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明
摘? ? 要:大豆孢囊線蟲近些年在大豆生產中頻繁發生,導致大豆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不利于當地大豆的穩定生產。文章結合上蔡縣當地大豆生產的實際情況,闡述了大豆孢囊線蟲病癥狀識別、病原形態、發生特點、原因、影響因素等,提出了綠色防控的措施,包括加大對種子的檢疫、選擇抗病能力強與耐病的大豆品種進行種植、采取合理的輪作措施,以及加強栽培管理、生物防治、藥劑防治等,以期為減少大豆孢囊線蟲病的發生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大豆孢囊線蟲;癥狀識別;發生特點;綠色防控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8-0097-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651? ? ? ?文獻標志碼:B
大豆孢囊線蟲病,又被稱為“火龍秧子”,是大豆生產中常見的病害,主要對豆科植物產生為害,包括豌豆、菜豆、赤小豆等。在各大豆產區均可發生,普遍發生于我國的吉林、遼寧、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大豆產區,對大豆生產為害嚴重,不利于大豆的安全生產[1]。大豆孢囊線蟲病發生后可導致大豆減產,發生程度一般的年份減產幅度在10%~20%,發生程度較重的年份減產幅度在30%~50%,有的甚至顆粒無收[2]。大豆孢囊線蟲的孢囊作為休眠體,能夠長期在土壤內存活,極大地增加了其防治難度。大豆孢囊線蟲病發生后,表現出為害程度重、分布范圍廣泛、寄主范圍廣、傳播途徑多的特點[3]。
河南省處于北亞熱帶溫暖過渡地帶,四季分明,降水量充足,氣候條件溫和,適宜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的種植,是我國夏大豆生產的主產區之一,當地大豆的栽培歷史悠久,目前已經超過5 000年。上蔡縣位于河南省的東南部地區,大豆常年種植面積在2萬hm2以上,近些年當地頻繁發生的大豆孢囊線蟲給大豆的生產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甚至1年發生4代,對大豆的產量、品質以及豆農的收入和種植大豆的積極性產生了嚴重影響?,F結合上蔡縣無量寺鄉大豆生產實際情況,對大豆孢囊線蟲的發生癥狀、特點及綠色防控措施進行研究,為充分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和支持大豆產業振興積極獻計獻策。
1 大豆孢囊線蟲的癥狀識別
大豆的整個發育階段均可發生大豆孢囊線蟲病。大豆植株被大豆孢囊線蟲侵染后表現出的癥狀為植株矮化現象明顯,葉片綠色褪去變為黃色,葉片的長勢不佳,有明顯的缺氮及缺水趨勢;根系不發達,須根量大,側根少,只有少量根瘤菌,須根上可見白色的雌蟲大量附著,后期雌蟲死亡后即可成為孢囊(褐色)脫落。大豆處于苗期時發生大豆孢囊線蟲病可導致幼苗死亡,若發病的時間在大豆植株開花前后,會影響植株的生長、導致其長勢遲緩、植株枯萎黃化,葉片沿著從下向上的順序逐漸褪綠轉為黃色,降低開花量及結莢率,大豆癟粒多,對大豆的優質高產不利。且大豆植株發生大豆孢囊線蟲病后會導致植株的長勢弱,抗性不強,易被其他類型的病原菌侵染,如發生嚴重的根腐病等。
2 大豆孢囊線蟲病原的形態
大豆孢囊線蟲,學名為Heterodera glycies lchinohe。卵的大小為(75~120)μm×(37~44)μm,顏色為淡黃白,形狀為長橢圓,大部分藏于孢囊內,少部分藏于卵囊內。大豆孢囊線蟲的幼蟲齡期可分為4個階段,一齡幼蟲發育的場所為卵內;二齡為經過蛻皮得到的幼蟲,為透明的蠕蟲狀,具有較寬的頭部及較長的尾部,體細長;幼蟲進入三齡后,形態為豆莢形,雌雄蟲外形差異不明顯;四齡幼蟲外形有明顯的差異,雄成蟲透明、線形,尾部略朝腹部彎曲,有較為鈍圓的頭尾部,雌成蟲剛開始黃白色,之后轉為深褐色。
3 大豆孢囊線蟲的發生特點
大豆孢囊線蟲屬于寄生性土傳線蟲,在田間發病后的表現特點是為害程度重、分布范圍廣、傳播途徑及寄主的類型多樣。對于雌性線蟲,其越冬的場所為寄生的根茬或者土壤內,主要形態為孢囊。第二年春季外界的溫度升高,孢囊內越冬的卵即可在殼內孵化,成為一齡幼蟲,經過1次蛻皮后進入到二齡階段,從卵殼內出來尋找寄主,用口針將寄主幼根的表皮刺破后侵入到根部的皮層內,成為直接侵染來源。在寄主的根部大豆孢囊線蟲的幼蟲逐漸發育成為成蟲,身體膨大,從寄主大豆植株根皮層內破皮而出,與寄主之間的附著只需要口針即可,表現出的癥狀為根上有顆粒狀、白色、米粒大小的物質。大豆植株根系外雌性成蟲身體露出進行交尾。
4 大豆孢囊線蟲發病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分析
大豆孢囊線蟲主要的越冬場所為土壤,以孢囊的形態存在。如果土壤有孢囊,與種子混雜在一起后即可成為初侵染源。孢囊內有大量卵,有極強的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一般在土壤中存活時間可達到3~4年,即使土壤中沒有寄主植物其也可長時間存活。
4.1 土壤條件
土壤如果過于黏重、潮濕,則含有的氧氣量不足,不利于大豆孢囊線蟲成活[4]。一般沙壤土、砂壤土有良好的透氣性,大豆孢囊線蟲在其中生長發育良好,成活率高,因此發病的程度較重。一般土壤內有機質缺乏、較為貧瘠的地塊發病程度重。適合大豆孢囊線蟲生存的土壤pH值以堿性為好,pH值為5以下的酸性環境下大豆孢囊線蟲幾乎不能繁殖,堿性土壤下土壤內含有較多的孢囊,易侵染發病[5]。
4.2 輪作制度
地塊如果連作則大豆孢囊線蟲易重發,采取輪作制度的地塊大豆孢囊線蟲發生程度輕。禾本科作物的根系能夠分泌出對大豆孢囊線蟲卵產生刺激作用的分泌物,導致二齡幼蟲死亡,因此在大豆與禾本科作物輪作的田內,大豆孢囊線蟲發生概率低且程度輕。
4.3 氣候條件
如果氣候條件干旱,則大豆孢囊線蟲表現出極強的繁殖能力,通常雨水多的氣候條件下大豆孢囊線蟲發病的程度相對輕。除此之外,溫度條件也會很大程度影響大豆孢囊線蟲的發生,如果土壤中的溫度在10 ℃以下,則大豆孢囊線蟲生長發育停滯,溫度超過35 ℃則影響幼蟲的發育,一般溫度在17~28 ℃時最適合大豆孢囊線蟲發育。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
成蟲產卵的適宜溫度范圍為23~28 ℃,適宜濕度為60%~80%;卵孵化的適宜溫度在16~36 ℃,而溫度大約為24 ℃時孵化效果最好;幼蟲侵染大豆植株的溫度為14~36 ℃,其中溫度在18~25 ℃最好,如果溫度在10 ℃以下則侵染停止。土壤內5 cm土層溫度平均在17~18 ℃時,大豆孢囊線蟲發生一代的時間需要41 d,如果溫度平均在23~24 ℃,則發生一代的時間僅為24 d。
5 大豆孢囊線蟲的綠色防控措施
大豆孢囊線蟲可對大豆產生較大的為害,防治難度大,應及早做好預防工作,具體防控措施可以從以下6個方面展開。
5.1 加強對種子的檢疫
大豆孢囊線蟲所在的區域不同,其生理小種也存在差異,應在檢疫方面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檢疫制度。大豆種子上粘附混有線蟲孢囊的泥土、農具上攜帶病原菌等,是大豆孢囊線蟲主要的遠距離傳播方式,因此,對從疫區來的大豆種子一定要做好檢疫管理,嚴禁病原菌隨之進入非感染區。機械跨區作業時也要嚴格做好消毒管理工作,杜絕因機械作業而攜帶病原菌,導致病害傳播。
5.2 選擇抗病能力強、耐病的大豆品種進行種植
預防大豆孢囊線蟲經濟有效的一項措施即為選擇抗病、耐病的大豆品種進行種植。大豆孢囊線蟲的病原菌具有很強的致病能力,不同的大豆品種對大豆孢囊線蟲的抗性也有差異,因此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選擇抗病、耐病能力強的品種。我國一些大豆孢囊線蟲重發的鹽堿地,20世紀90年代初即開始推廣黑龍江選育的抗線一號,能使大豆增產10%~15%,但是不能降低土壤內的蟲口基數,因此無法減輕后茬作物的發病程度。
5.3 采取合理的輪作措施
在大豆孢囊線蟲易發區域,豆科植物之間應避免連作。將大豆與大豆孢囊線蟲的非寄主作物或者禾本科類作物進行輪作,如玉米、棉花、小麥等,還可以采取水旱輪作措施,或者選抗病品種與感病品種互相輪作,可降低土壤中大豆孢囊線蟲孢囊基數,一般輪作3年后即可對大豆孢囊線蟲的發生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輪作制度中,防控效果最好的為水旱輪作。將大豆與小麥輪作3年的地塊與大豆連作多年的地塊進行比較,輪作土壤內的孢囊數量極大降低,僅為0~15個/株。以大豆與禾本科輪作的田塊為例,輪作1年后土壤內大豆孢囊線蟲的基數降低約29%,兩年后降低58%以上,3年降低幅度可達到85%以上。
5.4 加強栽培管理
5.4.1 增加肥料的施入
加大對土壤的肥力水平管理力度,可以選擇有較好保肥、保水能力的地塊種植大豆。種植時要施足基肥、種肥,追肥、葉面肥及早施入,為大豆植株的健壯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可結合田間土壤肥力確定施肥量?;士墒┤氤浞指斓挠袡C肥15 t/hm2,有機肥不僅可以提供養分,還可以對土壤中微生物起到活化效果,增加大豆孢囊線蟲天敵微生物種群量、吸附土壤內有毒有害物質,種肥施入磷酸二銨150 kg/hm2+尿素30~60 kg/hm2,可以產生很好的抗病、增產效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選擇微肥、硼肥、鉬肥等進行拌種,進入到苗期、花期后葉面噴施愛多收、噴施寶、大肥王等。
5.4.2 合理灌溉
合理進行水分管理,使田間的耕作條件得以改善。大豆植株進入到苗期后及時采取噴灌措施,以起到提高土壤相對濕度、抑制大豆孢囊線蟲孵化的效果。噴灌的時間以氣候干旱條件下為好,上蔡縣以6月下旬噴灌為好。在大豆孢囊線蟲處于第一代時如果采用大水浸灌的方式,可以減少一代侵染源,大幅度降低大豆生產中孢囊線蟲的發病程度。
5.4.3 及時起壟與清理田間
秋季對田間進行耕作、起壟,翻地深度應超過20 cm,做的壟寬為60~65 cm,高約為18 cm,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溫度、起到蓄水保墑作用,為大豆植株的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還可防止大豆孢囊線蟲發生,對其起到防控效果。田間如果發病,應及時將田間散落的根茬、病殘體等清理干凈,降低田間的初侵染源基數。除此之外,還可以將舊壟合成新壟,對防止大豆孢囊線蟲的發生也有明顯效果。
5.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即為利用大豆孢囊線蟲的天敵,有效控制田間的蟲口基數、降低大豆孢囊線蟲發生的概率及程度[6]。
一是昆蟲防大豆孢囊線蟲。有些昆蟲可以攝取土壤中的孢囊,如彈尾蟲,目前在實驗室培養皿內可見到彈尾蟲對大豆孢囊線蟲的孢囊進行取食的過程,且一些溫室花盆內攜帶的大豆孢囊線蟲的土壤中也可見到彈尾蟲大量分布,可利用其特點加強在實際生產中的研究。
二是真菌防大豆孢囊線蟲。土壤中捕食性真菌的營養菌絲上可產生捕食器官,如粘性球、粘性枝、粘性網、收縮環等,能夠捕食土壤中運動的大豆孢囊線蟲。目前大豆孢囊線蟲雌蟲上發現的專性內寄生真菌類型有嗜雌線生菌、輔助鏈枝菌、鏈壺菌,未來還會逐漸發現更多的類型。如果將非捕食性寄生真菌與捕食性真菌聯合應用,可取得更佳理想的防治效果,寄生真菌可以寄生大豆孢囊線蟲的雌蟲和卵,而捕食性真菌可殺死土壤中活動的大豆孢囊線蟲。
目前,大豆實際生產中對大豆孢囊線蟲應用較多的生物防治菌劑是大豆保根菌劑(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7],選擇茄病鐮刀菌、草酸青霉菌等不同的菌系混合而成,防治效果較好,且對大豆根腐病還有積極的兼防作用。如果作為大豆種子的拌種菌劑使用,適宜選擇高劑量,用量為1 500~2 250 mL/hm2,也可與種肥混合后施入土壤中,用量為1 050 kg/hm2。
5.6 藥劑防治
5.6.1 科學拌種
大豆的拌種藥劑一般含有的成分為呋喃丹,目前實際生產中應用較多的藥劑為8%甲多種衣劑,按照藥劑與種子1∶75的比例包衣,對大豆孢囊線蟲的防治效果可達到70%左右;還可選擇35%多克福種衣劑,按照藥劑與種子1∶70的比例進行拌種,或者35%甲基硫環磷(結合大豆種子的量選擇,一般為種子量的0.5%左右);5%甲基異硫磷也常作為大豆拌種劑進行應用,可有效防治大豆孢囊線蟲[8]。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
5.6.2 土壤施藥
大豆播種前兩周左右用3%呋喃丹顆粒撒入田間土壤,一般用量控制在150~180 kg/hm2[9],要求施入表層土壤內20 cm左右,之后及時覆土、壓實,以確保藥效;也可在播種前10 d左右選擇二溴氯丙烷112.5 kg/hm2進行土壤消毒;或選擇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120 kg/hm2;還可選擇15%涕滅威顆粒劑1 050~1 500 g/hm2、10%力滿庫顆粒劑45~60 g/hm2等。藥劑與過篩的細土拌和均勻后撒施到土壤中,切記施入量不可隨意加大,避免對大豆植株產生藥害。
6 結束語
大豆孢囊線蟲病為大豆生產中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產區均有發生,尤其在旱區、沙地上為害程度更重、發生范圍更廣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豆的安全生產。因此,需要結合各地大豆生產的實際情況、大豆孢囊線蟲病發生的特點等做好防控工作,以農業、生物等綠色防控為主,以藥劑防治為輔,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對促進大豆穩產保收起到重要作用,推動大豆產業的振興。
參考文獻:
[1]孟凡立,于瑾瑤,李春杰,等.東北地區大豆孢囊線蟲病發生和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22,53(1):87-94.
[2]李興明.大豆孢囊線蟲病的危害及防治對策[J].新農村(黑龍江),2017(8):45.
[3]尹貞淑.大豆孢囊線蟲病的防治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4):20.
[4]羅寧,李惠霞,郭靜,等.甘肅省隴東南大豆孢囊線蟲的發生和分布[J].植物保護,2019,45(3):165-169.
[5]陳倩,張露源,陳伯昌,等.大豆孢囊線蟲生防菌株Myrothecium verrucaria ZW-2發酵條件優化及活性物質分析[J].生物技術通報,2021,37(7):127-136.
[6]龍海波,陳文,裴月令,等.貴州省大豆孢囊線蟲的發生與分布[J].植物保護,2017,43(6):173-176,186.
[7]張瀛東,孔詳超,黃文坤,等.大豆孢囊線蟲擴展蛋白新基因(Hg-exp-1、Hg-exp-2)的鑒定及功能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2018,51(17):3302-3314.
[8]劉杏忠,陳井生,向梅春,等.大豆孢囊線蟲生物防控研究與應用[J].中國科技成果,2019,20(11):1.
[9]宛煜嵩,王珍.中國大豆孢囊線蟲抗性研究進展[J].分子植物育種,2004,2(5):609-619.
(編輯:牛 佳)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