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針臻
關鍵詞:中原地區;家訓文化;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2)04-0129-03
1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中原地處黃河中下游,不僅是黃河文化的核心,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所在。獨特的家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原家訓文化入手發掘深埋于中華傳統文化根系深處的精神瑰寶,研究、篩選、汲取、傳播中原地區家訓,旨在繼承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賡續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重筑中華兒女精神家園。
2中原家訓文化研究驅動力
“無言之教謂之風,有言之教謂之訓”,家訓是家族老一輩對后世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指導,借此約束和鞭策子孫,以期子孫后代能夠德才兼備、不忘初心,繼承和發揚家族優良傳統。“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中原地區有長達幾千年的建都歷史,曾涌現出眾多杰出人士和名門望族,這些家族世代昌隆、人才輩出,必有使其繁衍興盛的家訓。中原家訓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尚書·五子之歌》記載了大禹后人追憶其遺訓的內容,此外《尚書》還記載“周公之訓”的相關內容。春秋時期,文化勃興,涌現出大量有關家訓典籍,如《詩》《書》《禮》《易》《春秋》《論語》等以儒家禮教為主的家訓。中原家訓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蘊藏著巨大的文化潛力和價值。
中原家訓文化隨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洪流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原家訓文化中的諸多思想及觀念仍能滿足家庭、社會、國家的發展需求。首先,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國家社會結構的轉化,人們的價值觀念等受到多元文化沖擊,家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訓既是一種行為準則,也是一種道德約束,要求家庭成員共同遵守。其次,在價值觀方面較突出的問題是我國社會的原子化趨勢,以及個體與社會發展無法相匹配適應,這些問題的實質是個體的價值取向與社會整體發展的價值取向之間存在分歧。家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符合民眾的價值取向。再次,家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最具 特色的文化遺產,是先輩留給后人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智慧結晶,弘揚和傳承家訓能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中原地區家訓內涵闡發
筆者以狹義的中原地區河南一帶為研究區域,以家族祖籍為河南、或在河南為世家望族、或生平基本在河南活動、或長眠于河南的名門望族家訓為研究對象。
3.1修身立德主旋律
中原地區大多數家訓都將修身立德作為訓言,以期后輩子孫能夠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尚書》“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周易》“君子以儉德辟難”都把勤奮節儉作為人生的核心品質,不勤則萬事荒,不儉則萬事廢。諸葛亮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處世哲理,殷切地期望子孫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能夠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品質。白居易以“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告誡后世要注重修養內心,遵循仁義道德,堅守住心中的正道。北宋呂蒙正把以德立家作為家訓,告誡子孫勿以出身世家而養成紈绔子弟的惡習。北宋理學家邵雍教導子孫“見善必為,力盡而止”。理學家程顥細化祖訓,要求后代“崇詩書,習禮儀”[2]。中原家訓強調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修身立德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中華文明傳承不息的內在動力。
3.2家庭教育主基調
古往今來,家庭教育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其關系著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與穩定。“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家庭教育依托血緣關系,對家庭成員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正家,而天下定矣”屬于傳統家庭的家道觀,表明家庭安定平和與國家繁榮昌盛息息相關,突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司馬光《家范》是后世歷代推崇的家教范本,共19篇,系統闡述了家庭的倫理關系、治家原則、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之道。《家范》引用《周易·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司馬光非常重視家庭教育,認為家庭教育關系到國家興亡,提出“家正而天下定,禮為治家之本”的理論。馬丕瑤以自創的《約齋銘》為家訓,以《周易·家人卦》為家規,“約約家之本在身”[3]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告誡后世“一敬勝百邪,一誠包萬有”。家庭教育在中原家訓文化中處于重要地位,古代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家族能否在社會、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3.3處世治學主引擎
“讀書乃起家之本”,中原家訓把勉勵和督促子孫處世治學作為家族長盛不衰的源泉。孔子非常重視子嗣和學生讀經學禮,“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4],以明詩、禮樂之旨立身處世,將讀書看作安身立命的關鍵,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二郎、三郎并勸修學,日立功課,彼中兒男,切須令苦學,勿使因循。須候有事業成人,方與恩澤文字”,范仲淹希望子輩能自學成才,不要依賴父祖的恩蔭。蘇軾在詩文中向子侄傳授做學問的心得,“然亦須多讀書史”,要求他們要多讀史書,學習史書中的經驗與教訓,以史為鏡,從中得到教益。高拱在《家乘》中反復提及讀書的重要性,告訴子孫后代讀書能夠明辨是非善惡,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成為為民為國的有用之人。此外,高拱還專門修建“讀書樓”,以督促子孫、族人認真讀書。“善讀書也,志正而確,學博而精,文粹而雅,事匯而核,義約而彰。”“學者能志其所志,學其所學,取其所以讀書者而求之。”馬丕瑤以“不切身心自修琢磨,讀圣賢書終無覺”,“但求作一個明白平易人,細讀我三綱八條之大學”,要求子孫、族人認真讀書。中原家訓文化從古至今強調讀書是進德立世修業之道,讀書貴在踐行和致用。FA068E7F-0A17-4406-A7BF-537C3F8A3D3C
3.4務本守法主心骨
“尊王章”“重國課”,中原家訓把遵守法紀、按時向官府納稅作為重要準則,并強調這些內容關乎個人是否忠于國家、尊族敬宗。務本守法作為家訓的重要條款被世代相傳,深植于中國人的意識中。“政在修己,身正則官治”強調當政者要有大公之心,不得謀取私利[5],“遠五刑,莫犯刑戮”告誡子孫要遵紀守法。《葉縣任氏家訓》“租稅乃國家重務,分毫必不能免”,展現了鮮明的宗族觀、家國觀,“朝廷設法以治天下,制度森嚴,凜然不可犯,犯之則身無所主”,告誡任氏后裔要務本守法,對國家法律持敬畏之心。中原家訓雖然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但以準則的形式約束后世子孫,教導他們務本守法,順應了國家和社會發展趨勢,為家族的繁榮昌盛、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礎。
4中原家訓的文化價值意蘊
以源遠流長的中原家訓文化為載體,采擷家訓文化中的優秀內容,使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理念創造性融合、創新性發展,以期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4.1創新家訓文化傳播模式,建設教育強國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重視家庭教育,將家庭教育納入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體系,明確家庭教育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功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高了社會文明程度,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6]。中原家訓蘊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能夠促使更多人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青少年的教育決定國家的命運,青少年個體教育依賴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關系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發展。中原家訓蘊含齊身修德、處世準則、明志求學等家庭教育觀念,對于國家教育體系的構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弘揚和傳承中原家訓,有助于提升我國現代家庭教育能力,展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動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為“國事”。
4.2弘揚家訓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中原家訓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弘揚中原家訓文化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為促進家國和諧健康發展、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新時代,弘揚中原家訓文化能夠為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供道德支撐和價值導引[7],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落實,重構家訓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承力。
4.3傳承家訓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為新時代傳承家訓文化指明了方向。相關部門可加大對中原家訓文化的推廣力度,以中原家訓文化為輻射中心,講好中國故事,發揚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5結語
從研究中原家訓文化入手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契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有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堅實支撐和強大力量。FA068E7F-0A17-4406-A7BF-537C3F8A3D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