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以場景育人理念指導班會活動設計,將場景識別與學生具體的學習體驗行為、潛在需求密切聯結,基于不同場景選擇主題班會實施策略,通過個性化體驗、跨界融合和社群效應,順應兒童的自然本性與生長節律,培養他們的行動能力和團隊精神,讓他們在自覺磨礪和不斷修正中提升品格。
【關鍵詞】多義化表達;育人場景;主題班會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9-0052-04
【作者簡介】巢春林,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遙觀中心小學(江蘇常州,213100)校長,高級教師。
生命的歷程是經歷、表達和理解的過程。學校以場景育人理念指導班會活動設計,形成基于整體的班會結構升級,編制圍繞生長的班會場景集合,打造體現節律的班會主題群落,構建面向學生發展的班會設計進階,可以很好地破解當下學生品格生長中身心分離的問題,有效扭轉班會組織價值不斷虛化和弱化的現象。教師將場景識別與學生具體的學習體驗行為、潛在需求密切聯結,基于不同場景選擇主題班會實施策略,通過個性化體驗、跨界融合和社群效應,順應學生的自然本性與生長節律。
一、多義“合”節律:個性化體驗下的班會主題群落聚集
獨立個體的成長軌跡其實是一種契約精神牽引下的漸變,促進學生品格生長的班會共生理念需要我們有節律地引入主題,從“情意”走向“共情”,以“文化再生、價值自明、身份認同、品格塑造”構建班會情境,以“生活、生存、生命”理念引領生長。
1.小中見大:“生活世界”班會主題群
獨立個體的“小”視角普遍具有原生的共情力,“小中見大”是還原或構建具有普遍特征的個性體驗場景的基本方法,具體而言就是從學生生活世界中的“小事”中挖掘、整合、提煉大主題。教育的核心價值其實就是一種“點燃”,我校通過構建“小中見大”的班會主題群,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挖掘主題,進而整合具有引領價值的班會主題群。
2.大中見小:“生命世紀”班會主題群
“大中見小”是從社會大背景或熱門話題中提煉主題的方式。“大”可以指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或熱點事件,也可以是基于班級學生整體品格生長的共性問題或話題;“小”是指班級場域中的學生個體從生命本體出發產生的真實而又獨立的態度和認識。我們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教育發展的趨勢,形成獨具鄉村學校文化氣質的“生命世紀”班會主題群。目前,我校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紀”班會主題群,具體見表1。
3.即興生成:“生存世事”班會主題群
“即興生成”指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根據學生實際,捕捉存在“點”,延展生長“面”,即興生成更具挑戰性、更有意義的班會主題。這樣的主題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引發他們的深入思考。比如教師以生存為主題,結合日常的世事,形成年級層面的主題班會。主題班會以“聯盟會”“成長營”“心之約”等形式,打破班級甚至是年級的界限,以壯美生命自然屬性的共同需求為教育活動的基礎;還可以利用家庭資源,開展“家風傳承”“尋找傳家寶”“今天我當家”等活動,培養學生關愛家人、熱愛生活、傳承美德的情感。
二、多義“核”共振:聯盟式開發中的班會場景集合定制
“核”是指核心素養。多義“核”共振,指面向學生生長的整體設計,將作為一種生活的學習場由一間間教室轉向集群內外相連的各種場景,讓教育活動從個體擴展到群體,從年級跨越到年段,從室內延展到室外,從校內延伸到校外,以場景集合的定制激活被忽略或是擱置的教育資源。
1.“十里”場景
“十里”是虛指,泛指兒童步履所至,目的是將學校和學校周邊教育場景的價值最大化,構建真正意義上適合每一個學生“存在”的資源圈。為此,我們“繪制”校園周邊“十里百境”地圖,促進“同頻共振”班會場景多義化表達的生動空間共生、歷史文化自明、本土范式再生、新型空間融合。
一是構建開放的局域性班會資源生長地。我們將校園內的樓梯、通道,規劃成指向學生“情、志、行”的“名人墻”“民俗坊”“警言閣”“勵志區”等,讓學生在行走之中獲取精神給養;我們設立主題班會園區,整合家庭、社區資源,形成協同教育的資源生長地。二是形成自主的互動型班會資源探究園。我們聚焦課程,努力構筑包括“書香班級”“書香家庭”“書香社區”在內的“三香家園”,深入發掘三個層面的互動資源,以課程視野培育一片能覆蓋學生生活、承載班會德育行動的沃土。三是打造動態的循環式班會資源生命體。我們積極開發“弱鏈接”里的隱形資源,集合學生生活化的“小圈子”資源,開發不同的社會實踐內容,如“節獲饋饗”節氣體驗、“江南文脈”尋根之旅、“田園四季”微光時刻等,為兒童創設生機盎然的“生存空間”。
2.百境體驗
我們以生動空間的意義關聯將活動體驗融匯成可供兒童詩意棲居的樂園,以“百境”為活動載體,把兒童引入“最近發展區”,在為其“導向”的同時“導行”。
一是勾畫班會育人場景的“生命情境”。人是一種不斷產生需求的動物,極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我們以共情為紐帶、共籌為特征、共享共建為價值鏈,持續推進學校及其周邊“廊·園”資源群的項目化開發,讓學生在主題教育活動中自發聚合,進而形成對應不同品格生長需求的“自組織”。學生可以在這樣的組織中各展才華、各抒己見、各顯其能,自發、自動、自主地為實現相似或共同的夢想而努力。如學校通過閱讀主題班會成立了諸如“成語會”“心夢繪”“故事匯”等組織,學生們在系列活動中制作一張海報、一個簽名、一份聲明……慢慢地,一個完全屬于兒童的“自組織”就形成了。二是勾連班會育人場景的“時光意境”。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念有時光”“創想舞臺”“啟慧之旅”系列主題班會。“念有時光”班會活動依托學校場館,聚焦“詠春”“沁夏”“賞秋”“煨冬”四個主題,帶領學生探尋地區存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屬于學生的生活化場景,幫助他們欣賞自然、欣賞生活,進而把對生活的好奇轉變為對世界的探究,在探究式的班會活動中開闊眼界、豐富學識;“創想舞臺”班會活動主要依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新定義的“小公民”探究項目,各班以小隊為單位組織考察、分析、走訪、聽證,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做社會的小主人;“啟慧之旅”班會活動通過“紅領巾小創客”空間,聚焦江南城鎮建設熱點,大力開展小發現、小尋訪、小課題、小項目研究行動,讓學生成為行走中的思考者,在行走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三是構型班會育人場景的“周邊實境”。學校依托地區教育資源,建立班會主題活動研學基地,將“社會課堂”與“學校課堂”有機結合,通過課程統整與拓展,以問題為導向,以自主選擇、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讓學生在基地活動體驗中提升品格。
三、多義“禾”地圖:社會性發展里的班會設計進階支撐
多義化表達的班會育人場景,致力于以開放、動態、交互等對話方式推動學生的自我追求,促進資源的集約生成,形成支撐項目發展的共享體系。
1.回歸原點:班會場景設計的一方價值
班會場景創設的目標和價值指向是促進兒童的生命發展與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設計了三個階梯:一是多義夢想家。道德教育的基礎是對人的理解,“多義夢想家”是通過主題班會的組織實施,以一種理性的、德性的、解放的、意義分享的實踐,構建澄明而非蒙蔽、協商而非灌輸、生成而非預設的跨時空夢想實現圈。二是多義行動派。學校通過構建互動、互啟、互進的思維生長平臺,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動態對話串聯活動的前沿后續,形成自覺行動的整體。三是多義發現者。好的育人場景能夠促進不同活動客體與對象之間知識與能力的融合,以不同意義之間的共享實現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自我重建,實現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之間的遷移與運用,構建個人認識、體驗生活世界的精神框架,提升其生命質量和精神視野,促進互評與互鑒的和諧發展,鼓勵“以自發和自然的方式創造”。
2.詩外功夫:班會場景設計的一份理念
主題班會場景設計要突出班會的教育功能,即導向、聚合、自我教育、激勵、賦能、引領等,充分體現兒童生長聯盟班會場景的靈活策略,即在活動中體驗、在場景中升華、在價值澄清的自覺學習中內化。
3.內方外圓:班會場景設計的N條路徑
生長者聯盟班會育人場景的理想選擇要遵循主題班會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原則:計劃性原則,不同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施時間和主題的序列安排;針對性原則,從不同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安排教育內容;整合性原則,活動實施中媒介利用與學生具體體驗的整合。當然,還應從兒童的個體差異出發,突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拓展教育內容,助心智生長。從課堂到課程,從課內到課外,從活動到行動,從團體到團隊,突破原有班會過分強調“課”的屬性帶來的局限,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拓寬視野,激發興趣,鼓勵探究,勇于創新,以生命關懷的新立場助力學生在勤奮進取中發展心智。二是疊加活動形式,促德性生長。教師以場景選擇切實提高主題班會活動的綜合性和豐富性,努力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通過教學與生活的多重疊加,促進班級生活在溝通與融合中向年級、學校以及更開闊的外部世界開放,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教育場中發展綜合融通的新思維,使德性與人格得以持久涵養。三是建構生活背景,護知行生長。教師要搭建家校社、現在與將來的橋梁,通過意義建構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滿足他們的生長需求,最大限度挖掘“班級”“教室”的教育價值,讓學生主動與身邊的“他人”一起享受教育、享受生活,進而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學生通過獲取和重組信息,學會發現和解決問題,并與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結,搭建樹形認知,重建知識結構,提升核心素養。四是提升品格素養,推氣質生長。教師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智慧學習模式,在“創新、多元、寬容”理念的引領下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有序規劃,讓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活動的主體。
【參考文獻】
[1]彭正梅.解放和教育——德國批判教育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周春梅.一間遼闊的教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馬斯洛.動機和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4]朱永新.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