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鄒文波 北京首都機場節能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本文以某南方支線機場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碳排放結構和減排潛力,提出該機場的近零碳建設方案,以期為支線機場的近零碳建設提供支持。
該機場位于我國南方,地處夏熱冬冷地區,現有主力航站樓于“十三五”末投入使用,航站樓建筑面積約為1.3萬m2,設計旅客吞吐量為100萬人次/a。
該機場場區內有航站樓、辦公樓等公共建筑,為保障機場的安全穩定運行,該機場建設有電力系統、航站樓制冷系統、航站樓柴油供熱系統等能源系統,飛行區內有助航燈光、高桿燈、業務車輛等能源系統和設備設施,公共區設有路燈和業務車輛等能源系統和設備設施。
參考《中國民用航空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的要求計算該機場的碳排放。該機場的碳排放源主要是電力、汽油和柴油。其中電力碳排放占比為81.17%,主要用于航站樓、辦公建筑、制冷系統、供水系統、高桿燈系統、助航燈光系統等;柴油大部分主要用于機場航站樓冬季的供暖,排放占比約為14.28%。汽油和部分柴油主要用于行政業務車輛,其排放占比合計約為4.55%。
從碳排放結構來看,要減少機場的碳排放量,可以從降低電力消耗,改變供暖形式從燃油轉變成電力驅動、行政業務車輛油改電三個方面進行改造,從而實現低碳機場的目標。
2.2.1 航站樓減排潛力分析
根據《民用機場航站樓能耗評價指南》(MH/T5112,以下簡稱《評價指南》)機場分類,該機場屬于乙Ⅱ類機場,該類機場能耗引導值為100kWh/m2。從現有能耗指標來看,受疫情影響,該機場2020年旅客吞吐量約為設計值的50%左右,此時航站樓的單位面積建筑電耗為74.77kWh/m2。根據研究,航站樓的能耗與旅客吞吐量、氣候、運行時間等有密切關系。如航站樓達到設計吞吐量,航站樓的年電耗約120kWh/m2,高于《評價指南》引導值。未來應進一步控制航站樓的能耗,在航站樓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行的情況下,控制航站樓的年電耗不超過100kWh/m2。
2.2.2 供暖系統減排潛力分析
燃油鍋爐房的熱效率一般約為90%~92%。燃油鍋爐產生1GJ熱量的排放量約為72.34kg。若采用空氣源熱泵機組供暖,按照COP為4進行估算,考慮該機場所在區域的電力排放因子,空氣源熱泵生產1GJ熱量的排放量為36.50kg,減排率為49.54%。
2.2.3 車輛油改電減排潛力分析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到2030年,民用運輸機場場內車輛裝備等力爭全面實現電動化。該機場應持續推動場內車輛油改電工作,力爭2030年前實現電動化率為100%,根據研究,電動化改造的減排量不低于50%。目前該機場擁有燃油車輛43輛,年耗油量約為42.42t,約折合二氧化碳排放量127.26t。
2.2.4 可再生能源利用潛力分析
該機場位于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年可利用小時數約為1100h。機場公共區內有停車場、屋頂、湖面等空場地可以利用,飛行區也具備一定面積場地可以利用。經研究,該機場具備光伏發電潛力為2.5MWp。
該機場的低碳建設方案,可簡單總結為“靠天、靠地、靠己”。“靠天”指充分利用機場區域內的空地,建設光伏發電系統,輔以直流驅動和蓄能系統,確保航站樓及其附屬能源設備設施全天耗電需求。“靠地”指利用空氣熱資源或地熱資源,替代現有的燃油鍋爐房,輔以蓄能系統,滿足航站樓供熱制冷需求,驅動地源熱泵的電力也可以源自光伏系統。“靠己”指依靠自身的投入,不斷提升自身管理,加強能源系統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等工作,盡可能提升航站樓暖通空調系統、照明系統等的能效,降低航站樓及為其冷熱源等保障設施的能耗。
為了滿足低碳的要求,設定該機場低碳建設方案的目標是:同比2020年,機場的碳排放總量和單位旅客碳排放下降不低于50%。
3.2.1 光伏建設方案
充分考慮機場空地、屋頂、湖面等資源建設光伏發電系統。建設原則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考慮到負荷匹配、投資經濟效益,光伏建設規劃分兩期,近期主要在該機場的辦公樓屋頂、辦公區域停車場、景觀湖、飛行區空地進行建設,建設規模為1.5MWp。遠期隨著航站樓用能量的增加,進一步考慮在航站樓樓前停車場、飛行區空地等地持續建設,預計建設規模約為1MWp。
3.2.2 航站樓能效提升
為進一步控制航站樓的碳排放,對航站樓的能耗控制目標為該類機場的引導值,即不超過100kWh/m2,主要采取以下舉措:用LED更換原有的照明燈具,并增加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建設機場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對航站樓的能耗分項計量和管控;優化空調系統的運行模式,實現按需分區域供能等手段。通過這些舉措,進一步控制航站樓的能耗,提升航站樓的能效。
3.2.3 車輛電動化改造
根據車輛的使用年限,按照固定期限(10年)報廢的原則,逐步對機場的燃油車輛進行“油改電”改造。為了滿足車輛的充電需求,同步在機場的辦公區、飛行區內建設充電樁。
3.2.4 供熱低碳化改造
按照等裝機容量替代的原則,對現有燃油鍋爐進行電動化替代。考慮到該機場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擬采取空氣源熱泵機組替代燃油鍋爐。現場查看,現有鍋爐房處的電力負荷滿足空氣源熱泵的電力需求,技術可行,同時保留鍋爐房作為調峰使用。
根據測算,該機場的相關低碳建設的項目實施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項目實施效果
在現有邊界下,參考該機場新航站樓投運后年能耗,通過低碳源端和航站樓能效提升項目的實施,該機場航站樓滿負荷運行時年度總耗電量為306萬kWh,不再消耗燃油等化石能源,該機場總耗電量對應的總排放量為1608t。同時由于光伏項目的建設實施,光伏發電項目一期在25a內光伏項目的年均發電量約為144.68萬kWh,對應的減排量約為762t,機場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占比為47.39%。
該機場低碳建設項目整體實施后,除去光伏自發自用的電量外,該機場凈外購電力約為160萬kWh,凈排放量約為846t,單位旅客排放量約為0.846kg/人次,相對于改造前下降69.70%。機場低碳項目整體減碳量約為920t,減碳率約為57.21%,實現了低碳的改造目標。
項目預計總投入約為2120萬元,其中光伏發電項目投資約為670萬元,供熱低碳化改造項目投資約為300萬元,車輛電動化改造項目整體投資約為1000萬元。航站樓能效提升項目投資約為150萬元,節碳成本約為23000元/t。
該機場光伏一期項目發電量占全場總用電量的47%,距離實現零碳機場有一定的差距。機場仍有可利用光伏資源約1MWp,對這部分光伏加以利用,則可增加光伏發電量約為100萬kWh,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至80%。如需繼續降低機場的碳排放量,可以通過持續提升航站樓能效控制航站樓的能耗、控制辦公區域能耗、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從市場購買自愿減排量等市場排放指標等手段,從而實現近零碳機場的目標。
該支線機場通過采取多項節能減排綜合措施,以期實現低碳建設的目標。如果進一步擴大自身光伏的建設規模,支線機場依靠自身便可以實現近零碳機場的建設目標。地處南方的支線機場可以參考該機場的建設方案,加大推進綠色支線機場建設,為民航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