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鑫鑫
摘 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人民觀的思想核心,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根本遵循。從繼承性來看,習近平內在地繼承了毛澤東人民觀的理論基礎、價值取向和黨性宗旨,構筑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基本框架。從發展性來看,習近平同志從重民、利民、安民、親民多個層面出發,在廣度和深度上對毛澤東人民觀進行了拓展和創新,賦予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鮮明的時代特色。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繼承和創新,對新時代增進民生福祉、實現中國夢、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極具指導意義。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繼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1-0010-03
毛澤東人民觀是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關于人民作用、人民地位、人民利益、黨群關系的基本觀點。習近平同志在新形勢下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話語,成為其人民觀的代名詞。以毛澤東人民觀為藍本從繼承和發展視角分析習近平人民觀,有助于在新形勢下保持黨的初心、站穩人民立場,有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方向、找準出路,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厚植依靠力量。
一、從“三個始終”把握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繼承性
(一)理論基礎的一脈相承:群眾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觀始終沒有丟
無論是毛澤東同志對人民作用和地位的認識,或是習近平同志人民至上的觀念,如若缺乏對唯物史觀的深刻把握無疑難以形成。馬克思主義一經誕生就滲透著人民性特征,而作為其理論精華的唯物史觀自然蘊含著對群眾問題的獨特見解。唯心主義者把群眾視為“絕對精神”的附屬品,認為歷史是精神的歷史。馬克思敏銳洞察到了其對歷史主客體的顛倒,以全新批判的視角闡明了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不可磨滅的作用,認為群眾才是歷史的“劇中人”和“劇作者”,他們為自身生存發展創造了寶貴的物質資料和精神財富,社會生活由此得以豐富,人類社會由此不斷變革、前進。因此,廣大群眾構成了“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1],是真正的英雄。
歷經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后,毛澤東同志深切體會到人民的力量,逐步把唯物史觀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相結合,發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1031的吶喊,為革命順利推進找到了強大的依靠力量。正因為這種人民觀的指導,黨得以在艱苦環境中逐步從弱小走向強大,他也曾謙虛指出“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2]790,這種態度為黨與群眾打成一片、組織宣傳群眾投身革命、扎根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奠定了深厚基礎。如今,我國邁上了“強起來”的新征程,習近平同志亦多次強調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他堅定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3]5這既是對唯物史觀的堅守,又意味著人民群眾無論處于何種環境都是歷史前進的推動力并將受到具有人民性政黨的高度重視。可見,習近平同志繼承了毛澤東同志對唯物史觀的科學認識和對人民群眾的精準定位,使其人民觀一經形成就蘊含了濃厚的理論底蘊。
(二)價值取向的一以貫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始終沒有變
什么是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毛澤東同志以共產黨人的躬身實踐做出了生動解答。毛澤東同志帶領部隊初到井岡山時,黨所處環境極為嚴峻,但面對生活困苦的人民群眾,毛澤東同志立即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增加為八項注意,展現著黨時刻關心群眾、甘愿與群眾同甘共苦的樸素品質。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同志倡導精兵簡政,號召黨員干部與群眾一起進行生產勞作,這些政策實踐既減輕了群眾的生活負擔,又為人民軍隊提供了必要的物資供給,更培育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真摯情感,毛澤東同志比喻道:“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4]1162,足見人民對黨的特殊意義。
伴隨時代之變,黨的價值取向能否一以貫之?對此,習近平同志明確表示:“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5]1。這種堅守與習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生活的實踐息息相關。從繁華的北京來到貧瘠的黃土高原,青年的習近平逐步克服了生活上遇到的跳蚤繁多、飲食單一、勞動效率低等問題,并在與人民群眾的接觸中把自己融入黃土地,克服了“思想關”。在這一過程中,習近平同志切實感受到基層群眾的生活面貌,決心為改變老百姓的貧困生活做出努力,從掌握犁地、挑水、挑麥等基本工作;到帶領群眾興辦沼氣、打水井、設立代銷店等基礎設施,習近平同志以其忠貞為民、吃苦耐勞的態度為人民辦成了一件件實事,解決了當地群眾吃水、燒柴、做飯、點燈等諸多問題,為后來其治國理政思想樹立了民本方向。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5]可見,習近平同志始終堅守著人民立場,不忘初心,不忘人民,與毛澤東人民觀的價值取向一以貫之。
(三)黨性修養的一如既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忘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既以毛澤東人民觀為理論支撐和價值向導,又在黨性維度上繼承了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觀念。“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由毛澤東同志《為人民服務》的講演而首次提出。后來,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抗戰經驗、思考國家建構問題時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特點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2]1094,“全心全意”四個字賦予了黨員干部貫徹這一宗旨的自覺性和應然性。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國內社會環境趨于穩定,毛澤東同志強調“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6],時刻提醒著黨員干部在和平建設時期也要不斷提高黨性修養,保持為人民服務的全心全意性。
時至今日,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人民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黨為人民服務的赤誠之心,習近平同志對為人民服務觀的堅守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新時代新際遇,習近平同志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嶄新命題,而實現中國夢有不少困難需要克服、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習近平同志對此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3]28,可見,為人民服務已成為黨在紛繁復雜的矛盾中開展工作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提醒著全黨要始終心系人民、服務人民、為人民謀利益。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指導下,黨中央推進了各項改革措施,從居民的就業、教育、養老保障、食品安全,到國家法治體系的完善、經濟體制的革新等都以人民為中心展開。習近平同志強調黨員干部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做人民公仆,始終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5],從而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注入了政治靈魂。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二、從“四個轉變”透視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發展性
(一)重民之道:從“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群眾”到“江山就是人民”
民為邦本、民貴君輕,毛澤東和習近平的人民觀均含重民思想,但又各有側重。毛澤東同志以唯物史觀和民本思想為理論向導,提出了人民動力論,強調人民是革命戰爭的主要依靠力量。為應對反動勢力的傾力圍剿,鼓舞戰士們堅持革命的激情和信心,毛澤東同志在洞察社會各階級情況后,堅定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7]136,并把人民比作“真正的銅墻鐵壁”[7]139。此外,毛澤東同志還多次論述人民的重要性,他在《愚公移山》中把人民比作上帝,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人民是戰爭的偉力,在與美國記者談話中指出人民是真正強大的力量,足見其對人民革命動力作用的高度重視。
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為中心重要論述以重民為出發點,在繼承毛澤東人民動力論基礎上對新時代人民重要性提出了新見解,更加注重人民在改革進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動力作用。黨在建設強國的新征程中,應如何看待人民之力?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8]肯定了人民在改革進程中的動力作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繁多,僅僅依靠少數人是難以建成的,只有把人民納入其中、讓他們參與進來并發揮動力作用,才能穩固社會大局、實現戰略目標,習近平同志敏銳洞察了這一點,響亮提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5]近年來,面對新冠疫情和自然災害的侵襲,黨與人民同舟共濟,習近平同志發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9]的感慨,再次凸顯了人民群眾對政黨和國家的極端重要性,彰顯了黨人民至上的理念。
可見,時代形勢的變化推動著人民觀的與時俱進。毛澤東人民觀側重于人民在革命戰爭中的動力作用,習近平同志順應時代之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放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對人民動力作用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強調,更加注重人民在改革發展、現代化進程中的偉力,實現了黨的人民觀的創新發展。
(二)利民之計:從“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依靠人民必須心系人民,做到發展利民。在飽經戰亂的革命年代,毛澤東同志在投身革命伊始就思考“為什么要革命”這一命題,他認為應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7]21在他看來,革命和解放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滿足人民在物質層面的需求,其人民利益觀便以物質利益為核心而展開。全面抗戰期間,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10],提醒著全黨即使在戰爭的復雜環境中也要盡力為民謀利、為民造福,直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依然恪守這一原則,為實現和保障人民物質利益持續奮斗。
習近平人民觀也含有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因素,在利民問題上發展了毛澤東人民觀。時代的演進促進主要矛盾的變化更新,矛盾的轉變內在推動了人民利益范圍的拓展,習近平同志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3]4的新論斷,標志著新時代不僅要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更要滿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后來,習近平同志又將“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聯系起來,論述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而解決這一矛盾,必須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5],這就表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更注重“人”本身,意味著黨的利民之計需要貫徹到民主法治、文化教育、醫療、住房、生態環境等方方面面。黨在人民利益觀的指導下,著力推動安居工程建設、健康中國戰略,見證了黨推行惠民政策、實現發展利民的偉大實踐。
可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促進著人民觀的推陳出新。毛澤東人民觀在人民利益問題上側重于物質層面,致力于讓人民群眾過上和平穩定、物質富足的生活。習近平人民觀的核心也在利民,但其把人民利益問題拓展到政治、文化、教育、就業、生態等各個領域和多個層面,致力于讓最廣大的人民過上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
(三)安民之策:從“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到“人民是閱卷人”
觀念上重民、發展上利民能否始終如一,人民能否安心生活,有賴于政黨能否給人民以崇高地位,做到政治安民。毛澤東同志在革命年代就提出:“全國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參與政治的權利和保護財產的權利”[2]808,初步顯示了其重視人民權利的安民觀念。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系統闡釋了要在中國“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4]1472。新中國成立后,他又主持頒布了第一部憲法,為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奠定了制度保障。
習近平人民觀也以人民主體地位為中心,推動著人民民主在鞏固中得到發展。在政治發展道路上,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人民當家作主地位,把其與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相聯系,使人民當家作主有了方向指引和法治保障,為新時代鞏固人民民主提供了新思路。在民主制度上,習近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這一政策使人民參與到涉及國家發展和自身利益問題的決策中來,擴展了民主的內涵和渠道,成為新時代踐行人民民主的偉大創造。在工作開展上,習近平同志回顧了毛澤東同志“進京趕考”時的情境,繼而指出這場考試仍在繼續,而在這個過程中,“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5],提醒著黨員干部一切工作的成效得失都需要人民來裁決,做到人民滿意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以人民為閱卷人表明習近平同志把人民主體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確保人民民主權利更加真實有效。
可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途經歷了爭取民主、鞏固民主、發展民主的過程。毛澤東同志強調為實現人民民主而奮斗,致力于在中國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習近平同志堅持以人民主體為中心,通過推行協商民主、依法治國等舉措鞏固和發展了人民民主,再度發展了毛澤東人民主體觀。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四)親民之心:從“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黨要始終做到發展利民、政治安民,必須發自內心愛民敬民,懷有一顆親民之心。在群眾工作上,毛澤東同志曾通過考察尋烏、興國、長崗、才溪等多個地區,探索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和“群眾—領導—群眾”的工作方法,使群眾工作更加準確生動。在黨群關系上,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共產黨的獨特優勢就在于“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2]1094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以魚水之情比喻黨群關系,認為“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11],體現了其對黨群關系認識的不斷豐富。
有著唯物史觀和民本思想的滋養,加之早年知青歲月的實踐,習近平同志特別注重群眾路線問題,積極推動全黨上下有計劃、分批次地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次活動對黨政機關乃至基層組織進行了全范圍的教育和整頓,致力于使黨員干部樹立起務實清廉的形象,以應對脫離群眾的危險,力度空前,成效顯著。此外,習近平同志提出以網絡途徑踐行群眾路線的觀點,通過互聯網如微博、微信、黨務平臺等與民溝通互動,推動群眾路線與新技術有機融合,使之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可見,習近平同志以黨中央的政策實踐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要義,他也曾深情指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5],這是其作為一名黨員和領袖對人民群眾的政治宣言,鮮明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親民情懷。
可見,黨群關系問題關乎利民和安民的實踐,關乎黨的存亡成敗。毛澤東人民觀在黨群關系問題上形成了科學認識,為黨開展群眾工作奠定了基礎、樹立了典范。習近平同志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引下,通過教育活動、網絡途徑等拓展了群眾路線的實踐形式,以不負人民的赤誠之心深化了黨與人民的血肉之情。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9]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