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4月20日公布2022年一季度財政收支情況。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037億元,同比增長8.6%。全國稅收收入52452億元,同比增長7.7%;非稅收入9585億元,同比增長14.2%。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3587億元,同比增長8.3%。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3842億元,同比下降25.6%。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24787億元,同比增長43%。財政部有關人士指出:主要受頭兩個月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影響,財政收入運行總體平穩。各級財政部門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加快財政支出進度,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積極的財政政策作出了具體部署,提出要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摘自財政部官網)
國家統計局4月18日發布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7017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比2021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954億元,同比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106187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153037億元,增長4.0%。一季度,國民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1%。其中,城市上漲1.2%,農村上漲0.7%。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同比名義增長6.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摘自國家統計局官網)
商務部最近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1-3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79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6%(折合590.9億美元,同比增長31.7%;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下同)。從行業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8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1%。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52.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35.7%,高技術服務業增長57.8%。從來源地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東盟實際投資同比分別增長6.5%和5.3%(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從區域分布看,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23.4%、60.7%和21.9%。(摘自新浪財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3月31日發布的調查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全球人民幣外匯儲備總額為3361億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為2.79%。報道指出,IMF專家將份額增長歸因于中國經濟的崛起和人民幣的國際化,并表示,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相互制裁以及全球金融混亂的背景下,今年人民幣的份額增長還將加快。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人民幣占比和規模的增加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摘自中國經濟網)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3月22日報道,中國3月宣布退稅減稅2.5萬億元人民幣——5年來累計減稅降費超過9.7萬億元。以目前的匯率計算,這超過了特朗普政府2017年頒布的1.5萬億美元減稅計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份全國人大會議上表示減稅降費效果最直接,并稱:“減稅降費是在做減法,但實質上也是加法,因為今天退,明天就是增”。這和供給經濟學派的核心概念——減稅會帶來整體稅收收入的增長——相吻合。2021年,中國稅收收入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1%。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是政府稅收收入的最大組成部分,個人所得稅只占很小一部分。報道指出,長期以來,中國決策者一直重視有選擇性地給企業減稅來實現長期戰略目標,比如增加研發支出,以及投資微處理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重點領域。(摘自新華社)
路透社倫敦4月5日報道,國際清算銀行負責人警告稱,隨著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關系惡化,以及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化出現逆轉,世界正面臨一個高通脹和高利率的新時代。國際清算銀行行長阿古斯丁·卡斯滕斯指出,專業人士預測未來兩年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通脹率將超過4.5%,其他許多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將超過3.5%。他補充道:“我們需要接受通脹環境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可能性。如果我的觀點是正確的,央行將需要作出調整。”這意味著政策制定者將不得不迅速轉變他們的“思維模式”,轉向如何阻止通脹失控。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很少有人遇到過通脹失控的問題,卡斯滕斯指出:“我們今天面臨的許多經濟挑戰,都源于過去10年或更長的時間里對供給側政策的忽視”。(摘自中國經濟網)
法國《回聲報》網站4月15日報道,針對是否應為出現一段滯脹時期或一場真正的經濟衰退而作準備,市場專業人士展開了激烈爭論,但他們在一點上達成了一致:經濟復蘇正處于暫停階段,而未來數月全球經濟增長注定放緩。報道稱,眾多經理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悲觀情緒達到了歷史頂峰。就算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3月(新冠疫情暴發)時,他們都從未如此憂心忡忡過。這是美國銀行針對掌握著超過8000億美元資產的全球多家資產管理企業的約300名經理人進行的月度調查所得出的結論。通貨膨脹失控、烏克蘭戰爭引發原材料和能源價格飛漲,以及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緊張關系再度出現……自今年年初以來各種讓人擔憂的事情接踵而至。報道還指出,投資者尤其擔心的是美國貨幣政策大幅收緊。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為了遏制通脹,美聯儲將別無選擇,只能快速且強力地縮減購債,而這可能帶來美國經濟硬著陸甚至衰退的風險。不過這一情況短期內還不太可能出現。高盛公司認為,未來12個月經濟衰退的風險為25%左右。(摘自新華社)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21日發表題為《戰爭正如何改變商業》的文章稱,即使在沖突、脫鉤和地緣政治局勢引發恐慌的時代,仍然值得記住的是,危中有機。烏克蘭沖突已經顛覆了無數人的生活。如今,它還在顛覆商業模式。隨著西方跨國公司大批離開俄羅斯和烏克蘭,供應鏈中斷,企業不得不重新考慮一切,包括如何向烏克蘭當地員工支付薪水,以及如何獲得戰前從該地區采購的零部件。依賴烏克蘭零部件的德國汽車制造商也受到嚴重沖擊。在它們艱難構建新系統之際,其工廠處于停產狀態。但是,就連供應商或業務不在沖突最激烈地區的公司也認識到,它們需要做出改變,從假設全球化不受限制變為建設地區性的——甚至是當地的——生產和消費中心。它們還看到了進一步去中心化和配備冗余系統以規避未來沖擊的好處。投資企業RBA公司首席執行官理查德·伯恩斯坦說:“目前供應鏈中斷現象的持續時間比1973至1974年以及1979年的兩次石油禁運的總時長還要長。”這并非暫時現象,而是新常態。(摘自參考消息網)
路透社倫敦4月4日發表文章指出:烏克蘭戰爭造成的負面影響導致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如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陷入全面危機,而且那些面臨危機風險的國家名單——以及排著隊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援的國家名單——從現在起只會變得更長。在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公眾對經濟管理不善的長期不滿已到了嚴重關頭,還有一些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已處于債務危機的邊緣,然而,烏克蘭戰爭導致能源和食品價格暴漲,無疑使情況變得更糟。土耳其、突尼斯、埃及、加納、肯尼亞和其他一些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氣供應以及小麥和玉米等基本糧食依靠進口的國家,也面臨著沉重壓力。進口成本上升,加上對日常必需品進行補貼,已經使開羅決定讓其貨幣貶值15%,并在最近幾周尋求IMF幫助。突尼斯和斯里蘭卡也請求IMF援助。(摘自網易)
《日本經濟新聞》網4月8日報道,由于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帶來的利率上升,亞洲各國的外匯儲備正在減少。日本財務省4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截至3月底的外匯儲備比上月底減少2.1%,降至13560.71億美元,比上月底下降約285億美元,創下自2000年4月公布統計數據以來的最大降幅。韓國的外匯儲備也呈現減少態勢,各國貨幣當局有可能被迫加以應對。報道稱,外匯儲備是各國政府持有的外匯資產,用于市場混亂時的外匯干預和國家對外債務償還。以發達國家為中心,利率上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美國國債等買家持有資產的時價縮水。由于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升值,外匯儲備按美元計算的市值也出現下降。(摘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