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在此背景下,線上線下融合式的教學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應用。如何讓學生學以致用,回歸創作的原點,讓線下的美育課程更具有實踐性、趣味性,創新性這是當前線上線下教育融合成為新常態的背景下美術線下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關注線上內容,追蹤熱點
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已經成為新常態,它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重塑了教師的角色。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學習資源的開發者、學習的促進者,學習任務評價者等“多面手”。因此,教師要注重關注線上的熱點內容,保持知識的更新,并追蹤部分熱點。通過訪談、問卷調查、課堂提問等方式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找出學生的興趣點,并將其轉化為課程資源。例如,三星堆的一系列的考古發現就非常適合設計成系列性的美術課程,讓學生了解其藝術風格的同時還可以對其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二、設計學習單,培養自學能力
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突出了學習者中心地位,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將由過去的班級授課轉變為更主動、更自由的自主學習。更多背景性、常識性、基礎性知識的學習可以利用在線教育解決。教師只需在線下課堂的進行答疑和補充,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課前就必須準備一個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的學習單。學生通過線上的自主學習完成學習單上的內容,教師則通過學習單的完成質量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思維發展情況,在線下課堂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操作指導,重難點答疑等,同時留出相對多的課堂時間給予學生開展實踐、交流分享、展示評價等學習活動。學生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中,更易激發創造的靈感、體會實踐的樂趣,做出相對完整的、有創意的藝術作品,獲得集體的認同感與學習的成就感。
三、開放評價標準,注重交流
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任務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茖W全面的評價不僅幫助教師落實課堂教學的質量,更能掌握學生學習心理及情感需求情況,并及時給予啟發和幫助。與線上教學的評價不同,線下教學評價的導向與激勵作用更為直接,且能第一時間獲得反饋。線下教學評價應重點突出育人性和發展性,方式上采用生生評價、師生評價、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相結合,評價語言需具有啟發性、幽默性、針對性等特點。從作品中發現學生“閃光點”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創新思想、協同合作等多維的發展動能。注重在活動過程中評價學生,建立與學生良好溝通、思維互動的情感渠道。
四、開放課堂空間、提升氛圍
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線上的學習也源自線下的現實世界。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入社會、走進生活,把校園、公園、美術館和家庭作為美術學習的課堂和教室,感受現實中的美,體會學以致用。如手工制作課,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折疊飛機并進行飛行比賽,體驗折紙的奇妙;用制作的泥偶、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環境,創造溫馨的氛圍;創意繪畫課,可以帶領學生到公園做植物的觀察與寫生,并讓學生自己策劃一個校園的小型畫展,組織學生制定方案、參觀討論,開展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活動規劃能力。
五、關注特殊學生,常備工具材料
一名專職美術教師基本上要負責6-10個班級的美術教學,學生人數相對較多,課堂美術工具材料的準備往往交給學生個人。大部分學生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實行,但是少量學生由于各方面原因無法完成。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需要在線下更多地關注這些學生。為他們多準備一些工具材料,幫助這些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與實踐,跟上集體學習節奏,讓他們帶動學習的整體氛圍,保障課堂的高效運行。
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線上教育正在重新解構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洶涌而至的線上教育具有數據化、優質化、精準化和標準化的特點,能夠通過數據解讀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學生提供精準的、科學的、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總之線上、線下教育各有其利弊,用好線上教育,不斷發展線下教育,將兩者很好地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才能實現“1+1>2”的效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