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芬
“雙減”政策重磅落地,既改變了原有的教育生態,也給教師的日常教學及班級管理帶來新的思考和挑戰。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走向自我教育,要求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力。所謂自主學習力,筆者認為,是一種學生能夠自主而非被動,自覺而非盲目,自立而非依靠,自律而非強迫地學習的能力。落實“雙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應該指向學生自主學習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在學生的學習之旅中添加燃料,讓學生習得持續向上的認知、體驗、方法和動力,從而主動經營自己的學業,走向自我教育。
一、目標燃料:里程碑思維+責任價值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首先應讓學生發自內心地覺得學習是一件“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覺得“有意思”,在學習結果中獲得價值,覺得“有意義”,從而積極主動地去追求學習。教師可在日常教學及班級管理中,助學生加一把目標的燃料,科學地幫助學生設立奮斗目標。幫助學生設立科學合理的目標,教師可從兩方面努力:
1.巧用“里程碑思維”
“里程碑思維”在游戲的升級設置里最為常見。無論哪一款游戲,總有各種各樣的小關卡,從易到難。在游戲升級的過程中,游戲者不斷提升裝備戰斗力,不斷累積游戲經驗值,不斷體會勝利的成就感,從而不自覺地、主動地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成功。游戲開發者精準地用“里程碑思維”,來促使游戲者主動參與游戲,愛上游戲。這應當給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一些啟發。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的過程中,由于時間線較長,時間點較遠,往往容易出現無法實現最終愿景的情況,這時,教師可以借助“里程碑思維”,即在指導學生設立最終目標時,可以在漫長的時間線上設置一個或幾個關鍵的目標點。換而言之,設立目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時間線縮短一些,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設置自己的短期目標(里程碑)。為了讓學生設置的“里程碑目標”更有促進性和激勵性,可以指導他們給目標加入“編號”。比如,背誦英語單詞,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設立第一個目標“一天記十個單詞”,或第一個目標“一天背記五個動詞不同時態的拼讀”……有了第一個目標,就會自然進入到第二個、第三個……里程碑目標明確、時間短,更容易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持續的成就感。“里程碑思維”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不斷升級。每一個里程碑小目標成功帶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自主學習力。
2.善用“責任感和價值感”
“責任感和價值感”能點燃學生自主學習的追求和動力,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開關。在幫助學生設立目標時,借助“責任感和價值感”的推動,能讓目標變得更有自推能量。責任感和成就感能極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力。而不同的目標表述,結果會截然不同。比如,為了培養學習上暫時落后的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認真閱讀,每天完成至少20頁的閱讀量”的目標設定,其促動力顯然比不上“讓該名學生擔任班級閱讀宣傳員,讓他帶頭每天完成至少20頁的閱讀量,并讓他定期填寫班級的閱讀推薦表分發給全班同學”。責任感與價值感的驅動,會激發學生主動探索閱讀的方法,并落實到行動上,最終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行動燃料:學習量化+勞動教育
當學生開始自主地設立目標,作為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再加一把燃料——指導學生科學高效地行動。
1.化任務清單為具體的學習量化表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需要培養學生在同樣單位的時間里取得更高學習效能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管理時間、利用時間、提升效率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時間以提升效能,指導學生制定任務清單,是常見的一種做法。比如一份周末學習任務清單,學生可能會這樣制定:1.完成各科作業;2.閱讀《水滸傳》;3.畫畫;4.練字;5.整理錯題本。實際操作過程中,更多的發現是,學生列的任務很多,但真正完成的卻很少。原因在于,任務清單存在明顯的硬傷。
與此同時,任務清單中羅列了系列學習任務。在眾多任務中,學生很容易傾向于先選擇快速簡單的任務,而不是重要的任務或者最具挑戰性、難度最大的任務。換而言之,任務清單很容易讓學生做簡單但不重要的事情,或者讓學生做簡單但不具挑戰性的任務。至于,用哪一個時間段、花多長時間來做這些簡單的任務,任務清單沒有給出最好的安排,學生容易陷入低效甚至無效學習,自主學習力自然也就難以在任務清單的輔助下養成。
凱文·克魯斯在《高效15法則》一書中里提出了“E-3C時間管理工具”,其中一條“用日程表代替你的清單,會讓你的時間管理更高效”,可以幫助學生更科學有效地學習——用具體的學習量化表代替任務清單。比如,“周末用20分鐘背一篇小古文”遠比“周末我要背小古文”來得更具指導力、執行力和有效力。同理,如制定《水滸傳》閱讀任務,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明確計劃在一個具體的時間段里完成多少閱讀量,可以是在上午9:00—10:00一個小時內完成一個章回的閱讀并做一頁讀書筆記,也可以是在下午14:00—16:00兩個小時內完成四個章回的閱讀并做10處批注等等。具體有效的時間單位學習量是關鍵。
2.在勞動中培養自主學習力
勞動能促進學生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技能的發展。這些動作不僅能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很好的鍛煉,還能讓學生變得更聰明——勞動能促進學生的腦前額葉發育,而腦前額葉支配著人類的情緒控制、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和延遲滿足。簡單來說,勞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可以從養成學生參與班務勞動和家務勞動的習慣抓起。制定適合學生年齡和能力范圍的班務和家務計劃,把班務和家務列入學生的學習量化表里,養成學生做班務和家務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在班務和家務中承擔班級和家庭責任中積極的角色,體驗為班級和家庭付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并在這份成就與幸福中,鍛煉動手能力、協調能力,促進大腦發育,從而促進自主學習力的養成。
三、獎勵燃料:意外獎勵+意外驚喜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要用好獎勵的作用。有效的獎勵,可以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力養成的動力源泉,不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在能力。
1.意外獎勵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如果正向獎勵或負面壓力與其追求、目標、愿景密切相關,一旦這種外在的壓力消失的時候,學生隨之也會失去繼續前進的動力和能量。例如,在培養學生每天午間自主練習書法20分鐘的習慣和能力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每天自主自覺地完成練習,則每天獎勵他們到操場自由活動15分鐘。獎勵一旦消失,學生的失落情緒和抵觸、逆反心理相應自然也將被觸發,練字的好習慣也會毀之一旦。意外獎勵更具科學性。比如,準備一個班級抽獎箱,在抽獎箱里放入寫著許多不同獎勵的小紙條,可以獎勵一杯網紅奶茶,可以獎勵選擇同桌的決定權,可以獎勵一本心儀已久的好書,可以獎勵免除作業……約定抽獎的規則,每當學生連續一周每天自主練字20分鐘可以抽獎一次,以此激勵學生。這樣學生既有動力主動自主地習得練字的習慣和技能,又不會被獎勵“束縛與綁架”。
2.意外驚喜
獎勵還有一種方法,設置“意外驚喜”。“意外驚喜”,能讓學生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激情,驅動孩子自主學習成長。“意外驚喜”應遵循“當場抓住,機不可失”的原則。教師要學會時時觀察自己的學生,一旦發現、找到學生表現好的地方,請立即確認并點燃他們——當場給予意外獎勵。比如,可以在班級里準備一個驚喜罐,一旦學生自主學習或者主動思考或者取得進步……當場與學生一起將教師對他/她的驚喜觀察記錄下來,放進驚喜罐里。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增強開罐的儀式感,每周固定的日子打開罐子,讓學生自主選擇獎勵的東西。表面看,這是意外驚喜,其實,卻是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的“藝術”。當學生每周翹首期盼著打開罐子看看罐里藏著多少自己成長的驚喜時,自主學習力在不知不覺中已然培養起來。當然,我們不要忘了時時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每當班級一同打開驚喜罐的時候,驚喜地問每一位學生:“你是怎么做到的?!”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沒有捷徑可走,無法一蹴而就,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可能需要漫長的跋涉。在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中,作為教師需要不斷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給學生犯錯的空間,給學生反復的機會,并重新與學生商定學習的事宜,目標是不是定得太高、時間是不是安排太緊、獎勵是不是不喜歡……只有在不斷調試中才能實現教育教學的調適,才能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力的培養,才能真正助力“雙減”的落地。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