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欣晨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環境保護作為國家和平穩定發展的前提,在生態環境領域進行統籌規劃與創新,并出臺了系列相關政策。當下,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在云南省昆明市舉辦,大會聚焦“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方法,與全球通力合作,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作為主辦國的責任與擔當,也大力宣傳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全球共建生態文明的美好愿景。
為探索人與自然協同發展新模式,廣汽豐田攜手中國綠化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積極踐行國家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基金會、企業及NGO三方通力合作,助力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保持生物多樣性絕非易事。生態循環過程中任意一個節點的破壞,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整體改變甚至崩塌。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從多角度、多方面對生態系統的整體進行科學而緊密的研究與修復,從而推動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少不了綠色,而一個健康循環的生態系統離不開森林。與其他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森林生態系統是生物種類最多、結構最復雜、生物生產力和現存量最大、生態效益最強的生態系統。它在抗御風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變化、凈化環境等方面承擔著重要角色。因此,在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方面,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2017年,以生態循環過程中科學恢復森林、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提高生態承載力和資源環境容量為項目重點,廣汽豐田攜手中國綠化基金會發起成立“中國綠化基金會廣汽豐田公益基金”,委托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區及周邊社區開展多重效益森林保護與恢復項目。
2019年起,為了更好地推行科學的森林生態系統恢復,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廣汽豐田與中國綠化基金會啟動自然中國——瀕危物種保護計劃,以科學研究為依托,協助進行瀕危物種及棲息地的調研工作;同時將云龍天池森林恢復模式和保護工作延伸至整個云南省,擴大項目影響力和傳播力。
2021年,項目團隊積極為COP15大會提供了研究成果、數據支持、案例推廣及政策建議,在大會上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成果,彰顯了企業的綠色責任。在大會上, “云龍天池多重效益森林恢復項目”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云龍項目只是一個開始,團隊后續將在其他相似瀕危生物棲息地開展調研保護工作,同時以省為單位聯動多方進行公眾項目綠色宣傳,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共建生態文明與命運共同體。

通過整合多方資源,項目團隊在云南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社區,開展多重效益森林恢復,針對森林恢復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環境因子進行科研監測,組織基于公眾科學的本底調查和自然體驗活動。
基于此,日常工作內容共有森林恢復和撫育管護、科研監測、社區發展與公眾自然體驗和教育四大方面。至今,已成功在火燒跡地種植云南松、華山松等共17.33萬株樹苗,示范性恢復了1000畝植被,并將繼續對400余畝植被進行人工促進更新。這一地方生物多樣性保護初見成效,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正重現勃勃生機。此外,結合滇金絲猴棲息地和天池森林的科普資源,項目一方面設計自然教育課程,組織公眾參與活動;另一方面,發動社區參與,開發生態產品,在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利用中受益。
為了更廣泛傳播綠色理念,項目從科學志愿者活動和青少年自然體驗活動兩個方面著手,不斷拓展新模式。
2020年8月,項目組在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了第四次科學志愿者活動,8名志愿者在天子山和天池區域進行徒步考察。在收集相關物種資料的同時,參與者實地了解自然,親身感受到生態保護工作的不易與重要,更深切地體會到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聯系。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每一個公民提升生態文明意識,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為了讓青少年在成長中更好地接受環境教育,項目團隊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期間,組織同學們到保護區和暑場社區大浪壩持續開展自然體驗活動,包括1次自然教育培訓和4次自然體驗實踐活動。此外,項目團隊積極對接外部教育機構,策劃云龍天池暑期學校,共籌備4場親子夏令營活動,在寓教于樂中向家長和孩子傳遞綠色理念。在如今“雙減”背景下,項目關于環境教育的策劃方案也為探索未來教育新模式提供了樣本。
保護是為了更長久地發展。中央一號文件把生態振興擺在重要位置,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人居環境整治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保護地項目持續激發社區凝聚力,進行社區與農村能力建設及環保培訓、生態產品開發與能力體系建設,讓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2019年起,項目協助當地合作社開發推出第一款生態產品——正冬諾鄧火腿,同時挖掘了牛肝菌、雞油菌等生態產品。合作社實現相關收入合計17.4萬元,受益農戶約60戶。
在城市周邊,項目團隊以廣汽豐田工廠生態園為試點,在廣州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探索拓寬環境產業鏈。期間,項目組共在廣州市內組織開展園藝活動兩次、放映交流會1次、城市生物多樣性檢測與維護活動6次,這些活動對提升市民整體環保意識、引領社會實現綠色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的全球評估報告指出,瀕臨滅絕的物種,其中許多是數十年之內變成瀕危的,已經多達100萬種。殘酷的事實讓我們意識到,單一森林植被的人工種植與恢復并不能滿足人類和動植物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拯救瀕危物種的目標,科學恢復森林、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項目團隊積極實施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的調查、研究與保護工作,助力整個生態系統維持整體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瀕危物種保護計劃是針對云南省和藏東南地區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瀕危物種,如滇金絲猴、金錢豹、云豹等的保護行動及調查空缺開展的一項工作,對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開展科學研究、修復與維護工作,主要圍繞物種種群數量與分布調查、棲息地保護與恢復、社區監測巡護與社區生計發展等方面展開。
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核心和交匯區域,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2020年開始,項目組在滇西北森林區域調查那仁滇金絲猴種群等物種的數量和分布,以及該區域的動植物本底信息,進行數據補充。通過帶領當地社區居民開展物種調查、科研監測等工作,提高護林員、社區村民的保護能力和意識;通過公眾參與活動,大力宣傳區域保護工作,擴大滇金絲猴等物種保護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在滇南森林區域評估在孟連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森林保護、跨境保護工作的可能性,制定了利用紅外相機進行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方案。

2020年10月起,項目推進至藏東南地區,進行以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主體的首批紅外相機布設工作。通過墨脫原始森林80臺紅外相機獲得的數據成果,將為后續完善監測體系、建立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同時,項目組召集滇西北森林區域那仁村村民一同參與物種維護,借助紅外相機布設和使用的培訓,與村民一起制定巡護監測制度、垃圾處理方案、社區保護地申請等工作,提升保護積極性。帶著現代的科學監測方法,項目組與數百年世代居住于滇南森林孟連臘福黑山的拉祜族、阿卡族村民一起重新走進山林,結合族群傳統文化,一起推動對臘福黑山森林的保護,探索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
為迎接COP15大會的到來,項目借助大會主場地昆明,向世界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上取得的成果,并聯合多方共同組織了“自然昆明”科學志愿者活動,包括城市紅外相機監測和寄生植物調查。
活動圍繞昆明城市野生動植物展開調查,發動群眾參與、了解和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實際行動為大會的舉辦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做貢獻。通過志愿者提供的物種信息,團隊在活動結束后加以收集整合,填補了昆明城區生物多樣性的本底資料空缺,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提供了依據。
多重效益森林保護與恢復項目成功打造了云龍模式,目前已擴大至整個云南省和藏東南地區,將持續在生物保護空缺區域開展工作,對不同類型森林的保護和恢復提供示范作用。五年以來,項目涉及范圍之廣、活動種類之多、宣傳力度之大,將對項目參與方及社會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項目的實施為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為建立社區保護地貢獻了社會力量。同時,發起方借助COP15大會的國際舞臺廣泛宣傳項目,彰顯綠色責任與品牌影響力。
項目成功實現了基金會、社會組織、企業與政府間的協調和資源對接。項目通過多方聯動,召集領域專家,開展監測評估,為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恢復提供實踐案例;總結方法,為我國植樹造林的生產經營提供參考建議。同時,以自然觀察節、科學志愿者活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分享會等公眾活動為載體,加強了三方與公眾交流的銜接,有效發揮了社會組織協助提升全民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作用。

項目的實施為自然保護區提供了生態系統、生態資源與物種多樣性的調查數據,增強了保護區管理工作的系統性,為未來推行進一步的生態系統修復與物種保護打下堅實基礎;加強了周邊區域環保能力建設,通過組織實施自然教育培訓與科普宣教活動,真正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發展。
項目通過號召周邊社區參與生態保護工作,共享生態信息資源,讓社區居民學會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對社區合作社培訓賦能,共享生態信息資源,建立社區生態產品的資金反饋制度,協助社區對接外部資源,構建成熟的產品供應鏈,帶動區域綠色經濟發展,做社會經濟綠色發展的先行者與引導者,共同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藍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面對機遇與挑戰,社會各方力量將積極尋找跨產業、跨行業的環境友好型解決方案與合作項目,為國家環保事業和綠色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參考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