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案例報告(2022)·環境遺產案例


延慶賽區環頸雉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及周邊分布著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還有多種珍稀鳥類和中小型哺乳動物。為更好地保護賽區生態環境,延慶賽區針對不同動物類群采取多種措施減少施工建設和場館運行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針對不同類群動物,分別制定具體保護措施以減少施工和賽事運行期間對動物生活環境的影響。施工前即組織編制野生動物保護及棲息地建設方案,專門針對施工人員編制《施工人員生態保護手冊》,定期進行環境保護培訓,提升施工人員動物保護意識。場館建設過程切實落實野生動物保護措施,在施工現場嚴格設置施工紅線,避免機械設備進入溪流河道,預防油污滲漏污染水體,影響兩棲動物棲息環境;夜晚施工期間,照明燈光使用遮光罩,結束后關閉電源,減少對昆蟲、鳥類等具有趨光性野生動物的不利影響;組織巡護人員在賽區及周邊開展動物救助工作,發現野生動物幼體和受傷的動物及時進行收容救治。
補償動物活動的人工設施。為避免新建路橋阻礙中型及大型野生動物種群遷移,賽區新建或利用現有橋涵建設11座野生動物通道,為野生動物自由通行活動提供便利,促進通道兩側動物活動和交流,同時,通過生態修復對通道區域進行近自然改造,吸引兩棲類、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利用管涵作為通道和棲息地。賽區建成的三個蓄水塘壩可以兼做動物水源地和水生動植物棲息地。

斑羚
從施工階段開始就在賽區內和賽區周邊布設人工鳥巢,緩解鳥類對天然巢穴的競爭壓力,維持其正常繁殖活動。場館建設期間,461個人工鳥巢的入住率接近25%。
營造原生態的動物棲息地。延慶賽區在賽區蓄水池、景觀水面和溪流交匯處入水口附近的水域,堆積一定深度的石塊,滿足兩棲動物產卵與越冬需求,在水源地附近營建爬行類(以蛇為主)石頭堆棲息地,提升自然棲息地質量和生態容納量。同時,人工撫育結果實的喬、灌鄉土物種,既美化景觀、保持生態穩定,又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緩解鳥類種群數量增加后產生的競爭與擁擠效應。
開展賽區野生動物的現狀監測。延慶賽區2018年底就建成并運行生態環境監測站,采用DNA個體測定方法監測動物分布范圍、活動軌跡、種群數量等信息,并組織巡護人員在賽區及周邊開展動物救助工作,及時收容救治野生動物幼體和受傷動物,開展有針對性的救助和保護工作。賽區和周邊布設超過200臺紅外觸發相機,監測結果表明,場館建設施工過程中斑羚等重點保護動物持續在賽區周邊活動,沒有外遷,且隨著施工項目進入收尾階段、干擾減少,斑羚的活動節律逐漸恢復到原始狀態。
延慶賽區場館規劃、建設過程同步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護賽區及周邊野生動物,是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的重要舉措,也是著力打造綠色辦奧的北京樣板。可以預見將會成為值得傳承的、造福人民的、優質的冬奧遺產。該案例將為其他國家和地區類似工程建設提供示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