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落實‘雙碳’目標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持續推進,新能源市場地位越來越突出,新能源裝機比例大幅增長,這使得現有的保障性收購方式難以為繼,需要新能源更大比例的市場化消納。與此同時,‘雙碳’目標的落實,消費側綠色消費理念不斷增長,用戶對購買綠色電能的需求不斷增強。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的指導下,2021年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創新組織開展了綠色電力交易試點,為新能源兌現綠色價值提供了新途徑,滿足了市場主體購買綠色電力的實際需求。”徐亮告訴本刊。在采訪中,徐亮簡要回顧了試點開展以來的進展情況,講述了綠電交易主體及如何交易,闡明了綠電交易價格形成機制,回答了綠電交易為何要“證電合一”以及交易過程中出現問題的解決。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的情況。
徐亮:2021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統一組織和大力指導下,國家電網公司創新建立綠色電力交易機制,于9月7日組織開展首次綠色電力試點交易,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和社會影響。
綠色電力交易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國網公司經營區)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南方電網公司經營區)分別開展。截至2022年4月1日,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在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累計組織開展綠電交易94.83億千瓦時,其中首次試點交易68.98億千瓦時,后續新增交易25.85億千瓦時;省內綠電市場完成74.4億千瓦時,省間綠電市場完成20.43億千瓦時。從交易價格來看,首次試點交易成交電價較當地中長期市場均價高3-5分/千瓦時;1439號文件印發后,隨著燃煤電量市場化交易價格上漲,綠電交易價格也有所增長,較當地原燃煤基準價平均上漲6分/千瓦時(3月浙江綠電交易溢價最高達到10.2分/千瓦時)。分省份來看,國網公司經營范圍內17個省份參與綠電交易,遼寧交易電量最大,達到27.84億千瓦時,占總成交電量的29%;其次為上海(19.72億千瓦時、占比21%)、江蘇(13.84億千瓦時、占比15%)等省份。總體來看,華東地區綠電交易較為活躍。從發電側來看,成交電量中光伏占比91%、風電占比9%。國家電投成交電量最大,達到42.54億千瓦時,占總成交電量的45%;其次為中廣核(12.6億千瓦時、占比13%)、中國大唐(6.75億千瓦時、占比7%)等發電集團;此外,京能、河北建投等地方能源企業和浙江正泰等民營企業也積極參與了綠電交易。從用戶側來看,呈現高度集中的特點,成交電量排名前五的企業電量占比達63%,分別為華晨寶馬(汽車制造)29%、巴斯夫(化工)11%、海瀾電力(售電)9%、科思創聚合物(化工)8%、萬國數據(數據中心)6%。整體來看,跨國企業、外向型企業購買綠電需求較為強烈。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綠電交易主體及如何進行交易。
徐亮: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關于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的復函》和批復的《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方案》《綠色電力交易實施細則》組織開展綠色電力交易。
關于市場主體。參與綠色電力交易的市場主體初期需經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準入,主要包括電網企業、風電和光伏發電企業、電力用戶和售電公司。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發改價格〔2021〕1439號)、《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電網企業代理購電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發改辦價格〔2021〕809號)文件印發后,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市場,市場主體依據規則均可參與綠色電力交易,通過市場化方式采購綠色電力。初期,電力用戶主要為具有綠色電力消費需求的用電企業。隨著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意識的形成,電力用戶范圍可逐步擴大,并且逐步引導電動汽車、儲能等新興市場主體參與綠色電力交易,并支持售電公司推出綠色電力套餐,滿足廣大用戶綠色電力消費需求。發電側主要為風電和光伏發電企業,條件成熟時,可逐步擴大至符合條件的水電。
關于交易方式。綠色電力交易初期優先組織未納入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政策范圍內的風電和光伏電量參與交易。鼓勵電力用戶通過直接交易方式向綠色電力企業購買綠電,如無法滿足綠色電力消費需求,電力用戶可向電網企業購買其保障收購的綠色電力產品。市場初期,考慮到部分省份無補貼新能源項目裝機規模有限,可由本省電網企業通過代理的方式跨區跨省購買符合條件的綠色電力;或由部分帶補貼的新能源項目參與綠電交易,交易電量不再領取補貼或注冊申請自愿認購綠證,不計入其合理利用小時。隨著新能源發展及綠電市場不斷成熟,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動態調整發電側入市范圍。
綠色電力交易市場分為省內市場和省間市場。省內市場,由電力用戶或售電公司與發電企業等市場主體直接參與,通過雙邊協商、集中撮合、掛牌等方式達成交易,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售電公司自主協商或通過市場競爭達成交易電量、電價,簽訂雙邊交易合同。省間市場初期以“點對網”方式組織。省級電力交易中心先期摸底本省電力用戶綠電交易需求電量、意向價格,通過掛牌交易等方式,組織相關用戶參與省內綠電招標,達成省內綠電需求電量、電價,并匯總至省級電網企業。省級電網企業代理本省用戶與送端省新能源發電企業開展交易。著綠電交易規模進一步擴大,相應的容量補償和調節性市場建立后,該成本將凸顯,其中新能源企業分攤的部分應由購買綠電的用戶承擔。
對于通過電力直接交易方式購買的綠色電力產品,交易價格由發電企業與電力用戶、售電公司通過雙邊協商、集中撮合等方式形成。交易價格高于基準電價的收益分配給對應發電企業。電力用戶結算價格=交易價格+所在省對應類別輸配電價格+輔助服務費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綠色電力試點交易初期,考慮市場主體對于綠電的價格構成理解不充分,可對交易價格采取引導或限價等措施,例如參照碳市場價格設置綠電環境價值下限,待市場成熟后逐步取消。
記者:請闡明綠電交易價格形成機制。
徐亮:綠電交易價格應包括綠電的電能價值、綠電的環境價值、綠電應承擔的調節成本,在購售方雙邊協商或集中交易的價格申報中統籌考慮。綠電的環境價值,為綠電交易價格比交易組織時本省燃煤發電等其他中長期電能量市場化交易均價的溢價部分。綠電的調節成本,當新能源裝機和電量占比較小、綠電交易規模不大時,該成本不明顯;隨
記者:綠電交易為何要采取“證電合一”的方式?目的何在?
徐亮:“證電合一”的綠電交易更有利于促進新能源消納,推動我國“雙碳”目標實現。從我國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初衷、以及近期出臺的新增可再生能源用能不計入能源消費總量政策的要求來看,都是為了促進企業從物理上增加新能源消費、推進全社會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綠電交易即為物理電量的交易,使生產和消費直接匹配,更有利于從物理上提升綠色消費水平,推動“雙碳”目標實現。同時,交易平臺依托區塊鏈技術全面記錄綠電生產、交易、輸送、消費、結算等各環節信息,出具權威可信的綠色電力使用證明,可直接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能源消費總量、碳排放等核查統計,便于政策落地實施。
“證電合一”的綠電交易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消費綠色電力的訴求。隨著綠色發展逐漸成為全球共識,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提出購買綠電的需求,并且希望直接與新能源企業簽訂合同、使用綠電,提升綠電消費的真實性,同時獲得權威可信的綠電消費認證。在“證電合一”的綠電交易模式下,綠色電力的生產者(新能源企業)與消費者(用電企業)直接簽訂交易合同、履約執行、完成結算,實現了綠電生產、傳輸、消費全流程閉環,保障了用戶從物理上消費綠電,綠電交易的價格同時體現電能價值和環境價值,用戶在執行交易、使用電能的同時,獲得綠色環境權益,通俗易懂。此外,綠電交易平臺依托區塊鏈技術為用戶出具權威可信的綠色電力使用證明,有效滿足用戶訴求。

記者:交易過程中是否遇到新問題?如何解決或即將采取何種措施加以解決?
徐亮:試點交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供求矛盾和綠電認證權威性問題。
一是全社會主動消費綠電的意識尚未形成,初期仍需政策激勵。目前,關注綠電交易的用電企業較多,但對消費綠電與碳核查、能源雙控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對參與綠電交易持觀望態度,缺乏實質性的激勵政策,促進用戶積極參與綠色電力交易。建議政府主管部門進一步出臺具體的政策,例如推動將非水可再生能源責任權重落實到用戶和售電公司,落實其購買新能源的義務。鼓勵高耗能行業使用綠電,并在能耗雙控、有序用電等環節給予一定激勵。做好綠電交易與碳市場的銜接,在政府部門將發電以外的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過程中,推動在碳核查計算中全額扣減購買綠電帶來的碳減排量,促進用戶主動參與綠電交易。
二是綠電供給能力不足,影響交易規模持續擴大。盡管總體上平價新能源電量可以滿足目前自愿申報的綠電交易需求,但地區間供需不平衡現象嚴重,綠電需求旺盛的東中部地區供給能力不足。若考慮高耗能企業購買綠電等場景,則平價新能源電量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需引入帶補貼機組參與。
三是綠電交易作為促進綠色消費的“中國方案”,需要獲得國際認可,形成國際影響力。近期,歐盟理事會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將給我國外向型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壓力,有必要開展綠電交易,并主導制定綠電交易和綠色認證的國際標準,幫助我國企業突破國際貿易壁壘,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此外,通過制定標準的方式提升我國在國際綠電消費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前期,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已啟動了綠電交易相關國際標準立項工作,牽頭組織成立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和ITU(國際電信聯盟)兩個專項工作組,IEC側重綠電交易體系、綠電產品獲取方面,ITU側重綠電認證技術方面。2022年1月,在IEC 8C(互聯電力系統網絡管理分委會)工作會議上,《綠電獲取-國際通用標準》提案獲得PWI(預工作開展)許可,取得重要立項工作進展;擬申報ITU的《基于區塊鏈的綠電消費信息溯源技術框架》國際標準已通過國家工信部國內審查。
下一步,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將有序推進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為加快推動我國能源清潔轉型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