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雅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學生德育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我們認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中呈現出的法律常識,是學生依法約束自己的需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使學生養成時刻自覺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就能夠有效地防止和避免違法犯罪行為的出現。我們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程,想方設法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律觀念,逐步提高法律素質。
一、教師解讀法
道法教師要積極學習,要了解各種新思想、新觀念,積極了解國內外的重大事件;要牢牢把握住時代脈搏,通過教學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把我們可愛的學生都栽培為新時代的出色人才。比如,我講《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的第8課《安全記心上》時,結合造成許多慘不忍睹交通事故的原因,給學生詳細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的規定。在現在這個多元社會,如果我們沒有駕駛證是相當不方便的,損失是巨大的。教師詳細解讀這條法規,使學生從小就明白酒駕的危害及要承擔法律的嚴重后果。
二、案例分析法
道法課要豐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真正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才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大家的“朋友”》是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8課的內容,教學時,我首先讓孩子們尋找我們的“朋友”——公共設施,并說說身邊有哪些公共設施遭受怎樣的破壞,引發了什么樣嚴重后果。例如前段時間,有社會不良青年推到了沿江路的燈柱,使得四都路口一段路燈遭受嚴重破壞,相關部門找到這些青年并給予相應的處罰。我和學生一起根據身邊發生的真實案例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七條,如果有人盜竊、損毀井蓋、照明等公共設施的,都會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被處拘留或者罰款。通過身邊發生的真實案例,分析學習相關法律法規,使學生更準確理解、把握法律的意義,有效地防止和避免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三、疑難解惑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以創新思維推動發展。道法教師只有對所講的法律法規高度認同,深刻理解,做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典范,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用。我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的第13課《萬里一線牽》“通信交往中的文明”時,學生提出自己的遇到的問題:寫給同學的信、自己的日記能不能不給家長、老師看?李彤說她家長把以前同學寫給她的信私自拆了,還經常翻看她的日記。大家討論:李彤家長的做法對嗎?為什么?如果是你,你會給家長看嗎?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同學們針對他們的切身問題展開了民主討論,紛紛積極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由此,我引導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條,我們每一個人的通信自由、通信秘密是受祖國法律保護的。學生們在激烈討論的過程中領悟到未成年隱私權是受法律保護的,他人不能隨便去挑釁這一法規,由此加深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四、熟讀背誦法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多背,更容易理解法律條文,把法律法規讀熟背誦,使學生在遇到相應問題時能依法快速應對。《當沖突發生》“遇到欺負怎么辦”是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3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一定要學會保護好自己,遇到了煩惱、棘手的問題要學會用合理的方式去處理,熟讀背誦法律法規的相關條文,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有明確規定,如果有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擾亂治安等不良行為都將依法受到相應的處罰。道法教師立足于引導學生不但看到問題,更要分析問題本質,堅定理想信念,使學生真正熟悉法律法規,才能更好的預防犯罪,才能依法更好的解決問題。
五、體驗學習法
例如,教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的第4課《買東西的學問》“維權意識不能少”時,創設商場購物的情景:有被商場保安誤會偷了東西要求搜身的;有發現“三無”產品的;有發現變質過期食品等等場景。讓學生們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維權,通過模擬場景的演繹,在親身體驗中學到法律知識:商家不可以對顧客進行侮辱、搜查身體、搜查攜帶的物品,不能侵犯人身自由。通過這課的學習,學生還記住了消費者協會投訴電話:12315,并明白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投訴及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