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福
(中鐵十八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0)
樁基礎具有施工簡便、結構穩(wěn)定性較強等優(yōu)點,工程中常用于斜坡地形。我國西南山區(qū)大多采用樁基礎,但由于該地區(qū)地處板塊交界之處,常發(fā)生地震等自然災害,在地震荷載的作用下,該地區(qū)基礎常發(fā)生結構破壞,穩(wěn)定性較差[1]。
從近年來的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和九寨溝地震等地震對樁基礎的破壞調查結果來看,明確地震作用下,樁基礎受荷載作用而產(chǎn)生的邊界機理與其地震響應情況是影響樁基礎破壞的主要因素[2-4]。在研究樁-土動力作用機理時,常采用Winkler法進行分析[5],與之相關分析方法有 Matlock[6]、Novak[7]、Nogami[8]、陸清元[9]等人。試驗研究主要為振動臺試驗[10-12],通過振動臺對模型施加地震荷載,在考慮縮尺效應影響的基礎上,分析斜坡坡度、長度、土體的內摩擦角對樁基地震響應的影響。但由于模型試驗的模型與實際工況有所差異,且試驗過程存在縮尺效應,通過試驗結果得出的相關結論準確性存在一定的限制性。西南地區(qū)基礎填土以碎石土或基巖為主,對于填土為碎石土的樁基地震響應相關較少,制約了樁基礎的設計與應用。
碎石土斜坡樁-土體系動力相互作用及影響因素研究仍為空白。基于此,本文以某地區(qū)線路工程為研究對象,采用有限差分軟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分析影響其地震響應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位于川西高原地區(qū),地震烈度為6~8度,填土以碎石土和基巖為主。水文地質條件良好,海拔為1 000~3 000 m,平均坡度30°~40°。
(1)根據(jù)該地區(qū)的實際情況,以及樁基礎特征,建立有限元模型,模型尺寸為290 m×357 m×150 m。有限元模型的上層為場地覆蓋層,下層為基巖。為分析樁徑對斜坡樁基地震響應的影響,樁徑考慮為0.8 m、1.0 m、1.2 m。有限元模型的相關參數(shù)見表1。

表1 物理力學參數(shù)
(2)模型邊界條件:在底部設置位移約束,保證模型的穩(wěn)定性,模型頂部為自由邊界;在模型的側向約束其水平方向的變形。本文采用瑞雷阻尼,其計算公式如下:
C=αM+βK
式中,M為質量矩陣;K為剛度矩陣。
(3)本研究選擇蘆山地震的地震波為有限元模擬的地震波,僅考慮水平荷載的作用對樁基礎變形及地震響應等方面的影響。該地震波相關參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 地震波相關參數(shù)
波形圖如圖1所示。當進行有限元模擬時,在模型底部添加加速度,可以使加速度分布于所有網(wǎng)格單元。基于相對運動理論可得,當認為運動對象不動時,則基巖為運動狀態(tài)。

圖1 地震加速度時程曲線
(4)樁基地震響應參數(shù)。
通過對樁基礎進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地震荷載對其加速度、變形、應力的影響,以分析其地震響應情況。
在樁身沿深度方向均勻布設監(jiān)測點。圖2為樁身位移時程曲線。

圖2 樁身位移時程曲線
從圖2可見,在不同基礎埋深的條件下,樁身位移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樁身最大水平位移集中于地震作用時間的5~10 s左右,出現(xiàn)樁身最大位移的地震作用時間與地震波峰值一致。
樁徑不同,樁身位移隨樁深的變化規(guī)律大致相同。從樁頂?shù)綐兜祝瑯渡砦灰婆c埋深呈負相關關系,當位于樁頂時,有樁身位移最大值,其值為25 mm;當位于樁底時,其樁身位移最小。說明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樁身中上部位移較大,發(fā)生變形的情況嚴重,但隨著埋深的增大,樁身位移較小。
圖3為地震荷載下樁頂位移-樁徑關系曲線。從樁頂位移最大值隨樁徑的增大近似線性地減小(見圖3b)。樁徑從0.8 m增大到1.2 m,樁頂位移最大值分別為0.045 m、0.031 m、0.025 m。樁徑變化過程中,樁徑越小,其受到的外部荷載的影響越大,樁身在荷載作用下位移發(fā)生量越大,該影響會隨著樁徑的增大而減小,1.2 m樁徑樁頂位移比0.8 m樁徑樁頂位移小約50%。樁埋深超0.6倍樁身,樁徑的變化對樁身的位移影響越不明顯(見圖3a),即樁身位移隨樁徑增大而減小的幅度隨樁深的增加越來越小。

圖3 樁身、樁頂位移-樁徑關系曲線
圖4為樁身彎矩時程曲線。從圖4可見,在不同基礎埋深的條件下,樁身彎矩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樁身最大彎矩集中于地震作用時間的5~10 s左右,出現(xiàn)樁身最大彎矩的地震作用時間與地震波峰值一致。樁身彎矩隨埋深的增大呈波動趨勢,無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呈現(xiàn)先增后減的趨勢。隨著埋深的增大,樁身彎矩出現(xiàn)最大值,隨后開始減小,當埋深最大時,有樁身彎矩最小值。說明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樁身下部的樁身彎矩較小,地震荷載對其影響較小。這是由于存在斜坡坡度,會使得不同基礎埋深的條件下,樁身彎矩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斜坡土體破壞與未破壞處樁產(chǎn)生樁身彎矩變化量較大,該處樁身彎矩有最大值。
在不同樁徑的條件下,樁身包絡彎矩-樁深關系曲線變化趨勢具有一致性。圖5為樁身彎矩-樁徑關系曲線。

圖5 樁身彎矩-樁徑關系曲線
從圖5可見,樁身包絡彎矩最大值隨樁徑的增大近似線性增大。樁徑從0.8 m增大到1.2 m,樁頂包絡彎矩最大值分別為300 N˙m、340 N˙m、410 N˙m,增加幅度近似相同,約每增大0.2 m,樁身彎矩最大值平均增大50 N˙m。樁身彎矩變化較為明顯段,樁身彎矩隨樁徑增加而增大的幅度并未明顯受到樁埋深的影響。
在樁身中心沿樁基埋深的變化,設置若干監(jiān)測點,圖6為樁身加速度時程曲線。

圖6 樁身加速度時程曲線
由圖6可知,在不同基礎埋深的條件下,樁身的加速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樁身最大加速度集中于地震作用時間的5~10 s左右,出現(xiàn)樁身最大加速度的地震作用時間與地震波峰值一致。曲線幅值與深度呈負相關關系,說明土層越深,地震波對樁身的影響越小。隨著埋深的增大,樁身加速度出現(xiàn)最小值,當埋深最大時,有樁身加速度最小值。說明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樁身下部的樁身加速度較小,地震荷載對其影響較小。
樁徑不同,樁身峰值加速度隨樁深的變化規(guī)律大致相同。進一步整理得出樁身水平加速度最大值-樁徑關系曲線,見圖7。

圖7 樁身水平加速度-樁徑關系曲線
從圖7可見,樁徑不同,樁身峰值加速度隨樁徑的增加或減小變化并不明顯,幾近不變。可知,樁身加速度與樁徑無顯著關系。
總體來說,樁身各處表現(xiàn)出相對基底的加速度放大效應,說明斜坡場地樁-土運動相互作用已逐漸凸顯。
p-y曲線是量化分析樁-土地震響應的有效方法。本文以此為鑒,繪制不同樁徑碎石土動力p-y曲線,以埋深3 m為例進行分析,見圖8。

圖8 不同樁徑樁-土體系動力p-y曲線
從圖8可知,p-y曲線斜率、樁側土反力、曲線的滯回圈面積隨著樁徑的增大逐漸增大,相應的,樁-土位移亦有小幅增大。大樁徑對樁土相對位移的影響越來越不顯著。并且,滯回曲線和骨干曲線的形式并未隨著樁徑的增加而有所改變,即碎石土動力p-y曲線形式與樁徑無關。
土體極限地基抗力與樁基尺寸密切相關。樁徑越大,地基極限土體抗力越大,其影響的樁周土體范圍越大,可以在該區(qū)域屈服之前提供更多的抗力,這種效應隨著深度的增加變得更加明顯。隨著埋深和圍壓的增加,土體的抗剪強度也隨之增大,使得地基極限抗力也逐漸增大。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剛性比較大時,樁受土體水平荷載作用。當剛性比較小時,樁周土性即為主要影響因素。樁基在水平荷載作用下不易擠壓破壞樁周土體,反而樁周土體會提供較大樁側土抗力,來抵抗樁的變形和彎矩。與樁周土體相比,樁身具有較大的抵抗變形的能力,土中的應力向樁身傳遞。
為了詳細解釋上述分析結果,引入樁徑影響因子FD,對樁徑影響樁側土反力的程度進行分析。徑影響因子為管徑下的p-y曲線指揮權頂點土反力與土反力基準值之比。為建立碎石土p-y曲線簡化的模型,建立樁徑的函數(shù)。如圖9所示。兩者關系可表示為:FD=1.5-1.75d+1.25d2。

圖9 樁徑影響因子受樁徑影響曲線
由于碎石土斜坡樁-土體系動力相互作用及影響因素研究仍為空白。基于此,本文以某地區(qū)線路工程為研究對象,采用有限差分軟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分析影響其地震響應的相關因素。
(1)在不同基礎埋深的條件下,樁身彎矩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樁身最大彎矩集中于地震作用時間的5~10 s左右,出現(xiàn)樁身最大彎矩的地震作用時間與地震波峰值一致。樁身彎矩隨埋深的增大呈波動趨勢,無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呈現(xiàn)先增后減的趨勢。隨著埋深的增大,樁身彎矩出現(xiàn)最大值,隨后開始減小,當埋深最大時,有樁身彎矩最小值。說明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樁身下部的樁身彎矩較小,地震荷載對其影響較小。這是由于存在斜坡坡度,會使得不同基礎埋深的條件下,樁身彎矩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斜坡土體破壞與未破壞處樁產(chǎn)生樁身彎矩變化量較大,該處樁身彎矩有最大值。
(2)樁身包絡彎矩最大值隨樁徑的增大近似線性增大。樁徑從0.8 m增大到1.2 m,樁頂包絡彎矩最大值分別為300、340、410 N˙m,增加幅度近似相同,約每增大0.2 m,樁身彎矩最大值平均增大50 N˙m。樁身彎矩變化較為明顯段,樁身彎矩隨樁徑增加而增大的幅度并未明顯受到樁埋深的影響。
(3)在不同基礎埋深的條件下,樁身的加速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樁身最大加速度集中于地震作用時間的5~10 s左右,出現(xiàn)樁身最大加速度的地震作用時間與地震波峰值一致。曲線幅值與深度呈負相關關系,說明土層越深,地震波對樁身的影響越小。隨著埋深的增大,樁身加速度出現(xiàn)最小值,當埋深最大時,有樁身加速度最小值。說明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樁身下部的樁身加速度較小,地震荷載對其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