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煌輝,潘自元
(1.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推拿科,湖南 長沙 410006;2.湖南中醫藥大學2016級本科生,湖南 長沙 410208)
頸源性頭痛主要是因頸椎或者是頸部組織受到損傷后,在自我修復、自身調節機制作用下,軟組織損傷后的滲出、充血、水腫、增殖過程中,部分組織形成粘連、疤痕、攣縮、堵塞,由此而引起的一種積累性損傷的慢性疾病,較常見癥狀是一側或兩側頭部交替疼痛劇烈發作[1]。本研究用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32例,女8例;年齡38~80歲,平均(59.3±13.9)歲。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9~81歲,平均(60.1±12.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按國際頭痛協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2004年頒布的頸源性頭痛診斷標準[2]。①疼痛源自頸椎,頭部頸部大于等于1個或1個以上的部位疼痛;②臨床表現、實驗室、影像學檢查支持頭頸部軟組織損傷類疾病是誘發頭痛的原因;③支持疼痛源自頸部疾病或損傷的證據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之一;a.臨床癥狀體征提示疼痛的病變部位在頸部;b.診斷性(頸部結構或神經根神經阻滯)治療陽性。④針對頭頸部軟組織損傷引起頭痛的病因治療后3個月內,疼痛緩解。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且符合以下條件。①無感染性疾病和嚴重內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癥、低血壓。②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接受相應檢測、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應治療并接受隨訪;③可接受并完成針刀治療。④符合針刀醫學適應證。
排除標準:不符合頸源性頭痛的診斷標準。①眼源性頭痛,如青光眼、屈光不正。②耳源性頭痛。③鼻源性頭痛。④牙源性頭痛。⑤慢性頭痛見于顱內占位性病變、結核性腦膜炎、慢性硬膜下血腫、高血壓病。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⑦針刀醫學禁忌癥,施術部皮膚有感染破潰。⑧不能按規定要求完成治療及隨訪。
對照組用布洛芬緩釋膠囊0.3g(廣州柏賽羅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148)0.3g,1日3次;暈痛定(河南龍都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Z10950093)1.2g,1日1次,即20天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
治療組用針刀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兩手掌重疊、掌心朝下、墊于前額,暴露出頭頸部及背部,對于寰枕筋膜攣縮型的頸椎病者,在上、下項線區域內進行操作。①定點:枕外粗隆、枕大神經、枕小神經、耳大神經在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聯合腱在顱骨附著處,頸2~胸12棘突頂點,肩胛提肌起始部位。②定向:把針體垂直于皮膚,刀口線與神經、血管、肌纖維平行。透過皮膚后、針刀刀體與骨面垂直。③加壓分離:刀口線鈍性分離神經、血管、肌纖維組織后④刺入:針刀刀口線的刺進患者的枕骨,到達枕骨骨面后,針刀在分離后的神經、血管、肌纖維邊緣進行探索,把刀口線調整與之相平行,縱切三刀,把卡壓神經的肌纖維松解后,手下感到針刀松動,把針刀拔出來,壓迫止血3~5min,消毒、然后創可貼敷貼。枕神經、枕大神經、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面神經出口松解,首先找到患者相應部位的壓痛點,牽扯處或者卡壓處,在第2頸椎至第12胸椎棘突處進行縱行切割項韌帶和棘上韌帶在棘突附著處纖維。肩胛提肌起始部的松解,首先找到肩胛骨的肩胛岡的內側緣和肩胛骨的內上角,摸到肩胛肌和岡上肌的起始部分,嚴格按照針刀操作的四步規程。使用I型4號漢章針刀,找到肩胛骨內上角肩胛提肌起始部位的位置定點,消毒,針刀定向、加壓、分離、刺入,到達肩胛骨內上角的內側緣,刀針垂直于肩胛骨岡上窩的骨面,刀口線沿肩胛骨內上角的內側緣平行切割松解肩胛提肌起始部分腱膜,刀下有松動感出針刀,在針刀突破筋膜到達骨面過程中,遇到條索狀硬結的時候,迅速切割突破筋結,不要刺到骨面;詢問患者感覺,及時對進針的角度和方向進行適當的調整。治療7天。
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疼痛變化[4],0表示無痛,10代表最痛。
用SPSS22.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3]。顯效:頭痛癥狀消失,沒有再發作。有效:頭痛癥狀改善,頭痛發作頻率減少,程度減輕,單次疼痛時間縮短,體征緩解。無效:頭痛程度、時間、頻率、其他伴隨沒有變化或加重。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兩組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9.01±1.02 4.01±1.35對照組 40 9.02±1.03 5.58±1.21 t 8.301 4.255 P<0.05 <0.05
針刀治療屬于閉合性微創松解術,具有一定的針刺和手術刀的效果,可以解除組織的粘連、痙攣、疏通堵塞等,直接解除損傷組織對神經的卡壓,糾正脊椎關節和寰枕關節的錯位和松動,恢復其正常的空間位置,解除其異常體位對神經、血管的擠壓、扭曲、牽拉作用,改善其運動狀態下不平衡,減輕壓力,減少或消除對血管和神經的損傷,促進微循環,改善缺血、缺氧癥狀,促進正常血供,減少炎癥反應的出現,讓器官、組織、細胞可以進行正常新陳代謝,促進腦組織的正常恢復[5]。其次,針刀在刺入和切割松解過程中還可以刺激機體腧穴和觸激神經,起到針灸學中針刺的作用,發揮針刺止痛效應;增高中樞神經的肽類物質含量,提高痛閾,從而有利于緩解疼痛,起到針刺麻醉效應[6]。
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