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亮,田亞振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老年三科,河南 鄭州 450012)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為糖尿病最常見并發癥之一,可引發下肢、足等深部組織潰爛、感染,且由于部分老年患者下肢功能減退,截肢率較高,因此,及時給予安全有效治療方案至關重要[1-2]?,F階段,臨床治療DF壞疽多采用抗感染、控制血糖等治療。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范疇,DF可稱之為消渴病足,屬“脫疽病”范疇,多由陰虛燥熱,熱灼津液,致血行瘀滯澀緩,熱燥耗氣傷陰,使氣陰兩虛,無力行血,日久則發為疾病,故治療以活血通絡、散寒溫經為宜[3]。本研究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補腎活血湯加減內服聯合中藥熏洗治療DF壞疽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76例,均為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年齡大于60歲脾腎陽虛型DF壞疽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61~78歲,平均(69.76±3.12)歲;糖尿病病程2~15年,平均(7.97±2.06)年;壞疽類型為干性壞疽12例,濕性壞疽16例,混合性壞疽10例。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61~80歲,平均(70.11±3.07)歲;糖尿病病程2~16年,平均(8.21±2.13)年;壞疽類型為干性壞疽11例,濕性壞疽17例,混合性壞疽10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糖尿病足診治指南》中DF壞疽診斷標準[4]。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脾腎陽虛辨證標準[5]: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大便溏,脈沉遲無力,足部發涼,皮膚蒼白或紫暗,間歇性跛行;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血糖過高且控制不佳;血管閉塞性脈管炎、大動脈炎所致的下肢缺血性病變;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嚴重精神疾患,無法配合治療。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依病情不同控制血糖、抗感染等。①全身用藥:給予足量抗生素;②局部用藥:壞疽處采用黃馬酒精外涂。待壞疽處與正常組織邊界分離時,局部血運良好者將壞疽處切除、縫合,血運較差者不縫合,每日清潔換藥。
觀察組加用補腎活血湯加減聯合中藥熏洗。①補腎活血湯加減方藥用炒杜仲10g,菟絲子15g,女貞子12g,黨參30g,黃芪20g,炒白術15g,葛根9g,黃精10g,丹參15g,雞血藤15g,牛膝15g,川芎10g,澤蘭9g,水蛭6g,地龍10g,山楂15g,桂枝10g,延胡索20g,細辛4g,甘草6g,陳皮8g。腰膝酸軟加巴戟天15g,炒續斷15g;瘀血甚加當歸尾15g,赤芍10g,全蝎10g;濕濁甚加生薏苡仁10g,蒼術10g。加水煎取藥汁300mL,早晚2次分服。②中藥熏洗方藥用蛇床子30g,枯礬30g,苦參30g,土槿皮30g,貫眾30g,白蘞30g。加水煎熬,將煎好的中藥液倒入預先消毒好的不銹鋼臉盆中,架上木熏洗架,患者將足部置于熏洗架上,熏蒸創面,待中藥液溫度降至38℃左右,使用換藥碗舀取中藥液,緩慢淋洗足部,1次15~30min,日2次。持續治療20天。
踝肱指數(ABI)、趾肱指數(TBI),采用8MHz多普勒探頭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踝動脈收縮壓、肱動脈收縮壓,兩者比值即為ABI;同時檢測兩組趾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比值即為TBI。
臨床癥狀積分,包括皮膚溫度、疼痛、皮膚色澤等。皮膚溫度:正常(4分)、間斷發涼(3分)、持續性發涼(2分)、局部保暖后仍發涼(1分)、高溫環境下持續發涼(0分);疼痛:正常(4分)、勞累后患足疼痛(3分)、靜息狀態下間斷疼痛(2分)、靜息狀態下持續疼痛(1分)、靜息狀態下持續疼痛影響睡眠(0分);皮膚色澤:正常(4分)、間斷性蒼白(3分)、持續性蒼白或蒼黃(2分)、皮膚呈紫紺色(1分)、皮膚紫黑色(0分)。
炎性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白細胞介素-12(IL-12)水平。
用SPSS22.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多普勒肢體血流圖顯示下肢動脈狹窄改善2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多普勒肢體血流圖顯示下肢動脈狹窄改善5%~20%。無效:未達“有效”標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ABI、TBI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BI、TBI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BI、TBI比較 (±s)
組別 例 ABI TB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8 0.88±0.19 1.25±0.32 0.42±0.09 0.67±0.20對照組 38 0.85±0.20 1.01±0.24 0.39±0.10 0.55±0.13 t 0.670 3.699 1.375 3.101 P 0.505 <0.001 0.173 0.00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時間 組別 例 皮膚溫度 疼痛 皮膚色澤治療前 觀察組 38 2.09±0.45 2.15±0.38 1.89±0.51對照組 38 2.22±0.39 2.27±0.41 2.02±0.49 t 1.346 1.323 1.133 P 0.183 0.190 0.261治療后 觀察組 38 3.67±0.30 3.71±0.28 3.59±0.39對照組 38 2.70±0.36 2.82±0.40 2.69±0.46 t 12.760 11.236 9.200 P<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時間 組別 例 IL-6(mg/L) TGF-β1(ng/mL) IL-12(mg /L)治療前觀察組 38 45.13±12.27 130.52±11.34 57.69±12.06對照組 38 59.97±15.66 142.65±12.75 65.89±15.39 t 4.598 4.382 2.585 P<0.001 <0.001 0.012觀察組 38 98.36±20.09 159.69±14.63 85.39±16.78對照組 38 95.89±19.67 157.78±15.21 88.62±17.11 t 0.542 0.558 0.321 P 0.590 0.579 0.409治療后
DF壞疽具有傷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臨床多表現為皮膚潰瘍、足部疼痛、肢體壞疽等,且由于老年群體存在機體免疫力低下等,極易引發壞疽感染,甚至威脅生命[6]。
中醫認為,寒濕之邪入侵人體,寒凝阻滯,致瘀滯氣機,經絡阻滯,故而發病;《臨證指南醫案》有云:“經主氣,絡主血,凡氣血既久阻,血亦應病,循行之脈自痹”;指出脫疽病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而“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則指出脫疽病病位雖在足,但其病機與腎、脾等臟腑均有密切聯系。因此,治療應以活血益氣、益腎健脾為主,故選用補腎活血湯[7]。補腎活血湯方中炒杜仲、菟絲子主入腎肝,可助腎陽、填腎精、調血脈;女貞子主入腎陰,可養陰滋腎、填精益髓;黨參、黃芪、炒白術補脾肺之氣,可使氣血生化有源;葛根、黃精解肌退熱、補脾益氣;丹參、雞血藤、牛膝、川芎、澤蘭主入血分,可補血行血、理氣止痛、通絡祛瘀,重用活血補血之品,使活血而無耗血之弊,行氣而無傷陰之慮;水蛭味咸,為血肉有情之品,可發揮散積聚、破血瘀、利水道、通經脈功效;地龍為蟲類藥,有熄風消腫、利水清熱、通行經絡之功;山楂健脾消食,活血化瘀;桂枝利水助陽、溫通血脈;延胡索主入氣分,可達舒筋活血、止痛理氣之效;細辛散寒溫經,可助桂枝溫通血脈之功;甘草、陳皮健脾行氣。諸藥配伍,共奏健脾益腎、溫經散寒、活絡消痹功效[8]。中藥熏洗方中蛇床子可燥濕祛風,殺蟲止癢;枯礬、苦參、土槿皮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血等功;貫眾、白蘞可殺毒祛瘀?,F代藥理表明,補腎活血湯中炒杜仲、菟絲子等成分可改善腎功能,緩解DF臨床癥狀。中藥熏洗方利用蛇床子、枯礬等藥物,可有效改善DF壞疽造成的濕癢、疼痛等癥狀,促進創面愈合[9]。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皮膚溫度、疼痛、皮膚色澤等癥狀積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還發現,治療后,觀察組ABI、TBI高于對照組,IL-6、TGF-β1、IL-12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治療可改善踝肱、趾肱功能,降低機體炎性水平。
綜上可知,補腎活血湯加減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脾腎陽虛型DF壞疽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踝肱、趾肱功能,緩解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