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芳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大型工程項目不斷增多,對于這類工程項目的施工,不可或缺的就是對當地水工環地質條件的調查以及對當地潛在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由此可見,加強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相關工作人員應在仔細勘察當地水工環地質情況的基礎上,分析當地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幫助工程建設規避一系列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保證工程順利建成。
水工環地質是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一系列地質因素的統稱。其中,水文地質具體指的是自然界中水體的變化與運動,工程地質指的是一系列與人類活動、建筑工程施工有關的地質因素,環境地質,依據Michael Allaly 編撰的《環境詞典》可被定義為“與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問題有關的地質數據、地質原理”。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主要內容如下。
水工環地質勘驗是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首要步驟。需要注意的是,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三方面進行地質狀況評估所用到的工作方法往往是各有不同的,例如在進行水文地質勘驗時,工作人員通常需要用到鉆探、水文監測等工作方法,分析區域內水文地質的實際情況;在進行工程地質勘驗時,通常會用到物探、鉆探、野外調查等工作方法,對區域內地層的巖性、力學性質、承載力等一系列參數進行詳盡的調查分析;在進行環境地質勘驗時,通常需要用到監測、鉆探、野外調查等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分析區域內人為因素、自然因素為環境帶來的影響。一般來講,在這一階段中,工作人員所得到的信息數據越準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準確性就越高。
各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規律與類型通常具有一定的區別,因此在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時,搜集當地已有地質災害有關的資料,并進行嚴謹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可顯著提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準確性。一般來講,此處所指的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工作人員可依次搜集與這些地質災害有關的資料,包括災害發生的規模、具體的發生位置、為地質帶來的變化、災害的破壞程度等,尤其應當做好對災害發生原因的分析,如引發崩塌災害的原因主要是斜坡過陡、巖土體結構穩定性差等,滑坡災害的發生原因通常是斜坡表面風化的巖土體受到雨水、地質共同作用等,地面塌陷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地下水流失、不科學開采等,工作人員可通過查閱文獻、走訪當事人等一系列方式搜集與上述地質災害有關的資料,編制調查報告,為后續工作提供信息參考。圖1 是地面塌陷形成原因剖面圖。

圖1 地面塌陷形成原因剖面圖
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目的是為后續的施工工作以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在完成水工環地質勘驗工作、搜集詳盡的信息數據后,工作人員便可結合其它地質災害資料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一般來講,影響地質災害危險性的因素有以下兩種:第一,地理環境因素;第二,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前者主要指的是當地的地形地貌,這對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具有極強的影響作用,若工作人員經過災害危險性評估后,認為該地區的地形、地貌不適宜進行工程施工,可在編制詳盡的調查評估報告的基礎上為工程施工方案的編訂提供一定的建議,從而降低工程施工的風險性;后者通常指的是地質災害在單位面積中發生的個數,需要工作人員結合施工現場的面積進行評估,分析當地發生嚴重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從而為施工方案編訂給出一定的建議,讓工程施工得以有備無患地進行。
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意義主要體現于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不論是哪種類型的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涉及的要點都是十分復雜的,施工環節也是相對繁雜的,任何一項工作未得到良好的落實,任何一個細節未得到工作人員的重視,都會為工程整體的施工質量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其中,與環境因素有關的施工要點,尤其會深刻影響工程施工的質量。例如,有很多工程在選址階段未落實對施工區域的地質勘查,許多復雜的地質結構因素未被工程的相關工作人員所及時獲知,就會導致工程在施工方案編制、施工圖設計、施工等階段出現許多的謬誤,增強了工程的危險系數,從而影響了工程的有序開展。由此可見,在進行工程施工前嚴格落實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依據評估結果編訂更符合當地地質條件的施工方案,列舉與環境因素有關的施工要點,為工程施工指明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其次,許多為緩解地區工、農業資源不足而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受到水工環地質因素的影響尤其明顯。因此,工程的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樹立長遠的工作眼光,嚴格落實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結合具體的評估結果制定一系列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保證工程施工的順利開展。
在進行工程施工前,嚴格落實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當前許多從事地質開發、工程建設的工作人員,對這一工作都缺乏應有的重視,出現了以下一系列的不合理現象:在工程施工前,未深入工程現場進行全方位的地質勘查評估,或勘查評估的全面性不足,忽略了某些可能存在隱患的區域,導致最終形成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并不是很科學。與施工環境的實際情況不符,影響了施工人員對隱患區域的排查,進而影響了對地質災害的防治,為工程施工帶來了隱患。
從整體上來看,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是一項涉及要點相對繁多、實施起來相對困難的工作,工作人員在勘察地質情況、記錄地質信息、整理地質資料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影響最終形成評估結果的準確性,進而影響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由此可見,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針對這項工作建立專門的監督管理機制,從而提升評估準確性,實現對地質災害的有效防治。但目前很多工作人員對這一監督管理機制的建設都還存在一系列值得改進的問題,例如未結合水工環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具體內容,建立詳盡、科學的評估標準,對審核制度的建設與落實存在不足,對監管工作的實施不到位等。這些問題都會嚴重影響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實施質量,進而影響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引發地質災害的因素往往是十分復雜的,因此,在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仔細、全面地研究與當地水工環地質有關的因素,提升評估準確性。但當前很多工作人員在進行對當地地質條件的勘測與評估的過程中,都更習慣于將研究重點放在施工現場中那些較為突出、明顯的隱患區域上,對那些可能具有潛在隱患的地區缺乏重視,導致水工環地質的研究面相對狹窄,進而影響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準確性。實際上,水工環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發生機制相對復雜,與地質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在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時,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統籌兼顧當地明顯的、潛在的隱患因素,對當地的地質情況進行全面的、動態的勘測,同時還應不斷擴大調查范圍,如此才可保障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準確性。
工作人員專業素質不足是深刻影響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準確性的重要因素。這種不足具體表現在:首先,工作理念不正確,例如上文提到的對水工環地質勘測缺乏重視、忽視對潛在隱患的調查等;其次,對各項專業技術的掌握不足,無法勝任對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勘察評估,從而影響了評估的準確性。由此可見,為保障水工環地質災害評估質量,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加強對評估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提升其專業水平,督促其認真、負責地完成各項勘察評估工作。
結合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實施現狀,列舉幾點能夠提升評估準確性的方法。
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需要工作人員認真搜集與水工環地質有關的信息資料,對施工區域周邊的地質環境進行詳盡的勘驗,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仔細分析采集來的數據,科學評估當地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編制高質量的調查評估報告,從而為后續工作提供數據依據。由此可見,與地質勘察、災害監控有關的技術手段在整個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提升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準確性,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不斷革新在評估工作中用到的地質勘察、災害監控技術手段。相關單位有必要結合工程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以及工程具體的設計工況,對一系列地質勘驗計劃與監測項目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合理應用鉆孔定位、高程測量、原味測試、土工試驗、水樣分析等工作方法。例如,在鉆孔時,有必要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孔位以及孔深等,在進行巖性測試時,有必要做好對地層的劃分,在進行水土試驗時,也應仔細參照地質勘察的相關標準,做到萬無一失。同時,還應科學應用各種災害監測方法,合理選擇監測手段,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明確具體的布點、頻率,實現對地質結構以及周圍巖體安全性的有效監測,對一系列監測數據、預測值展開同步對比,最大程度上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全面、細致而準確的水工環地質勘驗,是保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準確性的基礎。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加強對各類先進技術、先進方法的應用,全面提升水工環地質環境勘察的有效性,同時還應加強對原有地質災害勘驗信息的收集,了解當地曾經發生過的地質災害,掌握災害發生的原因、規模,以及當時采用的處理措施,通過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找到當地發生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與規律,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提供有力的參考,保證評估質量。在進行對地質環境的勘驗時,工作人員首先應當做好對地形、地貌的勘驗,了解地基的承載力,為工程方案設計提供參考依據,同時嚴格落實對巖土的勘察實驗,了解與巖石抗壓強度、巖石堅硬等級等有關的一系列信息,以此為依據,合理劃分當地地質危險等級。在進行對水文環境的勘驗時,可通過研究地下水位信息,分析地下水位具體的流動情況,以此為依據,制定排水計劃,以及相應的風險應對計劃等。
在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時,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加強對監督管理機制的建設,通過這一制度,督促工作人員嚴格落實各項勘察評估工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針對地質災害評估,制定一系列科學且詳盡的標準,將各項概念界定到位,對于涉及施工材料、報告審查的制度,也應不斷完善,盡可能精細化、高效化對各類材料、報告的審批,提升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效率。在工程施工階段,應安排專門的監督人員,監督施工單位對各項地質災害的預防處理,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效用最大化發揮,促進各項監管工作的對接,保證工程施工的順利開展。
評估人員是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主體,因此為提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準確性,加強對評估人員的管理、提升其專業素質水平必不可少。相關單位有必要從人員配置入手,建設一支高質量的地質勘查隊伍,不斷完善對工作監管制度的建設,盡可能避免因人為因素所導致的評估事故的發生。實際上,地質災害評估是一項工作條件相對艱苦、工作負擔相對較重的工作,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相關單位在選聘評估人員時,應保證其具有扎實的專業素質水平以及高度的崗位責任心,除此之外還應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如此才能夠勝任對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工作。相關單位在平時應當加強對勘探評估人員的培訓管理,在承接項目時,也應做好對各人員的分工,將分工內容以及各項職責一一落實到位,保證每一名工作人員都能夠對自身所肩負的職責有清晰的認識,認真負責地完成各項工作。相關單位可設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利用這一獎懲機制,激發勘探評估人員的工作熱情,督促其有效實施水工環勘驗工作,保證勘驗、評估結果的準確性。
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目的,是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據,保證工程施工的順利完成。以下列舉幾種防治工程地質災害的策略。
可將巖土工程參數看作主要的參考依據,分析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結合地質條件的差異性,確定具體的坡度、坡高進行開挖,此外還應重視對支護方案的完善。以下列舉“邊坡開挖”的具體操作:首先,結合施工圖紙,確定施工期間需要用到的機械設備、材料等;其次,完成地面處理工作,對于易積水的場地應開挖臨時的排水溝,在進行挖方測量放線的時候,也應依據設計圖紙完成各項工作,在地形變化大的區域設置放樣點,保證邊坡坡比、寬度符合設計圖紙的要求;最后,應加強對山體穩定情況的調查,以此為基準,分析邊坡的穩定性,在發現問題后第一時間采取合理的手段進行加固處理。
在工程施工完畢后,應及時清理廢渣,對于工程期間破壞的植被應盡可能進行恢復處理,實現對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此外,也可在工程廢渣周邊修筑攔擋大壩,以及相應的防洪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實現對泥石流災害的預防。
針對工程施工期間產生的廢水,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加強對排水系統的設計與施工,在施工前準備階段應認真執行對排水系統的設計規劃,避免廢水、雨水匯入工程場地,進而避免滑坡、崩塌等災害的發生,保證工程施工與周邊居民的安全。
綜上所述,在工程施工前進行有效的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能夠提升工程施工方案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的有效性,保證工程施工的有序進行。相關工作人員有必要加強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升評估的準確性,從而為工程施工提供詳盡、可靠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