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一冰
作者單位 | 浙江省財務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為提前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可能帶來的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壓力,國務院于2017年11月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劃轉范圍為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劃轉比例統一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主要用于彌補因實施視同繳費年限政策形成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劃轉的中央企業國有股權,由國務院委托社保基金會負責集中持有;劃轉的地方企業國有股權,由各省級人民政府設立國有獨資公司集中持有、管理和運營,也可將劃轉的國有股權委托本省(區、市)具有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功能的公司專戶管理。
2019年財政部、人社部、國資委、稅務總局、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全面推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的通知》及《關于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有關事項的操作辦法》(以下簡稱“通知和操作辦法”),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以下簡稱“劃轉工作”)已進入全面推開階段。據財政部統計,截至2020年末,符合條件的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劃轉工作全面完成,共劃轉93家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國有資本總額1.68萬億元。
浙江省作為試點省份之一,前期選擇40家企業試點,并穩步推進全面劃轉工作。截至2020年末,已完成157家社保企業的劃轉工作,并嚴格落實專戶管理。在劃轉階段過渡到股權管理階段的實踐中,相關研究處于起步階段,而承接主體在對劃轉充實社保基金股權(以下簡稱“社保股權”)進行會計核算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實施方案、通知和操作辦法中未明確規定而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本文以承接主體為視角,對社保股權會計核算準則的應用、會計核算的實踐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會計核算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啟示與借鑒。
社保股權會計核算準則應用的合理性,主要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社保股權會計核算準則的適用性原則,即確認社保股權會計核算適用的企業會計準則;二是社保股權的金融工具分類歸屬性原則,即確立承接主體對持有的社保股權金融工具分類所歸屬的金融工具類別。
1.承接主體的股東權利行使方式存在特殊性。劃轉地方企業國有股權的承接主體為國有獨資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對很多被劃轉企業來說,劃轉后的承接主體是除當地國資部門外的第二大股東,在社保股權管理實踐中,承接主體與大股東以協議形式明確股東權利的行使方式,委托大股東代為表決授權清單內事項,對于未列入清單的事項仍有表決權。
2.承接主體持股比例和股東權利。根據《實施方案》規定,充實社保基金的國有企業劃轉比例統一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社保基金會及各省(區、市)國有獨資公司等承接主體作為財務投資者,享有所劃入國有股權的知情權、收益權和處置權,不干預被劃轉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管理,一般不向被劃轉企業派出董事。
基于承接主體的股東地位特殊性、持股比例和股東權利等方面的分析,承接主體對被劃轉企業不能實施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承接主體對社保股權的會計核算不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財政部2017年修訂發布《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和《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以下簡稱“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以來,至2021年1月1日,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開始全面實施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
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引入了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分析的概念,由舊準則下的“按照持有金融資產的意圖和目的”進行分類,修改成“根據其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和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進行分類。根據《實施方案》規定,對劃入的國有股權,社保基金會及各省(區、市)國有獨資公司等承接主體的收益主要來源于股權分紅。除國家規定須保持國有特殊持股比例或要求的企業外,社保基金會及各省(區、市)國有獨資公司等承接主體經批準也可以通過國有資本運作獲取收益。因此可見,承接主體作為財務投資者,管理社保股權的業務模式不以出售為目的,以獲取股權分紅為主要收入方式。
承接主體需對持有的社保股權進行分類,在社保股權分類中主要涉及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1.承接主體同時持有上市企業社保股權和非上市企業社保股權,是否需要分類處理?按社保股權是否上市進行分類,承接主體可能同時持有兩類社保股權:上市企業社保股權和非上市企業社保股權。上市企業社保股權存在公開市場,公允價值比較容易獲得,具有較強的交易性。《實施辦法》規定承接主體具有處置權,若承接主體對社保股權的持有目的為近期出售或短期獲利,在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可以分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進行核算。但筆者認為,承接主體作為財務投資者,持有上市的社保股權不以交易為目的,以獲得股權分紅收益為主;同時需履行劃轉工作中有關禁售期的義務,以期長期持有且不干涉企業的日常經營。因此,上市公司股權與非上市公司股權,對于承接主體來說持有目的并無不同,基于核算的一致性,上市企業社保股權應當與非上市企業社保股權一同分類。
2.承接主體持有的社保股權應如何進行金融工具分類?承接主體對持有的社保股權可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也可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筆者認為,從承接主體持有社保股權的目的、業務模式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分析,應采用前者。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1)持有目的。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一般需滿足交易性的目的。根據實施方案的相關規定,地方企業國有股權劃轉工作比照中央企業辦理。承接主體雖有處置社保股權的權利,但劃轉企業的名單、劃轉比例等事項一般由省級主管部門核定,股權交易需要報省級主管部門批準,承接主體持有社保股權并不以近期出售或短期獲利為目的,因此不具有交易性。
(2)業務模式。承接主體管理社保股權的職責,主要是維護社保股權的權益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及時收繳社保股權分紅收益和對分紅收益進行投資運作等方面,因此其業務模式為長期持有社保股權并收取被劃轉企業分紅作為收益并進行投資運作。
(3)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社保股權專戶會計信息應與社保股權管理的業務模式相符合,客觀準確地反映承接主體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為承接主體掌握股權價值動態、資產收益情況以及主管部門開展績效考核等提供依據。上市企業社保股權市價變動受證券市場影響較大,公允價值具有波動性,非上市社保股權企業因資產劃轉、資產置換等事項頻繁而導致凈資產也變動頻繁。基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的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等考慮,將分紅收益反映為承接主體的持有損益,被劃轉企業市價或凈資產的變動反映為承接主體享有的凈資產權益變動,更能客觀反映承接主體受托責任。
綜上,地方承接主體可將所持有的社保股權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股權的分紅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國家稅務總局于2005年印發了《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該文首次對納稅評估工作給出明確的定義:納稅評估是指稅務機關運用數據信息對比分析的方法,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納稅申報情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隨著時間推移,稅收征管改革不斷深化,納稅評估工作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綜合體現服務行為與行政執法行為。作為稅務機關對納稅人自我申報的義務履行情況進行檢查、審核的執法活動,納稅評估具有其他管理手段無法替代的優點。
在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下,被劃轉企業發行的優先股、永續債等,可按準則的要求劃分為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若被劃轉企業能夠無條件的避免以支付現金或其他資產進行償還的,分類為權益工具,否則分類為金融負債。優先股、永續債(即使在被劃轉企業報表中分類為權益工具)不是承接主體所享有的權益,不屬于“歸母凈資產”。因此計算承接主體應享有的凈資產權益時,需要以被劃轉企業合并財務報表中歸母凈資產扣除“其他權益工具”的金額,按凈額乘以持股比例確認承接主體應享有的凈資產權益。
根據上述社保股權的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分類原則,以下對社保股權會計核算中具體操作問題進行討論。
為準確反映社保股權初始成本、價值變動和分紅收益,承接主體應當在資產類一級科目“其他權益工具投資”核算社保股權,“其他權益工具投資”下設二級明細科目“其他權益工具投資——成本”,反映社保股權取得的初始成本;“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反映社保股權公允價值的變動。權益類一級科目下“資本公積”反映社保股權初始入賬成本;“其他綜合收益”下設二級明細科目“其他綜合收益——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反映社保股權公允價值的變動。損益類一級科目系“投資收益”,可根據需要下設“投資收益——持有其他權益工具投資產生的分紅收益”,反映社保股權的分紅收益。依據相關會計準則規定進行上述科目設置后,承接主體可根據自身核算準確性需要,增設輔助項目,按被劃轉企業進行核算。

承接主體將社保股權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根據會計準則規定,期末應以公允價值計量,使用的估值技術主要包括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但是被劃轉企業股權公允價值很難獲取:(1)除上市公司股權外,國有股權極少存在公開市場交易活動;(2)被劃轉企業數量眾多,如浙江省有上百家,承接主體不可能對每家企業進行資產評估;(3)即使采用資產評估,企業類型多樣,難以尋找相同或類似資產的重置成本。因此,采用估值技術不能滿足公允價值計量的可行性和時效性。
按照公允價值層次的規定,在相關可觀察輸入值無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實可行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第三層次輸入值,即不可觀察輸入值。針對被劃轉企業股權的情況,建議按以下順序獲取社保股權的公允價值:(1)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日的收盤價;(2)被劃轉企業最近公開交易市場上的股權價值;(3)被劃轉企業財務報告日或最近資產評估的股權價值;(4)被劃轉企業經審計合并財務報表中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以下簡稱“歸母凈資產”)。
實踐中,由于社保股權企業公允價值獲取困難,可采用經審計合并財務報表中的歸母凈資產作為計量基礎。結合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要求,每年末,根據被劃轉企業合并財務報表中歸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扣除“其他權益工具”中的“其他權益工具——優先股”、“其他權益工具——永續債”,對社保股權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如公允價值升值,借方計入“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貸方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如公允價值貶值,借方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貸方計入“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
在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下,被劃轉企業發行的優先股、永續債等,可按準則的要求劃分為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若被劃轉企業能夠無條件的避免以支付現金或其他資產進行償還的,分類為權益工具,否則分類為金融負債。優先股、永續債(即使在被劃轉企業報表中分類為權益工具)不是承接主體所享有的權益,不屬于“歸母凈資產”。因此計算承接主體應享有的凈資產權益時,需要以被劃轉企業合并財務報表中歸母凈資產扣除“其他權益工具”的金額,按凈額乘以持股比例確認承接主體應享有的凈資產權益。
依據相關會計準則,持有期間,被劃轉企業宣告派發股利分紅或者根據國有資本經營收益規定確認擬上繳社保股權收益時,承接主體按持股比例確認投資收益,借方計入“應收股利”,貸方計入“投資收益”;實際收到股利分紅或社保股權收益時,借方計入“銀行存款”,貸方計入“應收股利”。
個別被劃轉企業涉及多個國有股東,股權結構相對復雜,在下達劃轉通知后未完成全部社保股權工商變更登記工作。根據劃轉工作相關要求,若承接主體按基準日被劃轉企業歸母凈資產為基礎進行入賬處理,會出現“劃轉比例與完成工商變更登記的股權比例不一致”的情形,因此承接主體可能暫未進行社保股權入賬處理;為保障承接主體享有社保股權的收益權,股權變更登記完成后產生的股權分紅由承接主體持有,此時會出現“分紅已收而權益未入賬”的情形。
針對上述情形,承接主體收到的社保股權分紅可能存在2種可選擇的會計核算方式:先計入“其他應付款”,待社保股權工商變更登記工作完成后轉入“投資收益”,或者直接將社保股權分紅計入“投資收益”。筆者認為社保股權劃轉不以工商變更登記為生效要件,基于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社保股權分紅屬于承接主體應享有的收益權,計入“投資收益”更為合適。
承接主體一般為地方國有獨資公司,因歷史原因或根據當地主管部門要求,既持有被劃轉企業10%的社保股權,又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持有被劃轉企業一般性國有股權,在這種雙重持股的情形下如何進行會計核算和報表列示,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應按“一致性”原則適用同一準則和會計核算方法,一種觀點認為應按“相關性”原則分別適用準則和會計核算方法。筆者認為,鑒于社保股權的特殊性要求,在承接主體合并報表層面應采用前一個觀點,在承接主體個別報表層面應采用后一個觀點進行處理。以下列舉兩種情形:
1.被劃轉企業為承接主體合并報表范圍的情形。此情形下,在個別報表層面對所持有的一般性股權和社保股權分別適用準則進行核算,在合并報表層面進行特殊調整。
例:承接主體持有被劃轉企業B公司10%國有股權,承接主體的子公司A公司持有B公司90%國有股權。在A公司個別報表層面,B公司股權按照“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進行計量;在A公司合并報表層面,A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B公司“所有者權益”抵消,形成“少數股東損益”和“少數股東權益”。在承接主體個別報表層面,B公司股權計入“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在承接主體合并報表層面,承接主體通過直接和間接持有B公司100%國有股權,實際不存在少數股東享有的權益,因此在A公司合并報表中形成的“少數股東損益”和“少數股東權益”與承接主體個別報表中的“其他權益工具投資”進行抵消處理。
2.被劃轉企業為承接主體的子公司能夠實施重大影響的企業的情形。被劃轉企業不納入承接主體合并報表范圍,在個別報表層面對所持有的一般性股權和社保股權分別適用準則進行核算,在合并報表層面進行特殊調整。

例:承接主體持有被劃轉企業B公司10%國有股權,承接主體的子公司A公司持有B公司20%國有股權。在A公司個別報表層面,B公司股權按照“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進行計量;在承接主體個別報表層面,B公司股權計入“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在承接主體合并報表層面,承接主體通過直接和間接持有B公司30%國有股權,在個別報表中的“其他權益工具投資”調整至“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進行核算。
按照通知和操作辦法內“企業規模的認定及劃轉口徑以合并財務報表為準”的規定,承接主體按照被劃轉企業合并財務報表中的歸母凈資產計算所享有的凈資產權益。由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的事項較多,在實踐中一家被劃轉企業調整為另一家被劃轉企業的子公司,調整后出現承接主體同時持有母子公司2家被劃轉企業國有股權的情形并不少見。一般情形下,為了避免重復劃轉和提高國有股權管理效率,承接主體會將子公司的股權進行無償劃轉,持有母公司股權即可。在此情形下,承接主體的會計核算原則:1.將子公司賬面價值直接調整至母公司;2.按子公司股權在無償劃轉基準日的價值調整計入母公司。
例:承接主體同時持有兩家被劃轉企業(A公司和B公司)10%國有股權,B公司成為A公司的子公司,承接主體將B公司10%國有股權無償劃轉至A公司。方法一是將B公司股權的賬面價值轉入A公司進行輔助核算。如A公司和B公司股權賬面價值以初始成本計量,則承接主體按原始成本進行輔助核算調整后,A公司入賬凈資產權益會偏離A公司在無償劃轉基準日合并財務報表中應歸屬于承接主體的凈資產權益。方法二是調整B公司在無償劃轉基準日的賬面價值,以調整后的賬面價值轉入A公司進行輔助核算。如A公司股權賬面價值以初始成本計量,則承接主體享有的A公司入賬凈資產權益由兩部分構成:A公司在劃轉基準日的原始成本,B公司在無償劃轉基準日經調整后的賬面價值。
如承接主體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可按無償劃轉基準日A公司歸母凈資產對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則可解決上述兩個方法帶來的處理弊端:A公司入賬凈資產權益不會存在不同基準日的入賬價值,經調整后的賬面價值也能夠真實反映承接主體在無償劃轉基準日應享有的凈資產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