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彥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慢性心力衰竭(CHF)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體液潴留等。目前臨床常以抗心衰治療,但單用西藥治療效果欠佳[1]。中醫認為,心衰雖病位在心,但久病會累及腎臟,會致心腎陽虛,同時產生水飲、瘀血等,故治當以溫陽、活血、利水為主。強心飲為名老中醫嚴世蕓的經驗方,具有溫腎利水功效,而補陽還五湯為補氣、活血、通絡的經典方。沈雁等[2]研究結果顯示強心飲合補陽還五湯能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和預后。本研究用強心飲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對CHF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55~78歲,平均(64.31±2.06)歲;NYHA分級為Ⅱ級28例,Ⅲ級20例。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54~76歲,平均(63.20±2.09)歲;NYHA分級為Ⅱ級29例,Ⅲ級19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西醫診斷標準:依據《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3]CHF標準擬定。①呼吸困難、下肢水腫、乏力;②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利鈉肽水平升高、超聲心動圖異常、肝臟腫大、心腔擴大、胸腔積液、肺部啰音、心動過速、呼吸急促等);③有心力衰竭(收縮性或舒張性)特征。
心功能分級標準[4]。①I級:日常活動不存在心力衰竭癥狀;②Ⅱ級:日常活動存在心力衰竭癥狀;③Ⅲ級:低于日常活動有心力衰竭癥狀存在;④IV級:休息時存在心力衰竭癥狀。
中醫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CHF心腎陽虛、瘀水互結證辨證標準。主癥:①心悸;②氣短;③乏力;④畏寒肢冷。次癥:①水腫;②腹脹;③口唇青紫;④小便短少。舌脈:舌體胖大,舌質暗淡、紫暗或有瘀斑,脈沉細或沉澀。具備主癥2項及次癥2項,結合舌脈即可確診。
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及中醫辨證標準符合者;②NYHA分級Ⅱ-Ⅲ級;③18~80歲,男女不限;④可耐受本研究藥物;⑤開展研究前抗心衰連續治療3個月者;⑥LVEF≤50%;⑦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原發性嚴重疾病者;②嚴重感染伴有者;③計劃行心臟外科手術者;④妊娠、哺乳期;⑤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⑥精神異常及不愿合作者;⑦不屬于心腎陽虛、瘀水互結證;⑧急性病變所致的繼發性心衰;⑨預計生存期小于3個月。
兩組均予螺內酯片(新鄉市新輝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151)20mg,卡托普利(福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3174)25mg,地高辛(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053)0.25mg,均每日服用1次。
觀察組加用強心飲合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制附子6g,鹿角片、補骨脂、茯苓、白術、白芍、赤芍各15g,黃芪30g,當歸、桃仁各12g,川芎9g,紅花3g,地龍10g。浮腫兼少尿加車前子12g,澤瀉12g;痰多加制半夏12g,陳皮9g;納呆兼腹脹加砂仁6g,木香12g;咳喘嚴重加葶藶子15g,紫蘇子12g。日1劑,水煎2次,每次取汁150mL,早晚各溫服150mL。
兩組均治療12周。
中醫證候積分主癥(心悸、氣短、乏力、畏寒肢冷)按癥狀嚴重程度分為無癥狀(0分),輕度癥狀(2分),中度癥狀(4分),重度癥狀(6分)。
左室射血分數(LVEF)水平用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
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漿B型腦鈉肽(BNP)水平。
采用明尼蘇達心功能不全生存質量量表(MLHFQ)[6]評價生活質量。量表共設置21個問題,每個問題設置6個選項,分值越高表示影響程度越大。
記錄不良反應情況,持續隨訪6個月。
中醫證候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擬定。癥狀、體征均改善明顯,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0%為顯效。癥狀、體征均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69%為有效。無效:癥狀、體征未見明顯改善,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小于30%。
心功能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擬定。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改善達2級或以上為顯效。心功能改善達1級,但仍不足2級為有效。心功能改善未達到1級為無效。
用SPSS24.0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兩組心功能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LVEF及BNP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LVEF及BNP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LVEF及BNP水平比較 (±s)
時間 組別 例 LVEF(%) BNP(ng/L)治療前 觀察組 48 38.93±4.36 556.52±253.71對照組 48 38.94±4.41 554.63±238.46 t 0.011 0.038 P 0.991 0.970治療后 觀察組 48 49.26±4.97 237.34±123.55對照組 48 44.81±4.75 354.96±145.32 t 4.485 4.214 P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MLHFQ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LHFQ評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LHFQ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8 71.06±6.53 58.39±5.40 10.160 0.000對照組 48 70.09±7.68 65.51±5.35 3.316 0.001 t 0.658 6.383 P 0.513 0.000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8 30.51±3.65 6.52±1.61 41.663 0.000對照組 48 30.33±3.75 10.31±2.59 30.434 0.000 t 0.238 8.610 P 0.812 0.000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觀察組有2例6個月內因心衰再次入院,發生率為4.17%;對照組有8例6個月內因心衰再次入院,發生率為16.67%。兩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19,P=0.045)。
目前尚未完全明晰CHF的發病機制,但水鈉潴留、血容量增加、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等與其發生存在密切相關性。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改善臨床癥狀、抑制心肌重構、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為主。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強心苷、β受體阻滯劑等抗心衰藥物雖能夠對心衰癥狀予緩解,但少數患者單用西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長期用藥耐受性較低[7]。
《素問·痹論》有“心痹”的描述。張仲景曾提出“心水”概念,“心水”的臨床癥狀與現代醫學的心力衰竭相似,并提出該病與心、腎密切相關。CHF心腎陽虛、瘀水互結型所占比例最大[8-9]。強心飲化裁于《傷寒論》真武湯。方中附子溫補元陽,除沉寒痼冷之疾,使水有所主;鹿角片、補骨脂補腎益精,與附子合用溫補腎臟陽氣,腎為五臟陰陽之本,若腎陽可復,則心陽自溫;白術健脾燥濕而溫中,使水有所制;茯苓扶脾助運,使水濕自小便而去;白芍藥斂陰和營,又可利水氣。諸藥合用,溫陽利水皆備,標本兼顧。補陽還五湯出自《醫林改錯》,臨床常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所致的偏癱、肢體運動不利等氣虛血瘀證[10]。方中黃芪為君藥,增加其用量以增強氣旺血行、瘀去絡通之功效。當歸為臣藥,以達補血活血、祛瘀之功效,與黃芪共用可增強益氣活血之效。川芎、赤芍、紅花、桃仁有活血祛瘀之效。地龍性善走竄,通行十二經,可助諸藥祛瘀,瘀去則正扶。藥理研究表明,附子主要成分烏頭堿經選擇性興奮β受體,增加細胞的Na+-Ca2+交換,從而提升心肌收縮力,發揮強心之作用[11]。川芎、當歸、桃仁、紅花有效成分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前列環素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起到活血抗凝的作用,同時能提高心肌細胞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室重構[12]。
強心飲合補陽還五湯加減輔治CHF近遠期療效均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