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重慶科學城南開景陽小學校自2016年開辦以來,堅持以研字習書多元書法活動為依托,面向全體學生創設良好的書法學習氛圍,以字源研究、書法技能提升、書法文化學習、書法作品欣賞、書法實踐活動等書法特色教育,提升小學生書法文化素養。
【關鍵詞】研字;習書;書法文化;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7-0039-04
【作者簡介】劉佳,重慶科學城南開景陽小學校(重慶,401331)綜合學科主任兼書法教師,一級教師,重慶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中小學書法學科教育教學評審專家庫成員。
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通過書法教育對中小學生進行書寫基本技能的培養和書法藝術欣賞,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重慶科學城南開景陽小學校以多元書法活動為依托開展書法教育,讓學生通過學習書法,了解漢字與書法文化、賞析書法作品、學習書寫技能、創作書法作品,進而提升書法文化素養。南開景陽小學校在實施書法教育的過程中,依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分板塊進行教育活動,以提升學生書法文化素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語文課程中開展字源教學;二是在書法課程中加強書法技能訓練;三是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傳承和發揚書法文化。
一、 以校園文化為熏陶,創設書法育人環境
莎士比亞曾說:“智慧是命運的一部分,一個人所遭遇的外界環境是會影響他的頭腦的。” 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而學校是育人的主要場所,理應努力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精心設計校園環境,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浸潤心靈、啟迪智慧。來到學校門口,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集南開大學第一任校長張伯苓先生的字而成的校名,在傳承南開精神的基礎上又彰顯了文化底蘊。進入校園,有從南開“容止格言”中提煉的“和、靜、莊”三字的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五體書法點綴;有教師自撰并書寫的大幅書法作品“南開景陽賦”;有師生與家長的書法作品;有展示文房四寶、名碑名帖,揭秘漢字起源等書法知識的書藝長廊;有利用校園布局建造的“書圣苑”“魯公苑”“東坡苑”(如圖1至圖3)。構思巧妙、格調高雅、富有美感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了濃郁的書香育人氛圍。學校借助“三苑”開展“硯池追夢”爭當小小書法家演講、“揚魯公文化,學忠義人生”愛國故事宣講、“賞古典文學,品東坡詩詞”經典吟誦、“走近顏真卿”手抄報比賽暨故事宣講(如圖4)等書法延伸活動,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全面提升學生書法文化素養。
<f:\教育8本書\江蘇教育2022\江蘇教育5期\書法5期\書法5期圖片\教學研究? ?劉佳 論文征稿-5B30\image2.jpeg>[圖1 “書圣苑”書法主題園]
[圖2 “魯公苑”書法主題園]<f:\教育8本書\江蘇教育2022\江蘇教育5期\書法5期\書法5期圖片\教學研究? ?劉佳 論文征稿-5B30\image1.jpeg>
<F:\期刊解壓文件\江蘇教育·書法教育202205\江蘇教育·書法教育202205\書法5期\image3.jpeg>[圖3 “東坡苑”書法主題園]
二、 以研字活動為抓手,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書法是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因此,開展研字活動可以為學校開展書法教育打下穩固的“地基”。學校從學生實際出發,與學生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抓住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開展字源研究,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f:\教育8本書\江蘇教育2022\江蘇教育5期\書法5期\書法5期圖片\教學研究? ?劉佳 論文征稿-5B30\image4.jpeg>[圖4 手抄報比賽暨故事宣講活動]
一年級是學生學習階段的一個轉折,生字的學習和掌握是現階段學習的重點。認字的初始階段,教師可著力讓學生在了解漢字字形、筆畫、結構的同時,學會欣賞漢字與眾不同的美感。為更好地落實和培養學生的生字學習及書寫能力,學校編撰了《生字探源》校本學習資料,利用學習資料中的生字,開展字源研究,通過學習字音、字形、字義以及字體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就像看故事書一樣興味盎然地學習。
《百家姓》收錄中華姓氏,反映了人口分布和數量的變化,而且述說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在新生入校時,學校就“姓氏”問題開展問卷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姓氏有極大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情況,學校書法研究中心組織開展了“姓氏探源”主題學習活動。發動學生查找資料,對自己姓氏來源、字體演變、姓氏名人等開展調查,最終形成了一本集趣味性、知識性、閱讀性于一體的學習資料。通過《姓氏探源》校本學習資料的學習,促進學生了解姓氏文化,并在尋找自己同姓名人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如圖5)。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在書法教學活動中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每年針對年度民生實事及社會熱點開展熱字征集活動。各班學生通過集體商議,推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單字,并開展研究性學習,深入解析其字源、書體的演變等,編撰《熱字探析》校本學習資料。利用午自習等課余時間在全校進行推廣學習(如圖6)。通過校本學習資料《熱字探析》的開發,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自覺關注和思考身邊重大社會熱點和社會現象的良好習慣。
通過研字主題活動課程的開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對提高學生書法文化素養、審美情趣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以習書教學為基礎,提升學生書法技能
(一)堅持開展常態化書法練習,夯實學生書法基礎
學校注重學生常態化書法練習過程,從基本功抓起,夯實學生書法基礎。嚴格落實開展每周一節書法課和每天中午的書法練習。學校扎實開展書法課堂教學,由專職書法教師任教,學生每節課至少書寫25分鐘,保證書寫量的積累。全體學生每天開展書法午自習活動,由專兼職教師負責,利用“京師書法云課堂”中的教學視頻、微課等資源指導學生書寫,確保學生接受專業的教學指導,從古帖中汲取知識,師從古法。
學生書法精品社團每天下午進行一小時的練習,由專職教師負責,課程內容包括書法基本技能訓練,以及書法文化學習、書法比賽、作品展覽等系列活動。常態化的書法練習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書法技能,還能使其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觀察力、鍛煉意志力、提高審美情趣。
(二)積極組織臨創競賽活動,提高學生書法技能
趙孟頫說:“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學校建立健全書法競賽制度,班級、年級、校級、區市級比賽層次分明。學校充分利用“書圣苑”“魯公苑”“東坡苑”等書法主題園中的經典詩詞、碑帖和校本學習資料中的資源開展臨創書法比賽。在一次次比賽過程中,錘煉學生品格,提升書寫技能。書法臨帖、創作比賽的開展能促進學生感悟所學書體的美感,掌握其特征并能在創作中運用,達到鞏固、拓展、傳承的作用。
四、以賞鑒活動為依托,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黃庭堅曾說:“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學習書法首先要學會欣賞。學校開展書法作品展,引導學生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如圖7),并充分利用近旁的高校資源,組織學生到四川美術學院觀看書法作品展。通過賞析“三苑”經典碑帖和書藝長廊中的“天下三大行書”《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及其他著名碑帖的活動,加強學生對名碑名帖的認識和了解,對作品的章法布局、古代書家的生平及功績、作品文稿內涵、作品時代背景等方面的學習,豐富書法文化知識。
五、以拓展活動為平臺,實現書法文化傳承
學校聯合社區開展了“寫春聯? 送祝福”活動,為社區的居民寫春聯、送“福”字(如圖8)。走出課堂,進入社區,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構建“家校社共育成長”的良好氛圍。
為提升家長對書法教育的認同感,學校開設了家長書法培訓班,建立家校書法作業打卡群,教師隨時提供專業指導。讓家長在了解書法、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此外,在每年春節前,學校都會布置學生完成了解春節習俗、寫春聯、寫“福”字等實踐作業,用書法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為節日增添傳統的韻味。實踐作業的開發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實踐作業還進一步加強了學校與家庭的“牽手”,構建了“家校共育”的融洽和諧關系。
家、校、社書法共育實現了對書法文化的宣傳和推廣,翰墨書香感染了學生、家長和社區的居民,全方位和諧施教實現了對書法文化傳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南開景陽小學校研字習書多元書法活動開展以來,師生書法素養大幅提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師生110 余人次在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重慶市書法家協會舉辦的比賽中入展、獲獎。學校多次承辦市、區級書法教育活動,在區域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學生在社區開展的書法實踐活動贏得了家長和廣大居民的廣泛贊譽。開展研字習書書法教育活動,是提高學生書寫技能的重要方式,也是探索新時期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的有效實施途徑,最終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葉雪明.核心素養培養下的小學書法教學探究[J].學園,2017(27):103.
[2]侯謹權.淺談小學書法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江蘇教育,2016(61):51-53.
[3]倪文東.書法鑒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4]王愛長.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家校互動策略的有效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