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爽宋偵東王洪亮劉菁周國強李慎磊
(1.長沙市動植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1;2.廣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530;3.長沙縣農業農村局,湖南 長沙 410001)
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世界上百大危害嚴重且破壞性大的入侵害蟲之一[1],2004年傳入我國[2],近年來呈現種群暴發、數量巨大、快速傳播、攻擊危害的發生態勢[3,4]。我國南方沿海省市紅火蟻發生嚴重且呈片狀發生,南方內陸省市為點狀發生,最北發生地為湖北省蔡甸區[5-9]。湖南省在2005—2021年5月已有8個市陸續發生過紅火蟻[7],其中張家界市永定區、郴州市嘉禾縣、邵陽市武岡區和長沙市岳麓區紅火蟻疫情均得到根除[9-12]、湘潭市和株洲市輕度發生、婁底市雙峰縣高速路周圍和永州市部分鄉鎮局部紅火蟻發生程度較重[7]。
2021年8月9日長沙市動植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接長沙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報告,長沙縣黃興鎮藍田新村劉家壩組發生村民被螞蟻叮咬的現象,疑似為紅火蟻。8月10日,市動疫控中心技術人員聯合長沙縣農業農村局、黃興鎮農辦工作人員前往現場進行調查,現場技術人員在該村多處耕田、田埂、樹根以及農戶房屋周邊發現明顯的螞蟻巢穴,經現場鑒定確認是紅火蟻,蟻巢周邊紅火蟻活躍且攻擊性極強。當地村民反映紅火蟻頻繁攻擊田間耕作的農民,傷人事件頻發,部分地點甚至出現棄耕現象。疫情發生后長沙縣農業農村局立即委托專業服務組織開展紅火蟻監測和防控工作。為了明確藍田村紅火蟻發生分布情況,從而制定科學防控策略,有效控制疫情危害和蔓延,2021年8月專業服務組織利用紅火蟻云采集對黃興鎮藍田新村進行紅火蟻監測調查。
黃興鎮隸屬于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地處長沙縣中南部,東接江背鎮,南抵瀏陽市,西鄰雨花區,北連榔梨街道,當地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寒冷期短,炎熱期長,適合紅火蟻生存和發展。黃興鎮藍田新村地處瀏陽河畔,近年來大力開展生態鄉鎮建設,主要產業為花卉苗木種養植業、旅游休閑農家樂。藍田新村總面積11.8km2,耕地面積293.13hm2,旱土200hm2,水面133.33hm2,山林553.8hm2。
2021年8月技術人員應用紅火蟻云采集對長沙縣黃興鎮藍田新村的紅火蟻開展了監測調查工作,調查生境類型有農地、村莊和林地,共設置監測調查點34個。監測方法依據GB/T 23626-2009《紅火蟻監測規程》執行,采取踏查法監測調查紅火蟻活蟻巢數量。具體操作步驟:調查人員進入目標區域后迅速在手機微信小程序上打開紅火蟻云采集,點擊“開始作業”按鈕,應用踏查法地毯式搜索調查區域內的活蟻巢,發現成熟蟻丘后用竹簽插入蟻丘內5~10cm深,觀察是否有紅火蟻出巢,若有則為活動蟻丘,插上明顯標簽并在紅火蟻云采集上定位和拍照上傳蟻巢照片,重復以上操作直至踏查范圍覆蓋整個監測區。云采集系統會將所提交的活蟻巢數量自動折算為667m2活蟻巢數量和計算紅火蟻發生面積,自動評定紅火蟻發生等級。利用紅火蟻云采集實地跟蹤采集監測信息,后臺自動轉化生成電子數據檔案、作業軌跡圖和發生分布圖,供查看或下載備用。
長沙市黃興鎮藍田新村紅火蟻發生區屬于新發生地,其發生面積小,易于控制擴散,因此采取對黃興鎮藍田新村紅火蟻實施全面根除。依據NY/T2415-2013《紅火蟻化學防控技術規程》采取全面防控行動,利用化學防控技術,按照新“兩步法”進行,主施專用餌劑的方法根除紅火蟻疫情。防控原則要因地適宜地分區管理、科學監測、全面防控、科學評估防控效果,全程利用紅火蟻云采集實時采集監測和防控信息。
新“兩步法”具體實施方法: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全面防控,并先針對明顯大蟻巢點施或環狀撒施0.1%茚蟲威餌劑,再針對高密度蟻巢發生區域或散蟻普遍活動區域全面撒施餌劑,大面積撒施餌劑時使用專用撒播器,提高防控效率;在局部發生區域補施毒餌,藥后及時跟蹤檢查防控效果,如仍有紅火蟻活動則繼續補施藥劑提高防效,補施量一般為前一次投放量的1/3。一般餌劑點施量為每巢15~25g,普撒量為500~1000g·667m-2,如發生情況嚴重適當調大施藥量。
監測和防控記錄數據均由紅火蟻云采集按照相關標準收集、匯總、分析和下載。紅火蟻發生等級評定方法按照《全國農業植物疫情分級標準(試行)》自動評定,以活蟻巢數量進行評定,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紅火蟻云采集后臺發生程度評定標準
2021年8月長沙縣黃興鎮藍田新村紅火蟻首次監測結果如表2所示,設置的34個監測點中有33個發現紅火蟻發生,監測點發生率為97.1%,主要分布于長園子、遷塘、劉家壩、楊家塘4個村組,總評發生程度等級為二級,平均活蟻巢數為2.78個·667m-2,發生總面積20.97hm2,此發生區域確定為疫情防控的核心區。各村組蟻巢明顯且分布集中,呈現多點連片發生,危害蔓延擴散趨勢。所調查村組中發生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遷塘村10.78hm2、長園子村4.84hm2、劉家壩3.28hm2和楊家塘2.07hm2。活蟻巢數從多到少依次為劉家壩4.58個·667m-2、長園子村2.32個·667m-2、遷塘村1.09個·667m-2和楊家塘0.06個·667m-2,其中劉家壩紅火蟻發生點較多,中小型活蟻巢多,紅火蟻呈現多點連片發生、局部較重的發生態勢,有3個監測點紅火蟻發生程度為重(四級)。4個村組中楊家塘發生等級為一級以外,其他3個村組均為二級。楊家塘是藍田新村發生紅火蟻發生最輕的村組,紅火蟻發生點較少,主要為小型活蟻巢,平均活蟻巢數量為0.06個·667m-2,紅火蟻呈現零星分布、呈現發生蔓延發展態勢。
長沙縣黃興鎮藍田新村4個村組所調查的紅火蟻發生生境有農地、村莊和林地3種,如表2所示,紅火蟻總評發生程度等級均在二級及以上。農地生境發生最為普遍,其調查面積和發生面積最大,分別有129.86hm2和18.84hm2,發生面積占比89.8%。農地共調查了31個農地監測點,有紅火蟻發生的有30個,紅火蟻發生率為96.8%。在農地7個較重(三級以上)發生點中,3個點發生程度為重(四級),其平均活蟻巢數有10.21個·667m-2,4個點發生程度為中偏重(三級),其平均活蟻巢數有5.49個·667m-2,活蟻巢分布較密集。除農地生境之外,因調查區域中的村莊和林地生境設定的監測點較少,且僅3個點發現紅火蟻,分別為村莊2個和林地1個,這2種生境均有1個三級發生點。

表2 2021年長沙縣黃興鎮藍田新村紅火蟻防控前監測結果
根據首次監測結果,確定了長沙縣黃興鎮藍田新村紅火蟻發生地核心區面積有20.97hm2,潛在發生區面積有158.08hm2,開展根除防控。2021年9—12月已開展了4次全面防控,時間段分別為9月26—30日、10月5日、10月29日和11月15日,全面防控的主要工作是對明顯活蟻巢點施餌劑,對高密度蟻巢發生區域或散蟻普遍活動區域全面撒施餌劑,并且藥后跟蹤檢查防控效果,如仍有紅火蟻活動則進行補施藥劑。4次全面防控總面積達到717.29hm2,投入專用餌劑3306kg,主要針對林地、村莊和農地等重點區域。4次防控后進行了2次藥后監測,均未誘集到紅火蟻和發現活蟻巢。2021年12月15日長沙縣農業農村局領導、藍田新村相關人員和技術專家對藍田新村進行防控效果檢查,并通過防控現場抽查蟻巢減退情況等方式評估防控效果,抽查的25個紅火蟻蟻巢均為死蟻巢,防控效果達到100%。為了防止疫情復發,將持續進行踏查和查漏補缺,直至連續12個月以上未再發現紅火蟻發生,達到根除效果。
長沙市黃興鎮藍田新村紅火蟻發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當地農民使用未經腐熟的有機肥帶入紅火蟻,加上農地及周邊陽光和水分較為充足,利于紅火蟻繁殖;部分農民或行人雖被紅火蟻叮咬,但對紅火蟻識別度不高,并未及時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只能任其發展,導致紅火蟻隨帶土農作物、農用器械等調運快速向周邊區域擴散;在藍田村綠化建設中,帶土苗木的調運活動攜帶入少量紅火蟻,雖紅火蟻傳入點較少,但當地氣候環境適宜,紅火蟻繁殖和擴散能力強,逐步外擴蔓延。
長沙縣農業農村局在了解到黃興鎮藍田新村劉家壩組發生村民被螞蟻叮咬的現象后,省、市、縣3級迅速響應,聯合市動疫控中心技術人員進行了現場調查和詢問調查,確定為紅火蟻叮咬后,縣農業局及時推動疫情監測和防控工作,迅速統籌落實了防控資金,引進專業化防控組織,有力推動防控的各項工作。
長沙縣黃興鎮藍田村4個村組內車輛運輸和貨物調運攜帶紅火蟻風險較大,為阻斷紅火蟻繼續傳入該村,建議加強藍田村乃至整個黃興鎮的紅火蟻檢疫監管,禁止帶土(栽培介質)物品、垃圾、堆肥、工具、機械及草皮、苗木、花卉等調入和調出,切斷紅火蟻傳入途徑,從源頭上阻截紅火蟻傳播。此外,建議做好長沙縣藍田村紅火蟻發生區及周邊環境衛生管理,及時清除垃圾廢品和食物殘渣,清理園林綠地雜物,減輕紅火蟻滋生。
在藍田新村詢問調查中發現村民頻繁被叮咬現象,由于當地大多數人對于紅火蟻認知的缺失,導致被叮咬后不重視,未能第一時間反映上報疫情情況,建議發放紅火蟻宣傳頁和借助信息化工具宣傳紅火蟻知識;急需在當地舉辦紅火蟻安全知識宣傳和防治技術培訓等活動,提高民眾紅火蟻安全意識和應急防治水平,尤其是易接觸人員如村民、街道工作人員和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加強自我防范意識和疫情反映機制;提倡全民使用紅火蟻隨手拍軟件,并設立紅火蟻咨詢熱線,發現紅火蟻迅速上報,號召群民參與,做到早發現早防治。
紅火蟻在當地屬于新入侵生物,當地對紅火蟻疫情防控經驗不足,引進和學習專業化服務組織的防控手段、技術規范、高效工具使用和安全防范方法,可提高當地對紅火蟻的防控水平。電動撒播器和無人機撒藥均是運用在紅火蟻防控的高效撒播器械,可顯著提高作業速度和防控效果,減少漏防。紅火蟻云采集是一款專用于紅火蟻防控工作的系統,通過紅火蟻云采集能讓防控人員高效精準進行作業、管理人員科學合理分配工作、監管人員及時查看進度和效果,可應用于紅火蟻監測、防控和監理服務的各項工作,建立信息化交流共享模式,高效開展紅火蟻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