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燕

一、研究的緣起
“群文閱讀”的概念是上世紀末日本教授佐藤學提出來的。2008年,中國臺灣學者趙鏡中在全國第七屆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對“群文閱讀”的描述,使國內語文教師進一步關注到了這種新興的閱讀教學模式,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嘗試和研究。
所謂群文閱讀,它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就是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
閱讀策略是指閱讀主體在閱讀過程中,根據閱讀任務、目標及其閱讀材料的特點等因素所選用的有效閱讀的規則、方法、技巧。(《閱讀詞典》)
那么,為什么在群文閱讀視野下進行閱讀策略的研究呢?
一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要。“核心素養”即“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閱讀能力是現代社會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之一。
二是新課標對閱讀量的要求。群文閱讀不僅給出了學生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文本的閱讀速度訓練,還對學生加以閱讀策略的指引,使學生在面對不同體裁、不同主題的文章時會選擇使用最為適宜的策略閱讀。
三是解決學生現存閱讀問題的需要。根據調查研究發現,我校的學生在閱讀方面普遍存在比較與整合、評價與反思的能力較差,缺乏審題技巧,閱讀效率低下的問題。
四是群文閱讀可以憑借多文本的優勢,教孩子們一些單篇閱讀中很難練習到的閱讀策略,讓他們多了解、多練習。一旦他們掌握了多種閱讀策略,思考復雜情境中的問題的能力就會提升。
二、分年段進行研究
我們以群文閱讀課例為抓手,分年段進行了閱讀策略的教學實踐研究。
1.在群文閱讀視野下,低年段進行了“圖像化、圖文轉換”等閱讀策略教學實踐探究。統編版教材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群文閱讀的重要目標也是使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低年級主要是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學習運用初步的閱讀方法。引導孩子運用圖像化、圖文轉換等閱讀策略掌握基本的繪本閱讀技能和方法,學習從圖文中獲取信息,并根據圖文信息進行推論、聯結和整合,構建屬于自己的故事意義的能力。
2.在群文閱讀視野下,中年段進行了“預測、提問、比較”等閱讀策略教學實踐探究。本學段,以課文為基點輔以課外讀物,最終形成以課文為中心向周圍呈輻射式閱讀的方式。“1+x”群文閱讀最大的優勢就是多篇文本圍繞教學議題形成結構化閱讀,引導學生運用“預測、提問、比較”等閱讀策略將多種文本進行多層次的比較,在求同比異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主動思索和理解文章的內容,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3.在群文閱讀視野下,高年段進行了“聯想、找出重點、自我監控”等閱讀策略教學實踐探究。統編教材在高年段設置了兩個閱讀策略單元,“提高閱讀速度”和“有目的地閱讀”。本學段,通過多篇幅的群讀,教給學生“掃讀、跳讀、尋讀、變速讀”等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的方法和策略。通過大量的群文閱讀訓練,最終讓學生達到閱讀前能夠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閱讀中能不斷調整閱讀策略;閱讀后能反思評價自己是否完全達到了閱讀要求。
三、實踐中的體會
(一)開展群文閱讀,選擇議題是關鍵。議題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把組織群文、閱讀群文看成是一粒粒珍珠,議題便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線,在這根線的串引下,就能實現“零散的珍珠變成珍珠項鏈”的構建。因此,要提高群文閱讀的有效性、實現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就要以議題為抓手,善于提煉議題、運用議題。低年級的鄧婉君老師執教《“神·話”——英雄神話群文閱讀》時,首先以單元的習作訓練目標——創編神話故事為導向選擇議題。接著,利用閱讀策略落實教學目標。群文閱讀較之于單篇閱讀,在閱讀策略的訓練和使用上顯得更為有效,如比較、歸納策略,通過互文閱讀,比較三篇文章的脈絡結構,歸納出英雄神話的敘事結構:人類遇到麻煩——神幫助解決麻煩——神的貢獻。本節課中,“神”和“話”就是這組故事的密碼——敘事結構就像一條經線,串起了一個個神奇的元素,編織出了這組神話故事。這些密碼不僅是學習英雄神話故事的方法,也是創編英雄神話故事的鑰匙。學生只要掌握了這個結構,再賦予這個故事“一個神、神具有的神力、神使用的神器”,就基本把故事的框架搭建起來了。
(二)閱讀策略各年段的目標和內容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既要根據年段特點選擇相應的閱讀策略,又要注意相互銜接。中年級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既復習鞏固低年級習得的閱讀策略,又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嘗試運用高年級的閱讀策略。張婕老師執教《故事變形“技”》時作了這方面的探討。1.提問策略。鼓勵學生提問,讓學生明確知道閱讀的目標。2.可視化策略。這節課學生通過梯形圖、氣泡圖等理解每個文本和文本之間的關系,形成對文本的整體理解。3.批注策略。這節課要求學生邊閱讀《小紅斗篷》,邊把故事的“開始、經過、結局”批注在文本旁,有助于學生快速把握主要內容,梳理文章結構。4.跳讀。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略去無關信息,提取關鍵信息,提高閱讀的速度,為部編版教材要求的五年級閱讀策略——提高閱讀速度打好基礎。5.對比閱讀。這節課引導學生對比四個版本的“小紅帽”故事的情節異同,發現故事結局的不同,提高閱讀有效性。
以上閱讀策略在高年級李老師的《刷子李》一課均有運用,只是要求相應提高了,且重點在于聚集人物,品味人物特點。其中,前三種閱讀策略在兩課中的運用區別如表1。
(三)樹立明晰的文體意識、強烈的策略意識,根據文體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教給學生可操作、可遷移的閱讀技術和方法,提升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分布著多種體裁的文體,如散文、詩歌、小說等,我們在選擇教法時,要根據不同的文體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才能準確把握課文呈現出的價值與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我們要有清晰的文體意識。《刷子李》是一篇小說,其特點是“奇在人物,妙在故事!”李老師執教此課時就以探究小說的兩個重要元素——人物和情節作為兩條主線感受人物奇、情節妙。課前,運用提問策略自學;課中,運用點評批注等多種閱讀策略自主學;課后,讀相似的文本遷移學法。最后拓展閱讀《蘇七塊》《快手劉》《好嘴楊巴》,實現由一篇帶多篇、帶整本書的教學目標。
通過群文閱讀視野下的閱讀策略實踐研究,我們深刻體會到:要加強閱讀策略的學習,使語文課堂既是語言表達的訓練場,也是學習策略方法的訓練場,兩者相得益彰,共同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