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峰 馬建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各學科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設計也發生了改變。在這樣的潮流下,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以及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本著這樣的教學目的,小學語文教師應合理設計語文作業,讓學生不再是機械式地完成作業,而是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真正做到知識回顧、能力提升。
在傳統的語文作業布置中,教師往往存在以下問題:作業方法手段單一,注重作業規范統一,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讓學生將某些關鍵字詞、某篇文言文或某些重要段落進行反復摘抄,安排繁重的課后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這些作業往往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會加大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抵觸情緒,使得很多學生厭惡做語文作業。為此,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改和“雙減”政策的要求,合理安排和布置作業內容,讓學生能夠通過作業真實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
一、設計多樣化趣味作業
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有效因素,因此,教師應本著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加學生的語文探究欲來設計語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不再將語文作業視為負擔,而是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語文帶來的樂趣,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更加努力。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知識,將以往的作業形式加以轉變,在語文作業中設置趣味步驟,提升學生繼續學習的欲望。
例如,學完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自由分組,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課本劇的編排和演練,以表演的方式來呈現對知識的消化。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寫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并在其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又如,學完部編版四年級上冊《故事二則》后,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口語交際的要求,讓學生搜集整理古代名人故事,讓學生在整理中積累、在積累中學習。
再如,在學習現代短詩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仿寫、創作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詩歌的題材和內容進行仿寫,讓他們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創新思維和主觀能動性來進行作品創作。這樣的作業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以好奇、積極的態度來對待作業,在趣味作業的完成過程中探究語文知識,挖掘自身潛能,學會以多樣的形式來呈現語文之美。
二、設計分層次鞏固作業
以往的語文作業布置往往是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和教學質量來統一安排,這種“一刀切”式的作業安排方式不能兼顧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需求。
在班級中,有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天賦,學習效率較高;有的學生能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但卻無法突破,成績平平;而后進生往往對日常的語文學習感到吃力,追不上其他學生的學習步伐。在這種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不平衡的情況下,“一刀切”式的語文作業無法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如何才能既讓后進生掌握基礎知識,又讓成績優秀的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呢?
要想實現這一點,實施分層語文作業是非常必要的。分層作業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保質保量地完成相應的語文作業。
例如,教師可以讓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在課后擴展語文學習范圍,嘗試不斷創新、高效預習;中等層次的學生則重在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對課文的意義進行總體性把握;對后進生而言,教師要布置較低難度的作業,讓他們將學過的知識再次鞏固學習,查漏補缺,慢慢引導他們在語文作業中收獲成就感,提升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三、設計跨學科綜合作業
語文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并非只能局限于語文知識。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將語文教學內容和其他學科的內容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表達情感、抒發內心。教師可以設計具有綜合性、創造性的跨學科式語文作業,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不只是在語文課堂或課文中,而是可以結合其他豐富多彩的知識進行呈現。這種意識的培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知,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跨學科思考的習慣,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例如,在某篇描述風景的課文或古詩教學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根據課文內容,以書法、繪畫的方式來呈現文章精髓,將美術知識及美育滲透到語文作業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特長、拓展語文思維;教師還可以根據內容及情感表達,讓學生尋找合適的音樂作為朗讀背景進行課后朗讀練習,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又如,學完愛國人物的感人事跡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愛國”這一主題,唱一首愛國歌曲、出一期關于英雄人物的手抄報,這樣的方式可以將各科知識融合到語文作業之中,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和理解能力,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
合理安排語文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夯實語文基礎的重要方式。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多樣化的語文作業,讓學生能夠在語文作業的完成過程中享受語文帶來的快樂,提高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