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寶
摘? ? 要:桉樹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速生樹種,在工業、建筑業以及制藥業等領域均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綠色發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林業發展革新,帶動了桉樹育苗模式以及病蟲害防治方法轉變。結合漳州市實際情況,重點分析了桉樹育苗技術要點,提出了病蟲害防治有效措施,以加強桉樹種植管理技術推廣,促進當地林業經濟發展。
關鍵詞:桉樹;育苗技術;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8-0100-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792.39;S763.7? ? ? ?文獻標志碼:B
桉樹原產于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種植數量較多。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引進優質桉樹樹種,使桉樹成為當地重要的速生樹種之一。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應當嚴格把握桉樹育苗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切實拉動林業經濟健康、平穩增長。漳州市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以及地形地勢等均符合桉樹種植要求。桉樹是漳州市林業拓展人工樹種類型,應充分提高桉樹林木資源產量。
1 實踐地區概況
漳州市位于我國福建省南部,地形呈現西北部為山區、東南部為沿海的特征,整體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中山、低山、丘陵、階地以及平原等地貌。山地最高海拔為800 m,山脈規模大、河流切割強烈,山谷深而土層較淺。
在氣候方面,漳州市屬于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暑,平均氣溫21.3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 453~1 612 mm,相對濕度達82%。在此自然條件下,當地植物種類較多,綠化率較高。
桉樹是桃金娘科桉樹屬的總稱,現有940余個種和變種,在我國具有種類多、種源差異大、區域分布廣、引種栽培余地大等特征。根據漳州市林業部門調查,截至2020年,當地桉樹林地面積約10.25萬hm2,重要生態區域桉樹林1.64萬hm2,其中水源涵養林桉樹種植面積為0.27萬hm2,主要桉樹種類有巨尾桉、檸檬桉、大葉桉、赤桉、尾葉桉等,在當地林業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價值。
在新時代,為進一步推進漳州市桉樹產業健康發展,應加強育苗技術的研究和實踐,積極采取綠色環保、高效安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強化科學技術推廣應用,切實推動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協調統一。
2 桉樹育苗技術要點
2.1 合理選擇林地
在漳州市進行桉樹育苗和種植栽培,需合理選擇林地。根據桉樹的生長需求和特點可知,桉樹對林地的要求相對較低。當地的低山底部、丘陵和平原地區均可作為桉樹種植地。為了提高桉樹的成活率以及生長發育效果,應當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松、土層厚度較大且排水條件良好的地塊。種植林地的氣候溫度應在-5 ℃以上,防止出現嚴重凍害而影響幼苗發育質量。在漳州市實際種植中,可選擇土層厚度在1.5 m以上且具有保水性的土地作為林地,以保證幼苗順利成活[1]。
2.2 育苗培植環節
為保障當地桉樹育苗成效,必須把握相應的育苗培植環節。一般對于桉樹的育苗可采用兩種方法,一是選用種子培育實生苗的方法,二是采用組織培養和扦插的無性幼苗技術。
實生苗培育應合理選擇優質苗種,在特定條件下播種,利用相應的苗床實施培育。當幼苗生長成型后,可移植到特定的容器中實施養護。
桉樹屬于難生根樹種,以往多采用人工育苗方式。用厚度為0.03~0.04 mm的透明聚乙烯薄膜,制作長8 cm、寬8 cm、高15 cm的塑料袋,底部穿18~24個直徑為5 mm的圓孔。在袋內填入0.8 kg營養土和雜肥,將袋子在圃地上整齊擺放。將桉樹樹種放入袋中,合理控制水量及追肥。當幼苗生長到15~20 cm時,可取出移栽[2]。在移除幼苗后的兩個月左右,即可用于造林。該方法培育的桉樹幼苗具有根系發達、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等特點,實踐操作較為簡單,出苗率高。
組織培養和扦插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桉樹幼苗進行培育。相關人員選擇適宜的采條時間,注重防范枝條水分過度蒸發。往往在清晨時開展采條,保證扦插作業后幼苗的成活率。合理選擇扦插枝條,以生長活性、強健程度及有無病蟲害等作為評判標準,最大限度保障幼苗生長質量良好。將嫩芽扦插到細沙與泥炭混合物等介質中,開展澆水等養護管理[3]。
近年來,隨著林業育苗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融合到育苗作業中,以往的幼苗扦插方法逐漸被淘汰,轉而應用現代化組織培養方法實施高效、優質育苗。這也是目前漳州市開展桉樹育苗活動的主要推廣方式。細胞的全能性能夠促使植物在無菌條件下順利分離組織或器官,以形成新個體。為有效保證幼苗的成活率,當地育苗人員大多將桉樹的頂芽及葉芽等作為組織培養對象。取下當年萌發的幼芽枝條上部,利用洗衣粉水對其進行潔凈處理和規范消毒。將選中芽體實施切段,分別接種在初代培養基上。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為保障育苗安全,需嚴格控制無菌環境,盡可能提高培養成活率。完成接種操作后,控制溫度范圍在23~27 ℃,管控光照條件在12 h為宜。保持組織培養時間在30 d左右,可獲得大量的無菌幼苗[4]。開展桉樹組織培養作業,可保證幼苗具有相對較好的生物特性,并保證優質桉樹的遺傳性。通常對一株幼苗實施組織培養,可獲得超過百萬株的新幼苗,有助于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3 做好移栽處理
就漳州市桉樹育苗的現實情況而言,采用組織培養后所得到的幼苗在移栽后,有待進一步提升成活率。由于在移栽后幼苗生存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從原本溫度、濕度以及光照條件近乎完美的無菌培養環境轉變為野外惡劣自然環境,桉樹幼苗將會出現生長發育的不適應性。要想提高育苗技術成效,應當充分做好幼苗的移栽處理。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
在漳州市桉樹幼苗培育種植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相關技術要點。比如在實施幼苗的移栽工作前,育苗管理人員要將培養瓶打開持續3~5 d后再進行移栽,保證桉樹幼苗逐漸適應外部自然環境,可有效提高幼苗的成活率[5]。在移植環節中,需小心移出幼苗根系,盡量保證完整。徹底清理培養基,防范滋生和繁殖大量的細菌和真菌。將幼苗移到合理調配的營養袋中,每天實施澆水作業,持續時間約7 d。將桉樹幼苗移栽到林地中,確保其更好、更快地適應自然條件。
移栽之前,應對林地進行適當處理。通過整地,清除種植地塊上的雜草、雜木、灌木等。采用機耕或人工方式開穴,控制穴與穴之間的距離在1 m左右,行間距不小于3 m,保證移栽幼苗的密度在3 000株/hm2。開穴后,可在每個植穴下施加一定的肥料,比如施加2~3 kg的土雜肥、1~2 kg海肥以及0.05 kg磷肥等。定植時,可將苗木的栽深把控在營養土以上2~3 cm,采用三埋兩踩的方式夯實,并回填苗木根部2~3 cm的松土,起到保濕作用[6]。這些措施可以提高當地桉樹育苗及造林成活率,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3 桉樹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
3.1 病害防治
桉樹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出現諸多病害,嚴重影響桉樹的生態功能及經濟效益。在實施桉樹育苗技術時,或在移栽造林后,應采取有效的病害防治技術。
3.1.1 桉樹幼苗根腐病
桉樹幼苗根腐病主要是對檸檬桉、大葉桉以及二色桉等樹種的幼苗和幼樹產生危害。患病樹苗往往表現為苗木莖部出現不明顯的白色水漬狀斑塊,隨著時間發展形成黑褐色斑塊,呈現向上蔓延趨勢。桉樹幼苗根腐病很容易造成韌皮部破裂,最終引發莖部腐爛甚至樹苗枯死。
為有效防治該病害,相關人員應當進一步提高撫育管理水平。發現苗木患病后,需立即進行拔除,并采用焚燒處理以防范病菌傳播。在林地內噴灑1∶100的波爾多液實施消毒,并定期噴灑高錳酸鉀溶液,濃度控制在0.1%~0.2%,可有效防治桉樹幼苗根腐病。
3.1.2 桉樹幼苗猝倒病
桉樹幼苗猝倒病的患病幼苗通常表現為苗木莖部發生黃色斑塊,呈水漬狀。如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則斑塊可擴大到整個莖部,進而引發幼苗軟腐猝倒,且常伴有臭味逸散。
針對該病害的防治,主要是在苗圃附近實施開溝排水。發現病害現象時,噴施1 000倍液克菌丹,每間隔4~5 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在晴天條件下,對桉樹苗木噴施波爾多液,濃度控制在1%左右,可實現對猝倒病的防控效果。
3.1.3 桉樹焦枯病
桉樹焦枯病常見發生于漳州市的檸檬桉、大葉桉以及纖脈桉等樹種的幼苗。其癥狀表現為桉樹葉感染病菌,葉片出現水漬狀斑塊,呈灰綠色,向四周擴散,逐漸演變為褐色或紅褐色。各塊病斑相互連接,形成葉片卷曲及焦枯狀。一旦擴大到莖部,則會形成嚴重裂縫,最終失水枯死。在防治焦枯病時,相關人員應及時對樹林噴灑1%的波爾多液,每7 d噴施1次。將病枝和病葉進行剪除,集中燒毀。
3.2 蟲害防治
漳州市桉樹常見蟲害包含桉小卷葉蛾、蚜蟲、白蟻、癭姬小蜂等。為保障桉樹幼苗健康生長,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最大限度保證幼苗和幼樹生長發育質量,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3.2.1 桉小卷葉蛾
桉小卷葉蛾也被稱為桉班齒小卷蛾,屬于鱗翅目卷蛾科,通常該蟲害發生在每年5—8月。此時漳州市雨量充沛,氣候較為潮濕。在晴雨相間的條件下,桉樹幼嫩且茂密的枝葉很容易發生桉小卷葉蛾蟲害。
在初齡幼蟲階段,桉小卷葉蛾活動力相對較弱,大多在葉背下潛食葉肉,為害表現為桉樹葉只剩余1層葉膜。發育到2齡幼蟲后,活動力有所增強,可爬到苗木嫩梢,并利用吐絲將頂芽的嫩葉進行粘合以形成苞狀。此時,幼蟲可在葉苞內進行嚙食。在殘留葉脈達到老熟階段,幼蟲可在卷包內化蛹。桉小卷葉蛾對于桉樹的為害率可達10%~20%,嚴重時可達到60%~100%,導致桉樹苗生長發育停滯,很容易出現叢生現象。
在防治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明確蟲害發生期,在每天清晨階段通過淋水方式對幼苗進行沖洗,避免發生卷葉現象,同時能夠將蟲卵以及活動能力不強的初齡幼蟲快速有效沖刷到地面,避免其傷害桉樹幼苗。如果發現桉樹中存在已結苞的幼蟲,可采用人工摘除的方式,將蛹和幼蟲去除。也可采用藥物防治方法,比如將90%敵百蟲晶體稀釋到2 000~3 000倍液,或者應用75%辛硫磷乳劑1 000倍液,將其噴灑在苗木葉莖部位,有效殺除害蟲。此外,小卷葉蛾具有一定的趨光性,可利用燈誘方式殺滅成蟲,降低蟲害威脅。
3.2.2 蚜蟲
目前在漳州市桉樹林地中為害樹木生長質量的蚜蟲主要是烏柏蚜,屬同翅目蚜科害蟲,生長繁殖溫度在15~22 ℃,適宜濕度在80%以下。其發生特點是附著在葉片或者嫩枝上,很容易引起煤污病。此外,還有桃粉蚜害蟲,其表面呈現白粉狀蠟質。其發生表現為在幼苗嫩梢上存在白點。當2~3齡幼蟲群體聚集在梢端小葉柄以及小枝的交界處時,以刺吸苗木汁液為食。桉樹幼苗遭受蚜蟲侵害后,將會出現生長停滯、嫩梢節間距離縮短、頂芽畸形、葉片縮小等,癥狀表現與叢枝病較為接近。
針對該蟲害的防治方法是采用藥物防治。相關人員可采用樂果1 000倍液進行噴灑,或者施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在培育幼苗的過程中,需要及時將苗圃地附近的雜草進行有效清理,將苗木枯枝以及病葉進行全面清除,有效減少蟲源。
3.2.3 白蟻
在桉樹生長到1~3年期后,主要發生白蟻蟲害。白蟻最為直接的為害表現為啃噬桉樹根部,對莖部以及枝干等造成極大的破壞,影響桉樹發育質量。白蟻還會對桉樹的組織、內在結構產生破壞,進而造成桉樹畸形生長,最終出現死亡現象。
為有效防范白蟻危害,相關人員應當按照白蟻的生物學特征,依據其活動周期進行防治。比如每年9—10月,在桉樹造林移栽之前,采用誘殺包的方式減少白蟻數量。在林地中挖出10~30個小洞,在洞口放置1~2個誘殺包,覆蓋干草并壓實,可有效殺除白蟻。在種植桉樹前,去掉草根等白蟻食物來源,最大限度降低白蟻蟲害威脅程度,保障桉樹產量及品質。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
3.2.4 癭姬小蜂
癭姬小蜂是外來物種,對桉樹林場生產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現階段,我國已經將癭姬小蜂納入高危林業有害入侵物種。癭姬小蜂對于桉樹幼苗的侵害較為嚴重,特別是莖葉部分,導致桉樹無法實現正常的光合作用,最終導致樹木生長緩慢、植株矮化等,嚴重時會造成樹木落葉和枯死,降低林場產量和經濟效益。
為有效防范癭姬小蜂對桉樹的危害性,相關人員需要重點防治。結合漳州市桉樹種植現狀,可從3個角度著手。一是對已經患病或感染的桉樹植株進行拔除、砍伐或改造,通過焚毀方式消除蟲源,防止蟲害持續蔓延。二是注重選擇新型的抗災品種,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如基因改造、生物處理等,提高桉樹種子的抗病蟲能力。三是在桉樹苗期使用內吸殺蟲劑,對造成樹苗破壞的害蟲進行集中殺滅。這是目前桉樹管理中常用的手段,該方法具有投入小、效果明顯等特征,值得推廣應用。需強化對桉樹幼苗的培育管理,積極促進苗木健康生長,加強監測,以減少蟲害入侵。
4 結束語
在林業綠色健康發展的背景下,應進一步強化對桉樹育苗技術要點的把握,合理選擇種植林地,有效開展幼苗培育方式,科學移栽,提高桉樹幼苗的成活率。應加強病蟲害防治技術,針對莖腐病、猝倒病、焦枯病等病害,以及桉小卷葉蛾、蚜蟲、白蟻、癭姬小蜂等蟲害,分別實施相應的防治藥物和管理方法。相關人員需考慮可持續發展要求,盡量采用生物及物理方式進行防治,對化學藥物的選擇以低毒、無害為主,保證生態環境良好,促進桉樹產業及整體林業發展趨向平穩,實現更高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覃伯寧.桉樹的育苗造林技術與病蟲害的有效防治[J].農業與技術,2018,38(23):69-70.
[2]余玉珠,劉正興,吳香麗.桉樹新型容器杯育苗技術及育苗效果的研究[J].桉樹科技,2020,37(1):39-42.
[3]蘇瑞琨.速生桉樹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35):84-85.
[4]蒙仁盛.桉樹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20,11(22):74-75.
[5]張廣祥.山地桉樹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業與技術,2019,39(19):66-67.
[6]覃鵬宇,梁攀,韓勝.關于桉樹病蟲害防治對策的思考[J].植物醫生,2018,31(5):57.
(編輯:郭 瑞)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