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鑫
基于長期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可觀察到兩種明顯現象,一是現代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缺失,精神上空虛匱乏。二是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日常的古詩詞教學已陷入僵化困局,學生在機械背誦中忽略了詩意的美感,造成大量蘊含古人經苦難磨煉凝結而成的精神文化被浪費。與此同時,近年來的中考改革中對于語文分值和題型的改變更是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如斯現狀,怎樣有效地將古詩詞教學培育傳統文化素養的功能發揮到最大限度,做到“潤物細無聲”是一線教師正面臨的巨大挑戰。
一、傳統文化素養的內涵與價值
本文所述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指的是一個人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知,產生個性化的理解,進行批判的繼承,樹立精神航標,并以此長久地指導行動的復雜內化過程。古詩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蘊含了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特色和特定的詩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思考、遠大志向、家國情懷等內涵。對于培育傳統文化素養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
初中階段正是青少年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習能力的高速發展期。因此在7~9年級的學齡段,通過古詩詞教學培育傳統文化素養,帶領學生學習先人智慧,汲取正能量,初步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傳統文化素養的路徑與策略
1.構建古詩詞教學與傳統文化素養之間的橋梁
關于古詩詞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緊密關聯,這點無需贅述。但具體二者之間明確的對應關系,即點對點的“橋梁”的構建,則還需要教師整體規劃和縝密分析。例如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能夠表達忠心愛國傳統文化,又有哪些作品是表達了積極處世態度。有些內涵豐富的作品還可能涉及到多重文化意義交叉的情況。
這就對教師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首先要認真研讀教材,對于時代、作家、作品等方面的背景知識進行深入了解,而后去挖掘并識別其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在以此為依據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只有經過這樣的步驟,教學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使學生既掌握了古詩詞,又提升了傳統文化素養。
2.分析學情制定教學目標、教學設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學實踐前老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全面地分析學情。根據初中生群體的年齡共性、學生個體的特性以及心理需求,來制定教學目標與教學設計。
前文已述,古詩詞教學難推進、傳統文化素養難培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中學生在機械背誦中忽略了詩意的美感,漸漸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正是由于多年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上采取“輕感悟,重背記”的態度所導致的。所以我們亟需根據學情改變教學模式,從而逆轉學生對古詩詞所產生厭煩情緒。
“枯燥乏味、與生活距離遙遠、思想內涵固定缺乏思辨空間”,以上三點是古詩詞教學的致命傷。我們應“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由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主題活動,如古詩詞接龍比賽、古詩詞誦讀、古詩詞情境演繹、中國傳統民俗講座等,提升趣味性。還可以將古詩詞學習與學生個體的藝術特長或興趣點結合,拉近古詩詞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對于一些思想內涵存在爭議的作品,我們更可以將其挑出讓學生探討、辯論,鍛煉思辯力,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會獲得較大的成就感,自然而然地深化對該作品的理解,提升傳統文化素養。例如教學《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時,筆者發現對于“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一句存在兩種不同的解讀,分別是“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漁唱,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和“古今的興亡融入漁歌中,仿佛也沖淡了作者個人的苦悲”。一個增強一個減弱,是相反的解讀,這就是鍛煉學生解讀和思辨能力的極佳契機,果不其然,現場討論熱烈,學生興趣濃厚。
3.設計意圖明確的教學環節以達成培養目的
課程和活動的設計不單要考慮趣味性,還要考慮其對于培育目的達成的實用性。古詩詞教學要避免從枯燥背記的極端走向“熱鬧走過場”的另一極端。而這就需要設計意圖明確的教學環節。
下面就將以筆者自身的古詩詞教學實踐——“古詩苑漫步”系列課為例進行分析。“古詩苑漫步”是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筆者為此內容安排了三課時教學,除課上教學外,還有課下自主學習的內容,時跨一周。包括:
(1)古詩詞誦讀技巧教學課。教會學生誦讀知識,告知學生在古詩詞誦讀中需要讀出輕重、讀清停頓、讀準語調、讀懂情感,而后分組訓練誦讀技能。
(2)教材古詩詞自主閱讀分類課。教師將三年教材中的所有古詩詞整合,提供相應補充資料以供學生自主閱讀學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不同標準的詩歌分類。因為有了目的明確的任務驅動,學生便能積極主動地完成基礎知識的識記應用。
(3)課下要求學生。選取該組詩集中的某首作品進行“跨界再表達”,即在自己對詩歌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其他的藝術手段、表演方式再次詮釋、演繹該作品內容或你對它的理解。小組內考評推選,教師點撥。選出者成為第三課時的展示者。
(4)綜合展示課。此課時是綜合展現之前課上課下的古詩詞學習成果的展示課。
“古詩苑漫步”系列課,無論是整體設計還是最后展示課的環節設計都遵循“教學意圖明確”的要求,因此教學點落實到位,達到了預期的培養目的。
三、反思與展望
1.學生對課外古詩詞的涉獵不足,對詩詞間的聯系缺乏自覺感知。
2.范例教學設計仍需不斷完善。實踐過程中主要積累了部分優秀學生的展示成果,所涵蓋的范圍還不夠全面。
3.評價的激勵性有待科學提升。由于考試的評價等因素的影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取向仍會不自覺地傾向應試。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