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物走過大時代》
書中這些既具理想色彩又顯生活況味的寫實之作,既記載著作者的經歷、思索與感悟,也記錄著蕓蕓眾生的苦辣酸甜,表現出梁曉聲一貫的良知與責任,一貫的對人類的關懷、對歷史的反思、對民眾的悲憫……小人物的悲歡凝聚出恢弘的時代,時代的陰影之下是小人物的生活況味。這本書不僅彰顯了作者的悲憫情愫和家國情懷,又以精良的文筆和獨特的神韻碰觸人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的巔峰,1871-1881》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人生的最后十年間寫作了《少年》《作家日記》及其登峰造極的杰作《卡拉馬佐夫兄弟》,并最終贏得了他一直渴望的普遍認可。在講述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國統治集團的特殊關系的同時,弗蘭克還詳細描寫了他與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持續進行的競爭。在去世之前不到一年的1880年6月,現身普希金紀念活動標志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生涯——及其作為俄羅斯精神的代言人的一生——達到了頂點。
《墨洛溫王朝:創建與變革》
墨洛溫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它存在的時間在西羅馬帝國之后、加洛林王朝之前,長期以來都處于一種被忽視的地位。但或許墨洛溫王朝以及流轉其中的創建與變革,才是現代歐洲的真正起源?作者試圖打破主導現代學術的歷史學、民族志和社會學學科的傳統觀點,跳出羅馬的分類標準,退回到蠻族世界,深入法蘭克王國最初的時期——墨洛溫王朝,去闡釋一段最難以闡釋的歐洲歷史。
《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
對個人而言,危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如處理不當,個人終其一生都會生活在負面情緒中。對整個人類社會而言,危機可使一種文明沒落,使一個國家解體,使一個時代終結。但在戴蒙德看來,二者并無差異,國家甚至可以借鑒個人化解危機的邏輯框架以實現自救。就此,戴蒙德再一次跳脫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設的知識壁壘,重建自然狀態與文明秩序相融的歷史敘事線索,巡禮7個案例國家的危機應對歷史。他以一位社會觀察者的自謙視角,從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進化生物學等多學科出發,給出了“危機應對12個步驟”。危機與劇變總是結伴而行。戴蒙德的危機應對方案或許可以幫助人類重塑危機意識,畢竟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個人、企業、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都要不斷進行選擇性變革。