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優秀的書法并不是簡單的由筆畫拼接而成的形式主義美學作品,而是由線條表達個人情感和體驗的藝術。初入書法之門的小學生,在自我的思考與同伴的互助之中,在扎實的練習與自由的想象之中,在理智的分析與情感的渲染之中,逐步提高審美意趣,感受支撐書法文化博大精深的根基。
【關鍵詞】傳統文化;書法教學;歐體楷書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7-0052-04
【作者簡介】周義杰,江蘇省溧陽市燕湖小學(江蘇常州,213300)教師,二級教師,曾獲江蘇省書法優質課特等獎,常州市書法優質課二等獎。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感受到書法是個人情感的表達。
2.在不同書家風格的對比中,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歐體楷書的筆畫特點,了解橫折鉤的“內擫”筆法。
3.通過教師的指導、練習,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明月”筆畫、結構特點,學會讀帖,明白書法學習不僅需要勤練,更要深究。
4.教師帶領學生欣賞不同書體的“明月”二字,了解“明月”二字的字體演變過程。通過欣賞歷代書家的書法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歐體楷書的“內擫”筆法以及嚴謹的結構特點,訓練學生的讀帖能力。
2.初步了解書法作品表現形式之一—“尺牘”的章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筆墨紙硯、字帖。
【教學過程】
一、誦古詩,感明月之情
師(出示秋月圖、王獻之《中秋帖》配古琴樂):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上“明月”集字練習課。中秋佳節,品酒賞月,是流傳已久的風俗,誰能想起那些和“月”有關的詩句呢?(見下頁圖1)
生1: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生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生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師:“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宋代詩人蘇軾創作的膾炙人口的詩句。同學們來猜一猜,蘇軾這首詩是思念誰的?
生1:蘇軾的弟弟。
師:對,是他的弟弟蘇轍。此時,蘇軾與蘇轍已經七年沒能團聚。在這中秋佳節之際,蘇軾只能用這一輪明月,寄托著自己對弟弟的思念。
設計理念:中國書法中情感的表達,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我們在字的大小變化中,都可以感受其跌宕的情感。所以,在學生動筆書寫之前,教師應調動其書寫的情感,讓學生先感受每個漢字背后所飽含的意蘊再下筆,學生的書寫便不再是機械的線條滑動。
二、讀碑帖,會字體之變
師:其實,用“明月”寄托深情的又何止是詩人們?書法家們也用筆,書寫著自己的情思,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字又發生了什么改變呢?
師:趙孟頫篆書“明月”兩個字給你什么感受?(見圖2)
生2:看起來像是畫了一個月亮。
師:《乙瑛碑》隸書的“明月”二字與我們平時寫的字相比,字整體的形狀有什么不同?(見圖3)
生3:字形更加扁,筆畫更加平正。
師:隸書由篆書演變而來,還保留著象形字的痕跡。
師:孫過庭《書譜》草書的“明月”,你們發現字的筆畫數量發生了什么變化?(見圖4)
生4:筆畫數量變得更少,寫起來也更流暢、更便捷。
師:最后,我們來學習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明月”。(見圖5)
設計理念:在教學中,筆者按照字體演變的順序出示“明月”二字,不僅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漢字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也能體會到漢字形體從象形到抽象的轉變過程,感受漢字變化的神奇。同時體悟出:原來簡單的兩個字,若用書法的方式表達,可以有那么多的表現形式。
三、動筆墨,解“月”字之奧
師:請同學們觀察字帖中的“月”字,從觀察到的信息中,帶著自己的理解先試著寫兩個。(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師(展示學生所寫):我們來看看這位同學寫的“月”,誰來說說他哪里寫得跟字帖最接近?
生1:他的橫折鉤與字帖一樣,有些往里凹的感覺。
師:你觀察到了一個小細節。同學們看投影上歐陽詢與顏真卿的“月”字。同樣是唐代楷書的兩個大書法家,他們寫的橫折鉤有什么不同?
生2:一個往里凹,一個凸在外面。
師(板書):這就是筆法中的外拓和內擫。(見圖5)
設計理念:五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已經具備了仔細觀察線條之間差異的能力。教師在講解前讓學生獨立觀察,也是學生自我學習、理解的過程。在課堂中學生互相討論對字的理解,在反復的練習和交流中,提高他們的自主讀帖能力。
師: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老師給的輔助線,仔細觀察歐體“月”的橫折鉤,你們覺得豎勾內擫的體態像什么?(見圖6)
生1:像一把鐵尺被輕輕擰彎。
師:此時你手上有什么感覺?
生2:有很強的拉力。
師:是的,內擫的適當彎曲不會讓我們覺得筆畫綿軟,反而感覺更加勁挺。
設計理念:形式至上的審美習慣,很容易讓學生只關注筆畫的外形長相,走進“依葫蘆畫瓢”的死胡同。其實每一個筆畫都是有生命力的,這份生命力來源于書寫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四、敢質疑,明造字之本
師:同學們看完這個字有什么疑問嗎?(見圖7)
生1:為什么左邊是“目”不是“日”?
師:我們通常認為“日月相輝”就是光明。其實在造字之初,“明”是寫成“朙”的,左邊是“囧”表示月光從窗戶口照進來,昏暗的房間自然就明亮了。到了漢朝,人們開始寫隸書,“囧”就簡化成了“目”。(見圖8)
設計理念:學生在日常書寫中,會遇到從未見過的繁體字、異體字。所以,了解字的演變過程,了解古代文字為何這樣書寫,對學生來說,很有必要。
五、細深思,明結構之妙
師(出示輔助橫線):知道了來龍去脈,我們來看看如何寫好它。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1:與平時寫硬筆字不同,歐體字“明”的“月”比部首稍大。(見圖9)
生2:左右兩部分起筆位置在一條橫線上。 (見圖10)
生3:多橫之間,布白均勻。(見下頁圖11)
生4:字整體往右上方斜,“月”的撇畫比橫折鉤更長。(見圖12)
設計理念:合理地運用輔助線,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筆畫與筆畫、部首與部首、部首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把握“明月”二字乃至更多歐體字的特點。
六、試作品,融今日所學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幅作品由哪些部分組成嗎?
生1:正文、落款、蓋章。
師:下面我們試著寫一個小尺牘。尺牘即古代的書信?;ベ洺郀?,是東晉書法家之間非常風雅的交流活動。
師(出示三個作品):不過,要寫好一幅作品,章法很重要。你認為下圖中哪一幅的章法更得體、更美觀?(生交流。)(見圖13)
師(總結):(1)大小適中;(2)找準位置;(3)上下對齊。
師:同學們在完成后,可以將這幅尺牘送給自己的好友或親人。
設計理念: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尺牘作品,往往文翰雙美,格調高雅。最重要的是,尺牘往往不以書法創作為目的進行書寫,只是用于私人至交之間的書信交往,所以可以達到情真意切的書寫狀態,不同于日常的書法創作。
七、賞瑰寶,明習字之理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重點學習了歐體楷書的“明月”。其實從古至今,許多書法家的作品中也出現過“明”和“月”。我們一起來欣賞,相信你們能從不同的書法作品中,汲取到豐富的藝術營養。(見圖14)
設計理念:無論本課所學的是何種書體的集字練習,作為啟蒙者的我們,應該讓學生打開視野,欣賞不同書家的書法作品,領略到書法藝術的百花齊放,為他們以后的書法學習之路創造無限的可能。
【結語】
在教學時,筆者先從古詩入手讓學生在書寫時融入情感。習字之前用想象這樣的特殊體驗,讓學生將簡單的線條與世間萬物相聯系,先知造字之源流,再用輔助線幫助學生了解歐體字筆畫的特點,感受其字結構設計的精巧與“多一分則太多,少一分則太少”的嚴謹。接著用尺牘的形式來抒發情感進行創作。最后欣賞其他書家作品中出現的“明月”,擴大學生的欣賞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有意識地避免學生將書法學習變成機械的線條劃動運動,要讓書法成為學生抒發情感的載體,并且成為他們修身養性的方式,達到“技道兩進”的良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