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昊 攝影|李輝
4月,春風吹綠首都北京,綠意盎然的京郊山林里翻滾著陣陣松濤,出沒著野獸生靈,首善之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物多樣性綠色交響曲正在奏響。
北京已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截至2020年,北京地區共有維管束植物2088種,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不久前公布了全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共有596種野生動物在這1.6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鳥類超過500種,占我國鳥類物種數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在二十國集團(G20)國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此次《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公布的596種北京陸生野生動物進一步明確了北京的動物資源家底。據悉,《名錄》以北京市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成果為本底資料,以《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北京獸類志》《北京鳥類志》《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及地理分布》《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中國蛇類》《中國兩棲動物檢索及圖解》和《北京脊椎動物檢索表》等為基本資料,結合野外調查記錄信息,經編審委員會論證、篩選和確認形成。其中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126種,包括黑鸛、褐馬雞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種,豹貓、鴛鴦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種。
生物有著最樸素的生存本能,哪里能生活,哪里能吃飽,就在哪里定居。透過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置的紅外監測相機,你能看到貉在潺潺山澗旁邊悠閑玩耍,一群狗獾“追跑打鬧”,野豬享受地蹭著樹皮……保護區副主任田恒久笑稱:在這兒野生動物是真正的“主人”,我們工作人員是它們的“保鏢”。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候鳥監測顯示,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中的黑鸛,在北京棲息區域不斷擴大,除“中國黑鸛之鄉”房山區外,海淀、大興、順義等區也出現了它們的身影。就在不久前,馬錢科植物品種尖草帽在密云五座樓森林公園中被科研人員發現,這種水生的小草雖不是什么珍貴品種,但在北方內陸卻是“稀客”。而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的瀕危蘭花品種“北京無喙蘭”則現身延慶霧靈山,成為首都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的佐證。野生動物不僅僅在京郊的密林中 “占山為王”,而且已經向城市“進軍”。地處鬧市的亞運村小微濕地已經陸陸續續迎來了多個野鴨家庭“安居樂業”。去年6月,一只野鴨媽媽帶著鴨寶寶們在鳥巢邊的路口“招搖過市”,交警叔叔“貼身護送”,過往車輛紛紛停車讓行。北京人的老朋友——長耳鸮,也已經成群“落戶”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中。首都北京,已經成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命共同體。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市22%的土地已被納入自然保護地,守護著超九成的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的西北端,太行山和燕山在此交匯,五大河流分布全域,森林、濕地、農田和城市構成了生態系統的主要骨架。森林生態系統主要由落葉闊葉林、疏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等生態系統組成,濕地資源包括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4個類型。大面積的山地環境和豐富的濕地資源成就了生物的多樣性。與其他國家首都及國際化大都市相比,北京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自1985年北京建立松山、百花山兩處自然保護區以來,通過近40年的努力,北京先后建成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79處,總面積達到36.8萬公頃,約占市域面積的22%,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已經形成。由于這些保護地主要集中在生態涵養區,使得全市90%以上的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下一步,北京市將進一步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讓自然保護地成為珍稀動植物的“天堂”。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一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如何,直接反映這一區域生態環境的發展質量。近年來,首都北京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自2012年以來,連續開展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形成千畝以上綠色板塊260處、萬畝以上大尺度森林濕地29處。特別是在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中,努力打造以鄉土植物為主的綠化景觀,更多栽植野生動物喜愛的食源植物,用高水平的綠化工程聯通了碎片化的生態孤島,提升了首都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44.6%,森林蓄積量達到2690萬立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
與生態空間不斷擴大成正比的是森林質量的持續提升。俗話說三分種,七分養。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山區生態林中幼林撫育工作,編制了《北京市森林經營規劃》,采用近自然森林經營方式實施森林健康經營累計62萬公頃。2006年和2016年兩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10年間北京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由29.20立方米增加到39.21立方米,增幅達34%,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顯著提升,為豐富生物多樣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城市不應是生物多樣性的“荒漠”,人與野生動物共同分享綠色家園才是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從2020年3月開始,地處鬧市的北京市亞運村小微濕地陸續迎來了4個野鴨家庭“安居樂業”。北京人的老朋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長耳鸮,也已經成群“落戶”在城市副中心的林海中。近年來,在東城區新中街、西城區廣陽谷、朝陽區北辰等城市中心區建設城市森林和小微濕地試點示范區40處,為小型野生動物棲息創造了良好環境。在平原地區人為干擾較少的區域,通過種植灌木叢、食源和蜜源植物,營建本杰士堆和生態島等措施,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食物和水源。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野生鳥類記錄已從10年前的420多種增加至目前的503種,十年間增加近80種。城市生態的持續恢復,讓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地與市民“親密接觸”。

一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直接反映生態環境的發展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從2012年至今,開展了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推動首都生態建設大踏步向前邁進,大片森林匯成林海,聯通了碎片化的“生態孤島”,打通了野生動物的遷徙之路,也提供了更廣闊的棲息空間。特別是2018年啟動的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建設,在植物選擇上堅持“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十字方針,更多栽植方便野生動物取食的食源植物,實現了對野生動物的“特別優待”,城市森林,正是這一工程的“代表作”。從喧鬧的街道步入西城常樂坊城市森林,就好像進入一個樹影婆娑的世外桃源,這里沒有成行成列、整齊劃一的方正樹林,也沒有硬邦邦的水泥馬路,映入眼簾的是側柏、白蠟、銀杏等鄉土喬木組成的森林群落;一截平放的樹樁就是游客天然的座椅,旁邊緊挨著的是用樹枝、竹筒、瓦片等搭成的“昆蟲之家”。漫步在公園中,樹上有鳥、草下有蟲,迎面而來的是大山深處特有的清風,享受到的是“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的野趣。這樣的城市森林,北京已經建成超過50個。
截至目前,北京在綠化建設中,共營建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295處、小微濕地491處、本杰士堆2200處、設置人工鳥巢5027個以及昆蟲旅館1338處,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44萬余株。從綠起來、美起來到“活起來”。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王金增說,如今北京的綠化建設已經不僅僅考慮景觀和綠化效益,而是更加重視提高生物多樣性,更加聚焦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生命多樣,生態才能多彩。
北京市的自然保護地,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天堂。今年年初,北京市發布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將對自然保護地開展生態系統調查監測,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通過針對生態廊道、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受損生態系統修復,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

為系統性地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北京打出了立法、執法、救護組合拳。《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等法規的頒布實施,助力形成更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特別是2020年6月1日,新版《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這一堪稱史上最嚴格的野生動物保護地方法規明確規定全域禁獵、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提高了處罰力度,對打擊非法交易、非法食用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一年多來,北京市執法部門陸續開展了“凈網行動”“春雷行動”等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專項行動,解救野生動物7000多只,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近幾年,北京市還持續強化野生動物救護工作,“十三五”期間,累計救護各類野生動物237種1.9萬只(頭),有1.4萬只(頭)野生動物經過救治康復重新回歸自然。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我們對生靈報以善意,自然便會給與慷慨的回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萬物共享綠色家園,北京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