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嫦
英語課程規范要求通過老師對學生的指導,運用認識、感知、實踐、社會活動以及協作等方法,達到完成基本學習任務的目標,并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而在課堂上實行小組合作學的教學模式正好具有這些主要的特征。下面的研究旨在依托于本校的學情和英文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探討小組活動怎樣激勵學生在合作中自主教學,發現自己學習英文的興趣愛好,進而提高英文課堂教學效果,最后實現學生可以獨立高效地教學,不再視英語學習為畏途的目的。
一、合作學習模式應用價值
1.契合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在中學英語的課堂上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符合中學教育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是有科學理論基礎的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在促使每位小組成員全程參與課堂學習的同時,還為學習的旅途中帶來了展示自我、緩解枯燥的學習過程的效果。在充分激發學生自身潛力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小組成員的組內團隊合作的精神。
2.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學習參與的積極性高,教師又能適時地給予幫助和指導,這些都有利于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再者,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在課堂內完成,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學生的學習任務的完成在單位時間內得到保證,大大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差異性的分組可以較好地幫助英語學困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在小組里,即使是學困生,心理負擔也會小很多,不用擔心因為自己說得不好而受批評。同時,差異性的分組可以給學困生更多的幫助,幫助他提高學習能力。班上的每位學生都動起來了,那么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獲得了提高,而整個班的英語成績當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3.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在當今信息化的社會,越來越要求青年人才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小組合作學習正是為學生們創造了團隊目標以及團隊氛圍,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同學們的學習效率以及社會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也會得到提升。通過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的模式,讓學生提早接觸團隊合作的機會,不僅能夠讓學生積攢通過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的經驗,也能在往后遇到一些需要小組或團隊進行合作的任務或要求的情況下能夠具有一定的適應的能力。并且從當下社會中凸顯的一些社會性的問題來看,增強團隊合作意識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由于一些家長過分寵溺子女,導致不少的學生養成了目中無人、唯我獨尊的不良的性格與習慣。更結合當下國家大力弘揚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作為中學教師的我們,更要有意識地主動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成長,助力學生的精神生活向著和諧友善的方向發展。
二、合作學習模式實踐策略
1.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分組前:通過與學生交談等途徑,較為綜合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成績水平、特長愛好、學習態度、成長環境等等。分組時:根據同學們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成績水平、特長愛好、學習態度、成長環境等多個維度的差異,按照組間同質性、組中互質的原則上,把班級全體成員劃分為相應的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可以劃分四到六人為一個集體。同時為了增強小組的凝聚力,教師可以引導每個小組取一個組名或者口號。分組后:按照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成績水平、特長愛好、學習態度等綜合考量后,每小組選出組織者、記錄者、發言者、計時者各一位,教師在這個環節可以引導學生開始團隊分工合作的第一步,投票選舉。在以小組活動學習分組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在教室走動,在恰當的時候基于各個小組以幫助和指導。教師的角色責任就是維護好良好的小組間氣氛,給每個學生以策略性的引導,幫助每個學生建立積極正面的情感心態,并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課前準備工作。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選擇2到3個有價值、最有利于開展小組活動探究學習的內容進行設計。每個模塊分聽說讀寫四部分,設計小組活動,根據小組成員的層次分配不同的任務,促成組員間相互合作,小組間相互競爭,達到最大范圍的訓練,讓每個成員都參與到活動當中,讓學生每節課都有不同的收獲和提升。如某單元中注重聽和說,在小組里可以讓小組長先帶領組員課前預習,帶讀單詞和課文,分配給基礎較弱的組員進行朗讀單詞,分配給口語較好的學生準備好口語對話練習任務。通過這些環節競爭可以讓小組成員全體去行動,提前預習,提前準備,同時也輔助了課前預習作業,促進學生對上課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