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王大力

家庭醫生希普曼

被他殺害的病人。
這是一場悄無聲息的謀殺。
1998年6月24日,英國海德鎮。早上,家庭醫生哈羅德·希普曼出門,為凱瑟琳做常規檢查。他熱情地陪凱瑟琳閑聊,還詢問她近日身體如何,一切同往常一樣。時間差不多了,希普曼心想。他打開診箱,拿出透明注射器,裝滿一整管嗎啡。針頭扎進凱瑟琳的皮膚,液體緩緩注入。隨后,希普曼跟凱瑟琳笑著道別,從容離開了現場。
那天上午,凱瑟琳本該像往常一樣,一早趕到鎮上的老年活動中心,為一場聚會準備食物。但朋友們等到中午,凱瑟琳一直未出現,家中電話也無人接聽。
兩位好友去了凱瑟琳家,進屋后,看到這番景象:上午11時55分,這位高齡老人蜷縮在沙發上,穿戴整齊、閉著雙眼、神情寧靜,就像睡著了。
希普曼接到電話,停下工作,匆忙趕到。他迅速為凱瑟琳檢查體征,然后遺憾地向兩位好友宣告:“凱瑟琳去世了,死于心臟驟停。”接著,希普曼唏噓回憶自己最后一次見她:“今天早上8點半到9點之間,我們還聊了幾句。”在凱瑟琳死亡證明“死因”一欄下,他寫下了兩個字——“高齡”。
位于曼徹斯特郊區的海德鎮平靜安寧,常年陰雨綿綿。案發當年,鎮上常住人口僅3.5萬。凱瑟琳平靜死去,如同鎮上其他“自然死亡”的老人。
凱瑟琳的女兒安吉拉想不明白:母親好端端的,怎么就突然去世了?
安吉拉與丈夫定居華威郡,距海德鎮兩個小時車程。第二天一早,他們驅車前往母親家。路上下起小雨,安吉拉看向窗外,天色灰暗陰沉。
她一路都在回憶與母親的種種。幾周前,凱瑟琳剛來華威郡看過他們。那天她心情很好。他們三個還一同外出散步聊天。回家后,老太太精神極佳。安吉拉夫婦累到癱坐沙發,但凱瑟琳閑不下來,還把衣服熨了。
凱瑟琳曾在市政廳工作多年,是海德鎮前鎮長約翰·格蘭迪的遺孀。丈夫去世后,她一人獨居。1998年,凱瑟琳已經81歲了。但這位高齡老人身體一向硬朗,頭腦清醒,機敏健談,喜歡社交。她每周都要去慈善店做義工,還定期為鎮上老人組織午餐會。安吉拉覺得:“母親不像80歲,而更像60歲。”
到了海德鎮,安吉拉收起思緒,決定去找希普曼聊聊。
希普曼坐在他私人診所的皮椅上,不慌不忙拿出那張死亡證明,指了指死因欄的“高齡”二字,真誠地建議安吉拉:“不用尸檢了,這沒有意義,只會讓你們更加悲傷。”話里話外,他還不停暗示:凱瑟琳生前已經感到身體不適,“她的去世沒有你們想象得那么突然”。
眼前的希普曼從容鎮定,安吉拉沒有完全相信他的話,但她也沒發現什么異樣,只得作罷。一周后,帶著疑惑與悲痛,安吉拉將母親葬入海德教堂的墓園。
葬禮后的第十二天,一通電話又讓安吉拉心生懷疑。
“我們收到一份遺囑與一封說明信,是你母親寄來的。”電話那頭的人自稱來自海德鎮姆頓律師事務所。“你母親在遺囑上寫道,要把所有錢和房子都留給希普曼醫生,以感謝他對自己與海德居民的照顧。”因從未見過凱瑟琳,這位謹慎的律師沒有直接執行遺囑,而是撥通了她女兒的電話。
握著聽筒,安吉拉一頭霧水。沒有誰比她更清楚,早在12年前,母親就立下遺囑,繼承人正是自己。并且,母親所有的法律文件都是她處理的。“如果她想變更遺囑,為什么不來找我談談?”
兩天后,遺囑復印件寄到。安吉拉打開包裹,仔細查看,所有困惑瞬間消失。她斷定,遺囑是偽造的,偽造手段也并不高明——文中字跡模糊不清,簽名也明顯不出自母親。更可笑的是,遺囑提到凱瑟琳的所有房產時,僅列出一處。但事實上,凱瑟琳擁有兩處房產。“母親做事一絲不茍,這不是她的作風。”
帶著假遺囑,安吉拉在華威郡報了警,案子很快被移交給曼徹斯特警局。

左圖:希普曼偽造的遺囑。右圖:81歲的凱瑟琳。

希普曼的私人診所。

左圖:希普曼和他的病人。右圖:希普曼。
至此,海德鎮依舊寧靜,一切照常,希普曼仍舊是鎮上最受歡迎的“完美醫生”。
希普曼是1977年入職海德強尼布魯克醫療中心的。14年后,他有了自己的診所。在海德居民眼中,這位醫生溫和、幽默、友善,更別提他過硬的醫療技術了。
老人們一遍遍訴說著自己的擔憂,希普曼會耐心傾聽,從不打斷或催促;當患者提問,他會拿出醫學手冊,耐心解釋疾病是如何形成的;病人出現不適,他會擠出預約外的時間赴診;路過病人住所,希普曼會前去拜訪,和他們閑聊,問問假期如何,工作是否順利。他還努力讓這些對話真誠,從來不會敷衍了事。9D542F70-8B72-43FA-AC1B-7361AE4AC83A
因此,即便希普曼是假遺囑中的繼承人,安吉拉還是沒怎么懷疑他。安吉拉甚至覺得,“可能有人在構陷希普曼,找他當替罪羊”。
1998年7月31日一大早,曼徹斯特警局督察恩格坦和警員歐布里安來到安吉拉家,向她了解情況。憑借敏銳直覺與多年經驗,恩格坦大膽提出:“完美醫生”希普曼有謀殺凱瑟琳的嫌疑。

左圖:希普曼(左)在警局。右上圖:警方正在挖掘受害者尸體。右下圖:希普曼收集的嗎啡。
警員兵分三路,展開偵查。一隊人搜查了希普曼的診所,發現一臺兄弟牌便攜式打印機。面對一屋子警察,希普曼淡淡地說:凱瑟琳生前偶爾借用過。他還主動提出,要將打印機移交給警方。
另一邊,一隊警員來到希普曼家。屋子里臟亂無比,空氣中彌漫著刺鼻味道。車庫中,一堆珠寶被發現,但它們尺寸偏小,明顯不屬于體型偏胖的希普曼太太。在一堆雜亂病歷中,警員還找到了凱瑟琳的那份。
征得安吉拉同意后,恩格坦決定進行尸檢。8月1日凌晨3點,第三隊人潛入海德教堂的墓園。凱瑟琳的棺材被撬開,腐爛的遺體被抬上驗尸官波萊德的驗尸臺。
三方證據匯集,案件原貌逐漸清晰。
經專家鑒定,遺囑與說明信都出自這臺打印機。同時專家肯定,偽造遺囑的正是希普曼。那份病例顯示,凱瑟琳有吸毒后遺癥。1996年,希普曼在病歷上寫道,凱瑟琳腸胃不適,瞳孔縮小。1997年,他又寫道:“這個年紀了還吸毒!我不知道是否該給她量血壓,做尿檢。”而驗尸報告寫得很清楚:凱瑟琳遺體中含有致死量嗎啡,但沒有任何吸入毒品的跡象。
所有線索指向同一人——家庭醫生希普曼。那年9月7日,希普曼自己走進了警局,身旁僅有一名律師陪同。
浮出水面的真相,震驚了整個小鎮。一個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想法,盤旋在恩格坦的腦海:希普曼是不是殺了更多人?
在墓地那晚,恩格坦不曾想到,除了凱瑟林的棺材,他們還將挖出英國歷史上受害人數最多的連環殺人案。
從四面八方打來的電話涌入警局。人們回憶家中老人去世時的情形:都穿戴整齊,都看似平靜,生前最后見到的人也都是希普曼。警方把這些可能受害者的信息粘在一塊大白板上。眨眼間,第一塊白板滿了,然后是第二塊,第三塊,第四塊……最后,負責調查的警員不得不將白板搬去最大的重案調查室。
2001年,英國政府委托高等法院法官史密斯,對希普曼進行徹底調查。證據顯示,希普曼從醫20多年,至少謀殺了215個人,所有受害人都是他的患者。其中八成以上為獨居女性,最年輕的死者是一名41歲男子。
在28歲剛成為一名助理醫生時,希普曼就已經開始殺人。31歲入職強尼布魯克醫療中心后,他越來越肆無忌憚。頭兩年,希普曼還在摸索殺人需要的嗎啡劑量。1984年至1993年,他每年謀殺9至12人。而搬進私人診所后的5年,他一共殺死了144人。
希普曼幾乎擁有成為連環殺手的一切“完美條件”:聲譽良好,兇器“合法”,能自然地靠近受害人,還有人幫他處理尸體。在英國,希普曼被稱為“死亡醫生”,他的故事被不斷拍成影視劇。不久前完結的美劇《致命女人》第二季中,殺人獸醫的原型就是他。
“殺死病人的過程,滿足了希普曼對自我價值的幻想。”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學博士、《沒藥花園》公眾號作者何襪皮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從他的早年生活中,就能看到一些導致其自戀型人格障礙形成的因素。成年后,醫生這份職業為他帶來無限榮光。“然而當這些‘廉價贊美無法滿足膨脹又脆弱的自我價值感時,希普曼就通過這種毀滅性的手段,從病人身上一次性榨取‘對生命的掌控感,然后將他們通通拋棄。”
“如果問希普曼的案子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提示,其中一條就是:瘋狂并不總伴隨行為異常,它可以靜悄悄寄生在所有看似正常的人身上。”何襪皮說。
1999年10月,希普曼被警方帶進審訊室。在種種證據面前,他終于崩潰了。希普曼轉過身,背對警方,閉上眼睛,雙手抱在胸前,拒絕回答任何問題。2000年,希普曼入獄。4年后,他在獄中上吊身亡。
希普曼死后,有人在那份粗糙的假遺囑中,解讀出了更多深意。或許,頻頻得手、自命不凡的希普曼放松了警惕。但也有人相信,希普曼在潛意識里希望有人能發現這一連串謀殺,以阻止自己墜向深淵更深處。
人物簡介
哈羅德·希普曼(1946年1月14日—2004年1月13日)
英國家庭醫生,連環殺手,共殺害215人。2000年1月31日被英國法庭判處終生監禁,4年后在獄中自殺身亡。9D542F70-8B72-43FA-AC1B-7361AE4AC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