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龍
摘 要:近年來,貴州省把握自身獨特優勢,持續推進旅游產業化和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為探究鄉村旅游與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本文以貴州省銅仁市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研究對象,利用Arcgis 10.8軟件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并結合銅仁市旅游資源狀況和城市總體規劃,研究銅仁市鄉村旅游與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策略,提出鄉村旅游“兩帶一群”新發展格局,著重解決區域不協同、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旨在為銅仁市鄉村旅游快速穩定發展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鄉村旅游;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銅仁市
中圖分類號:F592.7;D63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新的重大歷史使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倡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2021年底,貴州省相繼印發了《貴州省推進鄉村旅游與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和《貴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這些政策的出臺旨在發揮貴州省傳統村落和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數量全國第一的優勢,助推旅游產業化和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每一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都蘊含著該少數民族的建筑文化、生存智慧、宗教禮儀、生產工藝、風俗習慣。無論是傳統村落還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典型代表。本文以銅仁市為例,結合自然和人文環境,分析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間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并探究城市整體規劃格局的基本內涵,希望為銅仁市鄉村旅游與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建設思路。
(一)區域概括
銅仁市位于貴州省東北部,總面積約1.8萬km2,下轄2個市轄區、4個縣和4個自治縣,分別是碧江區、萬山區、江口縣、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松桃苗族自治縣、玉屏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銅仁全市聚居著漢、苗、侗、土家、仡佬等2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0.45%,是中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的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中[1],貴州省共有724個村被列入傳統村落,已成為全國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最多的省份,其中,銅仁市共有傳統村落110個,占全省傳統村落的15.19%,位列全省第二;銅仁市共有146個村寨入選“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35個村寨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分別占全省的10.99%和11.22%,均位列全省第三(見表1)。

(二)數據來源
本文傳統村落名單來源于住房城鄉建部公布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來源于貴州省公布的“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名單”和國家民委公布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名單”。運用百度地圖開放平臺的坐標拾取器對每個村落進行定位得到坐標值,矢量數據來源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數據來源于中國地理空間數據云空間分辨率為30 m的數字高程數據。將以上數據導入Arcgis 10.8軟件中進行空間分析、制圖并構建信息數據庫。
(一)分布特征
對銅仁市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整體進行研究,運用Arcgis 10.8軟件對村落進行平均最近鄰計算(見圖1)和核密度分析[2]。村落點群的空間分布一般分為離散、隨機和聚類3種類型,銅仁市傳統村落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總體呈聚類分布,在空間分布上形成了3類核密度區:松桃-江口、石阡和玉屏為高密度區;萬山、印江和思南為次密度區;其余地區為低密度區。

(二)影響因素
銅仁市地處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東南低,西北高,最高海拔2 572 m,最低為205 m,全境以山地為主,占全區總面積的67.80%,其次是丘陵占28.30%,壩子及其他地貌面積僅占3.90%。以梵凈山為主峰的武陵山脈是銅仁市東西部的分水嶺,東部為沅江水系、西部為烏江水系,河源地勢高,落差大,溪河多。
研究發現,銅仁市傳統村落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總體呈聚類分布的影響因素有3個。第一,大型河流兩岸更利于城鎮的形成。歷史上烏江和錦江都是銅仁對外交流的主要水路通道,江岸城鎮化建設顯著并占據大量有利地形,其他相關區域則不利于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形成。第二,多建于小型支流兩岸。例如,松桃南部的高密度區屬于錦江河支流小江流域,石阡高密度區則形成于烏江支流石阡河及石阡河支流流域。第三,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銅仁市是中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種類較多、文化差異顯著,為典型的“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分布格局。
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4]。鄉村旅游實現了城市和鄉村的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既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同時又能滿足城鎮居民回歸自然、閑暇休憩的需求。從依托的旅游資源類別來看,鄉村旅游可以分為:觀光農業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態旅游等[5-6]。截至目前,銅仁市已有31個貴州鄉村旅游重點村和4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分別占全省10.76%和10.53%,其中有14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含4個同時為傳統村落)入選為貴州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入選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由此可見,銅仁市鄉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潛在實力,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對銅仁市發展鄉村旅游意義重大。近年來,鄉村旅游已成為銅仁市旅游業發展的重點,發展了江口云舍村、江口寨沙村、松桃薅菜村、玉屏田坪村、石阡樓上村等一大批典型的旅游村落。
銅仁市旅游資源比較豐富,以自然生態文化與歷史人文文化為特色,以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和溫泉療養資源為重點,現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1個。2018年7月,銅仁市梵凈山成為我國第53處世界遺產、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銅仁市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一帶、一山、一洞、一中心”,即烏江山峽(銅仁段)旅游帶、梵凈山旅游區、銅仁九龍洞旅游區和以銅仁市為中心的城市景觀。銅仁市地處黔湘渝三省市結合部,東接湖南懷化、湘西,北接重慶,是貴州向東開放的門戶和橋頭堡,同時西部和南部分別依靠貴州遵義和黔東南,銅仁市鄉村旅游主要以吸引周邊城市客源為主,以發展短途游、周末游為核心。2021年9月26日至28日,2021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和第十六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銅仁市召開,此次大會極大地提高了銅仁在西南地區乃至全球的知名度,也標志著銅仁市鄉村旅游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一)面臨的問題
第一,村落數量較多且分散,各村落間的關聯性較弱。鄉村旅游的發展不應以村落為單位獨立發展,因為單個村落通常不具備完善的旅游體系,可接納的游客量較低。第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多分布于偏遠山區,因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因素,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經濟水平較低。交通、電力、物流、信息等配套設施不齊全,與其他村落及城市的關聯性較弱。第三,鄉村旅游人才不足。銅仁市服務旅游業的專業人才主要集中在重點旅游景區或已開發完善的村落,其他旅游景區或村落嚴重缺乏鄉村旅游人才。人才的缺乏導致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難以實現旅游市場化,特殊優勢無法被有效挖掘,即使被挖掘了,也難以合理開發、正常運營和產生較多的經濟價值。第四,居民期望值與積極性不高。政府宣傳力度不足,居民缺乏對政策的有效理解,參與鄉村旅游建設的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相關產業的不完善和就業機會的不足,使得鄉村地區勞動力大量流失。
(二)建議
1.協調城市發展格局
根據《銅仁市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年)》(2019年修訂)公示,銅仁市將打造“一軸兩帶兩組群”的城鎮空間結構。一軸為沿杭瑞高速公路發展軸,兩帶分別為烏江沿岸城鎮和特色產業聚合帶、玉-銅-松城鎮和產業聚合帶,兩組群分別為銅仁城市組群、烏江中游城鎮組群[3]。
結合銅仁市“一軸兩帶兩組群”城鎮空間結構和“一帶、一山、一洞、一中心”旅游資源分布特征,以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核心,打造“兩帶一群”的鄉村旅游格局,即東部玉銅松鄉村旅游帶、西部沿烏江鄉村旅游帶和中部環梵凈山鄉村旅游群。 3個組團以杭瑞高速公路為紐帶,利用各自的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模式。
第一,東部以銅仁鳳凰機場、湘黔鐵路、渝懷鐵路和銅玉高鐵為交通基礎,基于“離城近、交通便、基礎好”的優勢,連接松桃苗王城、九龍洞和朱砂古鎮等知名景區,輻射松桃、碧江、萬山和玉屏,打造一條以“近郊游、跨省游、民俗游”為特色的東部玉銅松鄉村旅游帶。第二,西部以烏江水道、沿榕高速銅仁段為南北走廊,以開工建設中的黔北德江機場為窗口,利用包括烏江、思南石林和石阡溫泉在內的經典旅游資源,重點建設一批顯著的村落代表,輻射沿河、德江、思南和石阡,打造一條以“烏江游、溫泉游、石林游”著稱的西部沿烏江鄉村旅游帶。第三,中部以杭瑞高速和環梵凈山公路為基礎,利用梵凈山的國際影響力和已健全的“梵凈山-鳳凰古城-張家界”區域旅游優勢,汲取江口云舍、江口寨沙等村落的開發經驗,輻射江口、印江和松桃,打造以“休閑游、生態游、民俗游”為特色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部環梵凈山鄉村旅游群。
2.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
貴州是西部地區第一個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各縣高速公路的建成加強了銅仁市各區縣同其他省市的聯系。與此同時,繼續加強對省道、縣道和鄉道的建設,以強化城村聯系和村村聯系,推動構建鄉村旅游區域體系建設。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務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銅仁市要引導并支持一批符合條件的居民開辦農家樂、旅店和商鋪,滿足游客更多的個性化需求,提高銅仁市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3.培養鄉村旅游人才
人才是建設的基礎,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銅仁市可以從3個方面著力解決鄉村旅游人才缺乏的問題。第一,引進人才。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高層次人才掌握完備的理論架構、具備專業的知識水平,有利于鄉村旅游體系的頂層設計和基礎建設。第二,培養本土人才。本地人具有典型的“地方熟、人數多”的優勢,本地人熟知村落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村落結構等,銅仁市可以在鄉村培養一批致力于從事鄉村旅游業,并熟知村落歷史,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本土人才。第三,集中培訓和定期互訪。以“引進人才和培養本土人才”的模式開展定期培訓和互訪,促進人才理論知識的學習,吸取各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優秀經驗。
4.保護村落傳統文化,維護居民合法權益
鄉村旅游不是把農村景區化和商業化,而是把農村優質化和特色化,保護村落的傳統文化、維護村落的自然風光、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才是鄉村旅游的核心。銅仁市要加大鄉村旅游宣傳力度,幫助各村落制訂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方案,讓居民享有參與權和決策權,尊重居民意愿、保障居民合法權益,進而把上級的“決策部署”高效地轉化為各村落的“精確實施”。
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窗口,是鄉村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鄉村旅游與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融合,利用銅仁市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統籌并優化各區縣村落空間布局,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有利于促進銅仁市鄉村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鄉村旅游行業在銅仁市整體行業中的地位,對銅仁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1] 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2-01-05].http:// 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 胡燕,陳晟,曹瑋,等.傳統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展研究,2014(1):10-13.
[3] 張顯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基本原則[J].廣西民族研究,2014(5):91-97.
[4] 劉奇.鄉村旅游:中國農民的第三次創業[J].中國發展觀察,2016(2):43-46.
[5] 郭煥成,劉軍萍,王云才.觀光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0(2):119-124.
[6] 郭煥成,呂明偉.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經濟地理,2008(4):64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