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蘭
摘? ? 要:農業是我國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農業的發展也是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的關鍵。近幾年,我國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員通過結合新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理念,提出了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文章主要闡述了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要點與推廣措施,旨在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要點;推廣措施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8-0091-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3? ? ? ?文獻標志碼:B
隨著新型科技成果在各行各業的有效運用,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現代化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現代科技對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將現代科技融入到傳統農業中,在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因此,廣大種植人員必須加強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有效應用和推廣,全面掌握技術要點,從而推動我國綠色農業的深入發展。
1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含義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是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是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的優化和改善,是先進的現代化理念與現代化技術的融合,科學有效地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運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推動農業的發展。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通過鼓勵農民使用先進的現代生產設備,為農民普及先進的農業知識,幫助農民將先進的農業種植知識運用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形成綠色農業生產模式,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普及應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應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發展理念,將先進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相結合,在實現農業增產目標的同時,對傳統農業生產過程出現的生態問題進行妥善解決,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1]。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是符合我國國策要求,適應我國實際農業發展的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大力研究發展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能夠促進我國農業向綠色友好型農業轉型,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要點
對于種植人員來說,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作用與優勢,首先要掌握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基本類型,在此基礎上準確掌握技術要點,更好地滿足綠色農業的發展需要。為此,詳細介紹了5種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以供參考。
2.1 生態農業循環模式要點
要想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調整,合理安排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殖業、加工業、能源及肥料等生產,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實現綠色農業的快速發展。廣大種植人員可以將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引入種植活動中,對“種植、養殖、加工、沼氣、肥料”五環產業進行整合,將單環技術轉變為組合鏈條技術,不斷調整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實現農業生產的無廢棄物目標,進一步完成廢棄物資源化的過程。在實際活動中,種植人員可以將糧食作物生產作為基礎,養殖業作為龍頭,沼氣能源開發作為紐帶,有機肥料生產作為內在驅動力,以此形成飼料、肥料能源等良性循環,這樣不僅能發展高效農業,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更好地落實綠色環保的基本要求。
2.2 綠色環保培育技術要點
2.2.1 合理選種
選種工作作為農業種植的第一步,其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影響后期管理活動的開展,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因此,種植人員應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合理選種,既要強化種子與當地自然條件的適應性,也要優先選擇優質、高產、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從而滿足綠色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在選好品種后,種植人員還需要對種子進行優化處理,通過人工篩選剔除病粒和殘粒,強化其生長效益,從而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
2.2.2 土壤消毒
在播種前,種植人員應及早進行翻耕,暴曬土壤,并將土壤中的殘留根茬和枝葉清理干凈,消滅土壤殘存的菌源和蟲源。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具體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第一,太陽能消毒技術。當氣溫達到35 ℃時,種植人員可以利用有機肥進行灌水處理,為了增強消毒效果,可以覆蓋薄膜。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中的有機肥能夠發揮化學作用,產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有益真菌,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結構,還能提升土壤溫度,進一步起到消滅害蟲的作用。第二,熱水土壤消毒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熱水對土壤進行消毒,一般來說,種植人員可以將75 ℃以上的熱水直接澆于土壤中,利用高溫殺死害蟲,達到消毒的目的。在使用該技術前,種植人員必須保證土壤干燥,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2.3 農業生物學技術要點
生物學技術就是利用生物學原理,在生物體內生產實用產品的一種技術,該技術能很大程度提高農業產量、加強農作物疾病防治,同時也能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常見的農業生物學技術主要有基因重組和基因轉殖兩種技術。所謂基因重組,是指在體外進行去氧核糖核酸剪接的技術,利用限制性核酸酵素,將特定的基因從染色體上切下,再利用核酸連接酵素,將剪下的基因連接到特定的載體,最終將其送到大腸桿菌內進行培養,獲得大量的特定基因。基因轉殖技術則是利用轉殖器將特定基因送到農作物體細胞及胚中,促使特定基因能夠在農作物體內發揮作用,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2]。鑒于農業生物學技術的實際特點,相關種植人員可以將其引入農業種植過程中,通過改變農作物的培育和生產方式來提高產量,推動我國綠色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
2.4 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要點
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在確保其健康生長的同時還應落實綠色環保的種植要求,相關種植人員必須加強對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的有效應用,將該技術引入種植活動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EF324B9F-04F5-486A-B67B-324A73DBA51B
種植人員需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第一,堅持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有機肥含有豐富的養分和有機質,具有養分釋放緩慢、肥效周期長等特點,施用有機肥不僅能夠培肥地力、提高農作物品質,還能減少成本,緩解環境污染問題。但有機肥養分含量較低,如果單純依靠有機肥,無法滿足高產、優質的種植需求。因此,種植人員需要適當地施用化肥進行優勢互補,實現產量最大化和地力提升的根本目標,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第二,堅持氮、磷、鉀化肥配合施用。農作物的健康生長離不開各種營養元素,以蔬菜為例,其吸收1份氮,大致需要吸收0.3~0.5份磷和1.0~1.5份鉀。作為農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氮、磷、鉀化肥必須要和其他營養元素按照一定比例配合施用,從而提高種植產量和質量。第三,堅持因土施肥、因作物施肥。要想落實綠色環保的種植要求,種植人員應根據土壤肥力施肥,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化肥品種,比如堿性土壤應多施酸性和中性肥;酸性土壤應多施堿性肥,這樣不僅能夠為農作物提供必要的養分,還能改善土壤條件,緩解生態問題。第四,堅持少量多次施肥。許多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于養分的需求不盡相同,以蔬菜為例,由于蔬菜生長過快且收獲次數較多,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多次施肥。一般來說,在蔬菜生長前期施肥應以氮肥為主,到生長中后期應以鉀肥為主。進入收獲果實階段,在果實達到商品果的1/3時,種植人員需要追加適量的肥料,露地蔬菜以2~3次為宜,設施蔬菜以5~8次為宜。值得注意的是,在施肥的過程中,必須要對農作物進行適當地灌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肥料的營養價值[3]。
2.5 防治病蟲害的綠色管理技術要點
為了將綠色農業種植理念滲透到病蟲害管理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采用以下兩種防治技術:第一,防蟲網技術。種植人員可以在種植區域內設置防蟲網裝置,以此防止害蟲入侵,同時也能起到限制害蟲快速繁衍的作用,應大力推廣。第二,物理滅蟲技術。主要是利用無公害技術對害蟲進行誘殺,從而達到綠色管理的效果。例如,無公害殺蟲黃片就是利用蚜蟲、白粉虱、斑潛蠅等多種害蟲成蟲對黃色敏感且具有強烈趨黃性的特性,通過采用特殊黃色配以特殊粘膠方式吸引大量害蟲,對其進行消滅。除了以上兩種防治技術外,一些綠色植保技術也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例如,使用生物農藥和植物農藥等。只有全面推廣這些技術,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3 大力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意義
3.1 為人們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近幾年,我國疾病發生率增高,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食品安全健康問題導致的,因此,人們開始關注食品安全健康問題,對無農藥殘留的無公害蔬菜喜愛程度增高。綠色農業多使用生物農藥,對傳統農藥和有害化肥的使用率極低,而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是發展綠色農業的基礎,因此擴大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使用范圍能夠有效提高農作物的品質。為了從根源上避免食品健康問題的發生,保障我國食品的安全性,必須擴大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農業領域的使用范圍[4]。
3.2 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大資源保護力度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盡管國土面積廣闊,礦產資源豐富,但耕地面積依舊不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耕地面積不足的問題一直存在,相關部門對此始終保持高度重視。我國曾采用一些錯誤的方式擴大耕地面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對現有資源造成了損失。因此,環境友好型綠色農業成為發展趨勢,只有發展綠色農業才能優化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4 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缺乏推廣資金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是新科學研究成果,其推廣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但許多地區對綠色農業了解不足,沒有樹立環保理念,相關部門對綠色農業技術重視程度不高,減少了對綠色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的資金支持,同時我國尚未形成明確的綠色農業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導致推廣工作無法順利高效進行。
4.2 推廣人員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了解程度低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工作需要推廣人員對農民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只有推廣人員具備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相關的專業知識,才能保障推廣工作高效率完成。但現在許多推廣人員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且自身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重視程度不高,不能指導農民在實際種植中使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無法達到推廣目的,降低了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工作的效率。
5 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有效策略
5.1 進行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宣傳教育
通過宣傳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幫助農業種植人員了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含義及優點,提高農民學習的積極性,保障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工作高效完成。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宣傳教育使農業人員了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基礎知識。提高農民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優點的認可度。向農民宣傳綠色農業的生產理念,提高農業種植人員的環保意識以及學習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積極性,促進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的運用[5]。
5.2 相關部門出臺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優惠政策
農業種植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農業種植的產物,而種植技術直接影響農作物產量,因此許多農業種植人員害怕嘗試新型的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事實上,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能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是既符合我國當前環保的要求,又能滿足人們無農藥殘留需求的新型技術,在我國具有廣闊的市場,是促進我國農業進步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但要想消除農業種植人員對新技術的顧慮,需要相關部門出臺鼓勵和獎勵政策,為農民的經濟提供切實的保障,提高農民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學習熱情,增強其運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決心,保障推廣工作順利完成。
5.3 建立綠色農業種植試驗基地
要想提高農民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認可程度,加強農民學習運用的決心,需要讓農民切實看到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優勢。可以進行試點試驗,在試驗田使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培育無公害蔬菜,使農民看到生物防治可以取代化肥農藥,并取得了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利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滿足市場對無農藥殘留食品的需求,用實際成果表現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優勢,有效調動農民積極性[6]。
5.4 加強推廣隊伍的建設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工作對現代化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促進我國綠色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因此,需要培訓組建專業的推廣團隊,并提高推廣人員的相關專業素質,加強推廣人員的推廣能力,為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高效完成提供保障。
5.5 加大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
經過推廣工作,部分地區的農業種植人員開始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運用到種植過程中,為農業生產帶來積極影響。為了保證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優勢能有效發揮,需要研究人員繼續深入研究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不斷解決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存在的問題,保障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科學性。科研工作的進行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有關部門應加大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研究的經費投入力度。除此以外,還需要引入新的科研人才,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從而保證科研工作的高效進行。
6 結束語
綠色農業種植是根據我國現階段環境優化的要求和人們對綠色食品的需求變化而提出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發展綠色農業種植能夠有效提高農副產品的品質,對我國環境優化起到積極作用。然而,綠色農業種植模式尚未成熟,為了促進綠色農業種植模式的進步和發展,還需要我國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提高農民的積極程度,加強對綠色農業種植模式和綠色食品的宣傳,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志剛.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概念以及推廣對策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7):132,137.
[2]連小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及推廣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17):158-159.
[3]劉潔,劉新榮.淺談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現狀及問題[J].新農業,2019(17):34-35.
[4]黃峰.分析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及應用[J].種子科技,2020,38(20):90-91.
[5]劉英鐵.推廣農業綠色種植技術 給力鄉村產業振興[J].農業與技術,2019,39(19):169-170.
[6]汪生新.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創新思考[J].青海農技推廣,2019(3):54-55.
(編輯:牛 佳)EF324B9F-04F5-486A-B67B-324A73DBA5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