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東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全面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強化食品安全黨政同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全省各設區市、縣(市、區)全部制定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清單,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全過程監管能力持續提升。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重大食品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牢牢守住了不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線。江蘇省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食品安全工作連續5年在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評議考核中獲A級等次。
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
第一,食品安全工作是重大政治任務。總書記指出,“食品安全是民生,民生與安全聯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政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這就要求從講政治的高度認識食品安全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牢固樹立以政治引領業務方向、以業務彰顯政治效果的意識,切實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義不容辭地扛起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政治責任,堅決完成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與任務。
第二,食品安全工作必須堅持“黨政同責”。要進一步強化黨政領導責任,堅持黨政同責、標本兼治,增強工作的預見性、敏銳性,統籌運用多種手段,破解監管資源和監管對象不匹配的矛盾,提高綜合監管能力,善于研究及把握市場經濟規律,綜合運用各類政策和法律法規等工具,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強化監管責任,提升監管效能,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第三,食品安全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既要解決好群眾關心的食品安全突出問題,還要善于從政治上把握食品安全工作,強化政治站位意識,提高政治執行力,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努力在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上取得新成效。
第四,食品安全監管要落實“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總書記指出,“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要堅持產管并重,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制度,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因此,要注重以效能為目的,努力在智慧監管和信用監管上取得新突破,不斷建立健全覆蓋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制度機制,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構建全程覆蓋、標準嚴格、運轉高效的監管格局,確保食品安全監管各個環節沒有漏洞,無縫銜接。
第五,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總書記指出,“這些年,黨和政府下了很大力氣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但存在的問題依舊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因此,要善于準確把握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意圖,善于將國之大者落實為局之要務,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認真研判階段性食品安全形勢,加強對新形勢、新任務、新問題、新業態的研究,切實樹立起系統觀念,把握好多元目標,加大監管力度,堅決守住食品安全底線,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江蘇省積極推進、認真落實落細食品安全工作
江蘇省的食品安全工作就是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論述具體化、法規化、制度化,積極推進、認真落實落細的過程。這也是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大幅提升、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百姓滿意度明顯提高的重要保障。
第一,組織領導體系更加健全。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匯報、部署安排。吳政隆書記多次作出批示,并強調“食品安全必須確保”;許昆林省長在聽取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匯報時指出,“食品安全要牢牢守住”。結合機構改革,及時調整江蘇省食安委領導與組成人員,并將食品安全工作列為省政府年度百項重點工作,納入設區市高質量發展考核。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地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把保障食品安全作為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實際行動,奮發進取、扎實工作。江蘇省食品安全形勢穩定向好,連續5年在國務院食安委考核中獲得A級等次。
第二,協同共管格局基本形成。2018年,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組建成立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整合市場準入、信用、網絡、廣告等市場監管資源,進一步增強了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同時,建立了從省到設區市、縣(市、區)各級的市場監管機構,鄉填、街道設立派出機構。省、市、縣、鄉設立四級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在綜合協調機制下,各部門協作配合、齊抓共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監管+協調”體制更加完善,治理效能不斷強化。
第三,法規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的通知》這兩份重要文件,以此對推進江蘇省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建設作出總體部署和制度安排。印發《江蘇省“十四五”食品安全規劃》,省人大常委會修訂發布《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江蘇省糧食流通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江蘇省食品安全委員會修訂工作規則,進一步細化明確24個成員單位食品安全工作職責,制定基層食安辦規范化建設意見。推動落實黨政同責,全省各市縣全部制定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清單,有11個設區市的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食安委主任。優化食品安全考核體系,更加突出問題發現率、抽檢合格率、公眾滿意度等實效指標,并將食品安全專項考核結果納入對設區市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體系。嚴格落實“紅黃牌”制度,對30個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市、區)進行跟蹤評價,5個地區被首次黃牌警示,2個地區被撤銷命名。隨著法規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政府依法監管、企業依法經營、消費者依法維權的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
第四,嚴把進口冷鏈食品監管關口。將江蘇省78個集中監管倉整合至30個,制定管理標準,開展全覆蓋檢查,推動集中監管倉規范有序地運行。江蘇省進口冷鏈食品追溯平臺率先與國家平臺對接,截止2021年底,已覆蓋進口冷鏈食品約8.44萬批次、3.3萬余個品種、179.39萬噸,處置陽性冷鏈食品事件61起,排查涉疫進口冷鏈食品約772.71噸,并嚴格按規范要求處置到位。加快建設蘇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推動形成覆蓋農產品主要產銷地和中轉集散地的冷鏈物流網絡。此外,口岸消毒、物流保障、倉儲管理、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監管全面加強,有效防范了疫情輸入性風險。
第五,落實“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監管措施。實施農獸藥使用減量行動,累計建設13個國家級綠色防控示范縣、12個國家級減抗試點達標養殖場。對食品生產企業加強飛行檢查、體系檢查,對大型連鎖餐飲單位、學校食堂、網紅餐廳等加強日常監管,發現問題全部閉環整改。江蘇省農產品抽檢量1.96批次/千人,食品抽檢量9.6批次/千人,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99.22%,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查處食品安全案件4.53萬件,破獲食品犯罪案件787起,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第六,不斷加大源頭食品安全治理力度。江蘇省政府將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優作為年度民生辦實事項目。改造小作坊3 000余家,建成集中加工區47個,培育省級“名特優”352家。深入開展乳制品、肉制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等質量提升行動,2家企業榮獲2021年江蘇省省長質量獎,11家企業通過“江蘇精品”認證,39家食品生產企業通過先進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推進主體責任落實,江蘇省食品生產企業自查率、監督抽查考核覆蓋率均達100%,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前列。
第七,“雙安雙創”示范引領成效顯著。堅持一手抓國家創建,一手抓省級創建,積極打造示范創建“江蘇高地”。相關工作得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領導的批示肯定,要求總結江蘇經驗,推動創建工作深入,南京、南通、蘇州、無錫4市進入爭創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行列。扎實開展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75個縣(市、區)創成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優化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動態跟蹤評價體系,《食品安全指數評價指南》納入江蘇省地方標準項目計劃。深化推廣創建宣傳識別系統,在有關媒體連續6年設置創建專刊,不斷提升創建工作知曉率、支持率。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力度,江蘇省累計創成14個國家級、47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省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比例達84.2%。常州市創成江蘇省首個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南通市、連云港市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南京市江寧區、淮安市淮安區、鹽城市鹽都區、宿遷市宿豫區創建第三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強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動態管理,組織對農安縣(市)開展動態監測或監督檢查,鞏固和提升農安縣創建成果,打造農安縣金字招牌。十萬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網格化+精準監管”新模式、膠體金法速測試點、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整省創建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9.09%。
第八,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氛圍更加濃厚。為進一步強化社會監督,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將投訴舉報熱線“五線合一”為“12315”,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大力推行“明廚亮灶”建設工程;開展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大型食品生產企業、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覆蓋率達95%以上;積極探索基層網格化管理等社會共治路徑;開展“餐飲服務你我同查”“百千萬你點我檢”“質量興農環省行”、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舉辦“省食安委專家有話說”“食話實說”等系列活動,發布食品安全典型案例。食品安全綜合滿意度連續3年提升,“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維護、人人享有”的食品安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進一步形成。
總之,江蘇省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認真做好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全鏈條監管,抓緊抓實抓細食品安全工作,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新篇章保駕護航,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