依托區塊鏈的技術優勢實現資源與信息的互通,將分散的文旅機構數據平臺有序融入區塊鏈服務綜合體,實現相關機構的數據共享,降低溝通成本、構建信用體系、豐富數據應用,并以此為基礎構筑一條更具動態性、靈活性和導向性的文旅融合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