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云,許 會,劉元梅
(1.山東省青州市人民醫院,山東 青州 262500;2.山東省青州市中醫院,山東 青州 262500)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也是致殘的重要原因。I期SHS是治療的最佳時機,若延誤治療易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1-2]。中藥冷熱交替浸泡是由冷熱交替浸泡改良而成的中西醫結合療法,具有調節交感神經功能,緩解患體疼痛、腫脹的作用。本研究自擬肩手綜合征I號方(簡稱I號方),及肩手綜合征Ⅱ號方(簡稱Ⅱ號方)分別配制冷、熱浸泡液治療I期SHS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I期SHS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治療組男17例,女26例;年齡(61.71±7.22)歲;病程(1.17±0.52)個月;腦出血18例,腦梗死25例。對照組組男15例,女28例;年齡(61.84±7.13)歲;病程(1.32±0.64)個月;腦出血14例,腦梗死29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原發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3]和《腦卒中的康復評定與治療》中I期SHS的診斷標準[4],并經CT、MRI明確原發病變部位、類型;②年齡小于等于80歲;③未應用本研究以外的治療原發病和SHS的藥物和康復療法;④患者知曉研究內容并自愿參加,研究獲單位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 ①患有肩關節周圍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上肢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原發病,以及骨質疏松、骨腫瘤、骨結核等疾病影響治療;②過敏體質、皮膚病;③心肺、造血系統功能嚴重障礙;④認知障礙、估計不能完成治療周期。
兩組均用藥物常規治療原發病,并且進行康復干預,主要包括良肢位擺放、關節主被動訓練、Bobat手法、作業治療(插木釘、捏揉橡皮泥、搭積木)等。每日訓練2次。
治療組加用改良中藥冷熱交替浸泡。I號方藥用大黃、黃芩、黃柏、白芍各60g,甘草15g;Ⅱ號方,藥用透骨草30g,威靈仙、五加皮、海桐皮、土茯苓、川楝子、劉寄奴各15g,桂枝、川芎、紅花、沒藥、乳香各10g。將上述兩方分別加水2000mL,浸泡30min,煮沸5min后過濾,分別用恒溫箱冷卻I號方浸液至約10℃,冷卻Ⅱ號方浸液至約40℃備用。治療時先用I號方浸液浸泡患肢l0min,再用Ⅱ號方浸液浸泡10min,最后以I號方浸液浸泡10min結束。每日治療2次。兩組療程皆為4周。
疼痛程度評估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0~10分,表示“無痛”至“難以忍受的劇痛”[5]。
患手腫脹程度評估應用排水法,測量并計算兩手體積差值,差值越大則表示患手水腫程度越嚴重[6]。
患手精細動作運動協調能力和感覺功能評估應用Lindmark評分表,其中動作運動協調能力,共24分;感覺功能共8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7]。
生活質量評估應用SF-36生活質量評價量表(36-item short form,SF-36),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8]。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VAS、Lindmark、SF-36評分和水腫體積差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VAS、Lindmark、SF-36評分和水腫體積差比較 (±s)

表1 兩組VAS、Lindmark、SF-36評分和水腫體積差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VAS(分) 體積差(cm3) Lindmark(分) SF-36(分)運動協調能力 感覺功能治療組 43 治療前 7.11±2.24 5.34±1.57 9.41±4.40 3.48±1.32 30.29±9.32治療后 2.84±1.01*△ 3.43±1.021*△ 13.27±5.051*△ 5.37±1.251*△ 45.24±10.401*△對照組 43 治療前 7.20±2.21 5.47±1.81 9.12±4.39 3.25±1.34 30.67±9.49治療后 4.27±1.31* 4.43±1.20* 10.38±5.34* 4.51±1.38* 41.78±11.81*
SHS的發病機制復雜,一般認為腦卒中后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患肢交感神經興奮、血管痙攣,引起患肢疼痛、水腫;而疼痛進一步刺激末梢感覺神經,并傳至脊髓,導致脊髓中間神經元興奮性增高,血管功能紊亂,造成惡性循環[9]。I期SHS主要表現為患肢疼痛、水腫,是降低殘障率的最佳治療時期。冷熱交替浸泡是減輕患肢疼痛、水腫的有效方法。冷療一方面可通過抑制患肢交感神經興奮性和血管痙攣,減少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迅速緩解腫脹;另一方面能降低神經興奮性,減慢傳導速度,抑制甚至阻斷各種病理性信號的傳導,起到鎮痛作用;再者,冷療可降低肌肉的興奮性,起到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熱療可改善局部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加諸皮膚的溫熱刺激向中樞神經傳遞沖動,可以激活相應區域受損的神經細胞,促進功能恢復[10]。總之,冷熱交替刺激就局部而言,可促進血管擴張-收縮反應,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達到消腫、止痛、解痙的效果。就整體而言,這種良性刺激可沿神經通路向中樞系統傳導,促使受損功能區神經細胞發生可塑性改變,從而改善患肢功能[11]。
SHS屬中醫“肩痹”等范疇。以氣血虧虛為本,血、水停為標。中醫外治法的特點是“氣血流通即是補”,故現有中藥冷熱交替浸泡治療SHS的文獻多以“祛風除濕、暢通氣血”為治則[12]。中醫認為,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采用“祛風除濕、暢通氣血”的方劑制備熱浸泡液契合了“血得熱則行”的中醫學原理,但制備冷浸泡液與“血得寒則凝”的原則相悖,更不符合冷療的現代醫學設計初衷。Ⅰ號方制備冷浸泡液,方中大黃、黃芩、黃柏清熱涼血,活血消腫;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用,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使“血得寒則凝”。Ⅱ號方制備熱浸泡液,方中透骨草、土茯苓、海桐皮、五加皮、威靈仙祛風除濕、化瘀消腫,劉寄奴、紅花、乳香、沒藥化瘀止痛,川芎、桂枝溫通經脈并引藥上行。諸藥合用,祛風除濕,化瘀止痛,使“血得熱則行”。改良后的中藥冷熱交替浸泡療法,“凝血”“行血”交替進行的中醫治療機制與促進“血管擴張-收縮反應”的冷熱交替療法治療機制更為契合。研究結果證實,康復干預基礎上分別采用I號方、Ⅱ號方制備冷、熱浸泡液治療I期SHS可緩解疼痛,減輕腫脹,改善患手精細動作運動協調能力和感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改良中藥冷熱交替浸泡療法治療I期SHS可緩解疼痛,減輕腫脹,改善患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