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莉萍,馬向東,鐘曉鳳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醫院藥劑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注射用燈盞花素是一種中藥制劑,能減輕血管阻力,改善腦組織血流灌注,調節微循環,拮抗血小板凝集,促進氧自由基清除,心腦血管病防治中療效顯著[1]。近年有研究表明,應用注射用燈盞花素可輔助治療骨性關節炎、糖尿病腎病、肝損傷等疾病[2]。目前臨床常將葡萄糖注射液(GS)、氯化鈉注射液(NS)、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GNS)作為注射用燈盞花素溶媒,但酸性介質中其有效成分野黃芩苷易出現沉淀,且藥品說明書亦明確指出,其不宜于pH值小于4.2溶液配伍[3]。故對臨床常用溶媒與注射用燈盞花素配伍后穩定性進行系統、全面分析,在確保有效成分含量合格,保證藥物有效性、安全性方面有積極意義。本研究通過分析注射用燈盞花素與9 g/L NS、50 g/L GS、100 g/L GS、50 g/L GNS配伍后的穩定性,旨在為臨床科學用藥提供參考依據,報道如下。
9g/L氯化鈉注射液(9 g/L NS,無/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0581);50 g/L葡萄糖注射液(50 g/L GS,河北天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822);100 g/L GS(河北天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819);50 g/L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 g/L GNS,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573);注射用燈盞花素(50 mg,昆明龍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3020666);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野黃芩苷對照品(批號:110842-201709);美國Fisher公司色譜甲醇;純化水。
電子天平(德國賽多利斯,CPA225D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1260型);不溶解性微粒分析儀(GWF-8JD型)由天河醫療儀器公司提供;pH計(德國Mettler-Toledo,ELTA32型);日本島津UV2450型紫外分光光度計。
藥品性狀、包裝、有效期明確符合標準,抽取(無菌注射器)滅菌注射用水加入注射用燈盞花素(50 mg),搖勻,完全溶解,分別加入250 9 g/L NS、50 g/L GS、100 g/L GS、50 g/L GNS,充分混勻,避光、室溫密封保存。
野黃芩苷真空干燥24 h,取適量精確稱重,置入量瓶(10 mL)中,甲醇溶解,超聲處理0.5 h,制成含0.2 mg野黃芩苷的溶液1 mL,均勻混合,避光、室溫密封保存。
0 h、2 h、4 h、6 h、8 h取樣,參考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4]評估配伍溶液穩定性,涵蓋pH值、外觀、有效成分、不溶性微粒、雜質變化,各溶液均進行3次檢測,取平均值。①pH值:各溶液pH值均以pH計平行測定,相對標準偏差不足5%提示無明顯變化。②外觀:黑色、白色背景下觀察配伍溶液澄清度、顏色。③不溶性微粒:溶液置于燒杯,不溶性微粒數量以不溶解性微粒分析檢測;1 mL溶液中大于等于10 μm微粒數應小于等于25粒,大于等于25 μm微粒數應小于等于3粒。④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檢測:a:色譜條件:色譜柱(Kromasil C-18)5 μm,250.0 mm×4.6 mm;流動相:體積比40∶60的甲醇-0.1%-磷酸溶液,柱溫30℃,流速1.0 mL/min,波長335 nm,進樣量5 μl,根據野黃芩苷峰計算理論板數應大于等于5000。b:線性關系:自動檢測對照品溶液,橫坐標:進樣量(x,μg),縱坐標:峰面積(y),進行線性分析,并據此計算所測成分。⑤野黃芩苷:吸取溶液,自動進樣,測定峰面積,計算各時間點野黃芩苷相對百分比,0 h為100%。⑥雜質:吸取溶液,自動進樣,根據面積歸一化法計算,注意雜質峰面積和小于等于2%總峰面積。
8h內各配伍溶液pH值見表1。
100g/LGS配伍溶液放置8 h時可見輕微渾濁,而放置0、2、4、6 h時各配伍溶液均呈澄明狀態,淡黃色,無明顯顏色變化及氣泡、沉淀生成。
放置8h時100 g/L GS、50 g/L GNS配伍溶液大于等于10μm微粒數1mL超過25粒,而其他時間點各配伍溶液微粒數符合規定,見表2。

表2 各配叢溶液不溶性微粒比較
8 h內各配伍溶液野黃芩苷穩定,變化不明顯,見表3。

表3 野黃芩苷
8 h內各配伍溶液總雜質無明顯變化,符合靜脈輸液標準,見表4。

表4 雜質變化
燈盞花素是提取自燈盞花中的黃酮類成分,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散寒解表、通絡止痛、消積等作用,目前其制劑類型較多,相較于膠囊、片劑等,注射用燈盞花素應用更加廣泛,其起效迅速,能滿足急重癥需求,但易受配伍溶液放置時間、配伍不當影響治療安全性及效果[5]。
藥理研究指出,野黃芩苷是一種黃酮苷類化合物,同時亦是主要注射用燈盞花素活性成分,總黃酮中其含量占比高于95%[6]。本研究以野黃芩苷作為注射用燈盞花素有效成分,通過甲醇溶解、測定,結果表明,8h內各配伍溶液中野黃芩苷性質穩定,正常范圍內雖有略微變化,但幅度不明顯,符合注射用大于等于98%標準。另外pH值、外觀、不溶性微粒及雜質變化亦可作為配伍溶液穩定性的評價指標。本研究發現,8h內注射用燈盞花素與9g/L NS、50g/L GS配伍后pH值、外觀、不溶性微粒及雜質無明顯變化,但與100g/L GS配伍后8 h時可見輕微渾濁,而與50g/L GNS配伍后8h時標本溶液大于等于10μm微粒數1mL超過25粒。表明注射用燈盞花素不宜與100g/L GS、50g/L GNS配伍。野黃芩苷中酚羥基呈酸性,其與酸性溶媒(pH<4.2)配伍易造成藥物析出[7]。NS pH值為4.5~4.7,而GS、GNS pH值分別為3.2~6.5、3.5~5.5[8]。注射用燈盞花素藥品說明中其溶媒包括GS,但難以保證其pH值維持大于等于4.2,仍存在渾濁、藥物析出等安全隱患[9]。故臨床建議注射用燈盞花素最好與9 g/L NS配伍使用,同時盡可能于8 h內完成輸注,不建議與50 g/L GNS、100 g/L GS配伍使用,且應盡量避免和50 g/L GS配伍使用。從而降低藥物不良反應風險,保證用藥安全性及有效性。
綜上,9g/L NS可作為注射用燈盞花素理想配伍溶媒,同時為防止藥液變質、降效,臨床還需注意注射用燈盞花素與其他藥物混用時需先以0.9 NS或注射用水溶解,再進行混合,若出現藥物析出或渾濁需立刻停用,另外應避免與酸性藥物(pH<4.2)聯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